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縣轅村的這處珍貴文化遺存,為河東古文明注入豐盈的人文魅力
運城博物館珍藏有一件珍貴的夏代青銅器《短流爵》,文字說明為「夏縣裴介鎮轅村採集」。儘管說明文字如此簡單,但其背後蘊含的歷史和文化是非常豐富的。據有關文博專家介紹這是山西省內目前可知僅有的兩件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青銅器之一。此件青銅器三足有兩足已殘損。那麼其採集地轅村又是怎樣的文化遺存呢?據媒體報道,轅村遺址新近又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運城博物館藏夏縣裴介鎮轅村採集的《短流爵》
轅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轅村南部,蘆溝河的東、西兩岸。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1100米,總面積約110萬平方米。遺址內涵是以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時期遺存為主體的古代聚落遺址。2006年10月,中國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在遺址上進行了小面積的發掘,發掘面積500平方米。共發現房址4座、陶窯1座、灰坑39個、溝8條、墓葬3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遺物,分別屬於仰韶文化中期、二里頭文化、二里岡文化、漢代與宋代等時期。該遺址的發掘,對於探索該地區的古代文化面貌及聚落形態演變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8年10月8日至2018年12月2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運城市文物工作站、運城市考古隊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轅村遺址新發現的文化遺存進行田野發掘。發掘開始前根據勘探結果分四個區布方(編號:Ⅰ區、Ⅱ區、Ⅲ區、Ⅳ區),每個區布設5×5米探方8個,共計32個探方,另在Ⅱ區探方外東北處開挖探溝1條,發掘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通過鑽探和發掘,證明遺址的核心區位於蘆溝河邊緣,越靠西,遺迹越少。發掘共清理灰坑70座、陶窯1座、金元時期墓葬7座。出土完整及可復原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43件,包括陶器及小件29件、石器10件、骨器2件、瓷器2件。這次發掘發現的遺迹和遺物主要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存,這些發現,豐富了對轅村遺址內涵的認識。同時,為今後遺址保護、利用等工作提供了依據。
同時轅村遺址本身所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距鹽池約6公里。著名的西陰村遺址位於其東北,東下馮遺址居其北 。轅村遺址不僅分布面積大,而且時代延續長,是夏縣珍貴的文化遺存。
轅村遺址出土陶器
夏縣轅村二里頭《短流爵》的出土,以及最近仰韶文化遺存的發現與發掘,的確令人興奮的,這證明我們夏縣這塊土地上古文明的輝煌燦爛。從青銅器考古發掘的歷史來看,這令人想到了夏縣的另一處古文化遺址:東下馮遺址。
東下馮遺址位於夏縣城北15公里東下馮村東北的青龍河南、北兩岸台地上,系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的典型遺址,其絕對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調查時發現,1974年進行發掘。遺址西部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存,東、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岡文化的城牆和圓形建築基址,北部有東周時期遺存。遺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屬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遺迹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溝槽、陶窯等。遺物有石、骨、銅、陶等不同質地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樂器等。青銅箭頭、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當時已進入青銅器時代。東下馮遺址的發掘,對於探索夏文化問題,促進夏代歷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於研究山西早期的鑄造也提供一些很有價值的物證。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晉南地區是中國先秦時期青銅冶鑄的中心。
運城市博物館藏出土於東下馮遺址的銅鏃
運城市博物館藏出土於東下馮遺址的銅刀
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崗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於豫西、豫中,北至晉中,西至陝西西安 、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區,南至湖北北部,東至開封、蘭考一帶地區。二里頭文化,既包含了二里頭遺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頭遺址之外具有二里頭遺址文化特徵的上百處遺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夏縣豐富的二里頭文化遺存,為夏縣的古文明注入了豐盈的人文魅力,讓這塊土地豐滿而長情。
(胡春良 文/圖並授權;部分文字參考自百度百科)
欣賞更多原創運城生活圖文,敬請關注本頭條號。
責任編輯:張國平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