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還沒開始做,就能「內定」發論文?這兩百多家期刊都說行
為了糾正出版偏差,讓陰性結果和零結果也能擁有同樣的發表機會,一種新的論文出版方式正在興起。目前,已有包括Nature子刊在內的兩百多種期刊正在接收這樣的「內定型」論文。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戚譯引
學術界的發表偏差(publication bias)問題早已備受詬病。期刊編輯、審稿人和論文作者都傾向於關注陽性結果,甚至是吸引眼球的結果。在這樣的壓力之下,陰性結果或零結果更難被發表,哪怕研究本身質量不差。
一種新的出版方式有望減少這種偏差,那就是註冊報告(Registered Reports)。註冊報告的形式可以粗略理解為「先評審,再實驗」,研究人員先投稿詳細的實驗計劃,通過同行評審後,再開展研究。
目前各學科領域已經有大約 200 份期刊接受註冊報告。Nature Human Behaviour本周首次發表了兩篇註冊報告形式的論文。
1
註冊報告的誕生主要受到心理學可重複危機的啟發。近年來,心理學界對一些經典研究進行了重複,卻只能成功重複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研究。臨床前癌症研究、行為社會科學、行為經濟學也遭遇了相似的困境。
為了糾正這種偏差,有學者提出參考醫學界的註冊研究(registry study)制度,預先公布研究設計。醫學界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開始提前發表研究設計,但主要是為了方便招募患者參加臨床試驗。到了 80 年代,學者們開始意識到發表陰性結果和零結果的重要性,於是有針對性地改進位度,以確保有價值的結果都能被發表。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在 2000 年引進了這種預註冊(preregistration)制度,要求醫學研究者必須預先發表研究中的一些關鍵設計。2015 年的一項研究對比了這種制度對論文結論的影響,發現在針對心血管疾病藥物和補充劑的研究中,2000 年之前 57% 的論文報告了顯著結果,引進預註冊制度之後這一比例下降到 8%。
2
心理學、行為科學領域的註冊報告形式與醫學界略有不同,主要圍繞具體期刊進行。研究人員先投稿詳細的研究計劃,包括研究問題、實驗設計和方法等;期刊對研究計划進行同行評審,評審通過的計劃被原則性接收(in-principle acceptance)後,再開展研究和數據收集。原則性接收意味著論文獲得了在這份期刊上發表的基本保障——除非研究過程操作不嚴謹、沒有按計划進行或遇到其他問題,導致論文質量不達標。
註冊報告的發表流程簡圖。圖片來源:Center for Open Science
註冊報告的支持者們認為,這種形式有助於修正出版偏差,讓更多的零結果和陰性結果得到發表。例如Nature Human Behaviour首次發表的兩份註冊報告中,一份探討了自我覺察(self-insight)能力對生活、事業和關係質量的影響,檢驗了 5 個先前的文獻中提到的假設,都得出了零結果。另一份研究則檢驗了睾酮對道德選擇的影響:當一個不被道德規範允許的有害行動,會為所有人帶來整體利益時(這形成了道德困境),睾酮會促進被試在這一困境中不作為——這意味著睾酮會提高人們的道德敏感性。這一發現與研究者的預期結果相反,要知道,目前行為心理學的主流觀點認為睾酮會增加冒險行為、減少對他人的共情,讓人們在決策中更衝動。然而這項研究得到的數據不再支持這樣的結論。
此外,註冊報告或許還能夠減少有問題的研究行為,例如P 值操縱(p-hacking,即通過篡改數據來獲得顯著結果)以及得到數據再假設(Hypothesizing After the Results are Known,簡稱「HARKing」)。有調查顯示,62.8% 的研究人員認為發表文章的壓力改變了自己報道數據的方式。如果採用註冊報告的形式,研究人員就不必擔心數據「不夠吸引人」的問題。
因此,一些出資機構也開始鼓勵研究人員採用註冊報告的形式發表論文,包括兒童腫瘤基金會(Children』s Tumor Foundation)、英國癌症研究院(Cancer Research UK)和輝瑞製藥。
3
目前全世界有 205 份期刊採納了註冊報告形式,包括 3 個 BMC 旗下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旗下多種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等,完整列表可在開放科學中心(Center for Open Science)網站上查詢:https://cos.io/rr/
註冊報告的發表流程詳圖。圖片來源:Center for Open Science
來聊:
作為研究人員,你會考慮以註冊報告形式發表論文嗎?為什麼?
參考來源:
※馬斯克一作!Neuralink 腦機介面細節公布;腸癌為什麼會增加?跟這種吃法大有關係等
※萬字長文詳解「文本抽取」 | 達觀數據聯合創始人高翔(附「達觀杯」參賽方式)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