博爾赫斯遺孀:他從未離開我們
博爾赫斯親筆簽名的詩集。新華社發(馬丁·薩巴拉 攝)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記者龔哲 安陽)「博爾赫斯從未離開我們。他的思想和作品,以及諸多敬重他的讀者,都是博爾赫斯存在的印記。」阿根廷文學巨匠博爾赫斯遺孀瑪利亞·兒玉23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舉行的座談會上對新華社記者說。
上世紀八十年代,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陸續被譯成中文在各類文學報刊上發表。雖然與西方相比,博爾赫斯在中國捲起的文學浪潮要來得晚一些,卻對中國作家,特別是年輕一代小說家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中國社科院拉美所助理研究員、中國西葡拉美文學研究分會秘書長樓宇介紹,目前,博爾赫斯是擁有最多中文譯本的拉美作家,也是在中國學術期刊上被提及最多的拉美作家。
在阿根廷阿德羅格,一名遊客在博爾赫斯故居博物館參觀。新華社發(馬丁·薩巴拉 攝)
博爾赫斯一生都嚮往中國。早在童年時,中國古典文學就在博爾赫斯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瑪利亞·兒玉說,博爾赫斯對拉丁美洲和歐洲以外的文化極感興趣。「小時候,博爾赫斯從祖母那裡繼承了許多私人藏書,涉及哲學、宗教和文學。博爾赫斯最喜歡的就是文學,他尤其熱愛中國的古典文學,因為中國對他來說是如此與眾不同。」她說。
博爾赫斯熟讀《紅樓夢》《莊子》《道德經》《聊齋》等中國古代典籍。代表作《小徑分岔的花園》瀰漫著濃厚的中國古典神秘主義色彩。在對時間的解讀中,博爾赫斯多次致敬「莊周夢蝶」這一文學原型,打破時空維度,構建一座座重巒疊嶂的哲學迷宮。
在阿根廷阿德羅格,一名遊客在博爾赫斯故居博物館參觀。新華社發(馬丁·薩巴拉 攝)
因為文學,瑪利亞·兒玉和博爾赫斯結緣;因為文學,在博爾赫斯誕辰120周年之際,中國學者、詩人、青年學生相聚北京城,與地球彼端的阿根廷隔空對話,懷念故人。「如今,越來越多的讀者正走進博爾赫斯的迷宮。」樓宇說。
博爾赫斯遺孀瑪利亞·兒玉。新華社記者龔哲攝
座談會上,一位名叫李蕙涵的初二學生分享了一首為博爾赫斯以及他的作品《地圖冊》所作的小詩:「這個世界的地圖冊起點是來自哪裡?終點又通向何方?翻開這本地圖冊,呈現在你面前的將不再是這個世界。」她說,會把博爾赫斯的作品推薦給同學,希望通過閱讀和學習,拉近中國與拉美的距離。
以《地圖冊》為主題的圖片展將於7月和9月分別在上海和北京舉行。「我認為能在中國重溫博爾赫斯和瑪利亞·兒玉遊歷世界時的回憶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樓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