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誤解千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相

誤解千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相

東漢宦官

摘要:所以「挾天子」在實際上並沒有令到劉備、孫權這兩個「諸侯」。既然不能「令諸侯」,且引來眾「諸侯」對他的攻擊,那麼,曹操又為什麼要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挾持漢獻帝呢?

引言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專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帝國逐漸瓦解。漢獻帝在戰亂中狼狽不堪,流徙不定。「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牆間。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飢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採,或飢死牆壁間。」然而,就是這樣浪蕩落魄的漢獻帝,在曹操「挾天子」的政治策略下,對漢魏之際的歷史局勢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一、挾天子不能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古來有之。鄭莊公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始作俑者。魯隱公十年,鄭莊公以周室左卿士的身份「以王命討不庭」,討伐宋、蔡、衛等國,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濫觴。齊桓公也是打著天子的名號號令諸侯的;晉文公在周室發生內亂後護送周襄王回到宗周,晉文公的目的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春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是起作用的。

董卓劇照

秦惠王時,張儀提出了「挾天子以令天下」主張,他在與秦惠王的對話中說:「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令教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從秦惠王沒有聽從張儀的主張來看,經過春秋五霸和戰國紛爭,此時的天子已不足以令諸侯了。

漢魏之際最先明確提出「挾天子」的是毛玠。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治中從事陳留毛玠向曹操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說:

「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這是三國時期第一次提出「挾天子」的計謀,只是這次計謀因張楊的阻止未能成行。

漢魏之際第二個提出「挾天子」主張的是袁紹的謀士沮授。興平二年(公元195年),他勸袁紹:「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對於沮授的建議,郭圖、淳于瓊的反對意見是:「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袁紹最後沒有聽取沮授的建議。可見在袁紹、郭圖等人看來,「秦失其鹿,先得者王」,漢王朝已不復存在,他們想要代漢而稱王。袁紹的另一謀士田豐也持「挾天子」的主張。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荀彧向曹操提出迎獻帝都許:

「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遑遠赴。今鑾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懷感舊之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雖有逆節,其何能為?」

在這種普遍的「挾天子」的輿論中,曹操第一個實踐了這一策略,他的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使他在漢末紛爭中佔得了先機。建安元年九月,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庚申,車駕出轘轅而東,遂遷都許。己巳,幸曹操營,以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公元196年9月,曹操挾持了漢獻帝,從此在軍閥逐鹿中原中佔據了極大優勢,從而也開始了「挾天子」的建安時代。

漢獻帝劇照

《三國志》注引《獻帝春秋》曰:「袁紹叛卒詣公云:『田豐使紹早襲許,若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這是史籍中所見「挾天子以令諸侯」最早的出處,基本同於沮授的「挾天子而令諸侯」和田豫的「奉天子以令諸侯」。《晉書》中也提到「魏武挾天子而令諸侯,思一戎而匡九服,時逢吞滅,憲章咸盪。」宋人黃震也說:「曹操本有過人之材,適當艱難之會,不能扶顛持危,反挾天子以令諸侯,陰行簒弒之逆」。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稱法,人們沿襲至今。

雖然歷來人們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令諸侯」的影響卻是比較小的。袁紹面對曹操挾獻帝都許時曾這樣感嘆:「挾天子以令我乎」,裴注引《獻帝春秋》),這種感嘆表明,時人對挾天子確實有過「令諸侯」的設想,但事實表明,曹操挾天子並沒有令到諸侯。先看曹操迎獻帝都許後袁紹的反應,「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發動了對曹操的大舉進攻。哪有「諸侯」明知天子在許而發兵攻許的道理?可見曹操「挾天子」是令不了「諸侯」袁紹的。

又如漢獻帝都許後,張綉反曹,曹操長子曹昂、弟安民遇害,曹操也為流矢所中,張綉並不因漢獻帝而放過曹操,而是想著消滅曹操。此時袁術更過,不顧漢獻帝的存在,竟想著稱帝,就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曹操迎獻帝都許不到半年,「袁術稱帝於壽春」。另外,就連劉氏皇親劉備也在徐州叛變,並勸劉表乘虛襲許;孫策也秘密做襲許準備。在「挾天子」的「大好」局勢下,曹操「令」來的卻是如此多的「諸侯」的圍攻!此時曹操的形勢極為窘迫,看不到任何「令諸侯」的效果。

曹操劇照

可見,在當時的情況下,「挾天子」是令不了「諸侯」的。後來逐漸強大的劉備、孫權這兩個「諸侯」,劉備以漢裔自居佔據益州,孫權以長江天險穩坐江東,曹操不但未能「令」得了,更是在赤壁之戰中被吳蜀聯合打敗。所以「挾天子」在實際上並沒有令到劉備、孫權這兩個「諸侯」。既然不能「令諸侯」,且引來眾「諸侯」對他的攻擊,那麼,曹操又為什麼要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挾持漢獻帝呢?「挾天子」又有什麼作用呢?

二、挾天子以令士人

秦惠王雖不以周天子為意,但歷史時期不同,則形勢各異,漢天子與周天子對局勢的影響也不同。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學獲得充分的發展,儒家思想逐漸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蚡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光武中興,為了收拾殘局,扭轉士風,便極力提倡節操、獎勵名節。……養成了徇人刻己,然諾不欺、看重名節的風俗。」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漢代士人以天下為己任,具有忠君、愛國之品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漢魏之際代表正統王權的漢獻帝對漢末士人來說,仍然具有很大影響,士人甚至不惜為之付出生命。

年幼的劉協是無辜的,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九月,九歲的他,被董卓扶上皇位。這本來是一件沒有太大意義的事,因為此後的漢王朝已趨向瓦解了。可他一旦登基成為天子,無論他年齡有多輕、權力有多寡,在名義上卻是天下共主,是漢政權的合法繼承人,是正統的傳承者,所以他的登基又是一件意義極大的事。只要獻帝在,士人心中的正統就在。在當時,無論世事還是人心,都傾向維護東漢的皇統。

荀彧雕像

如荀彧,他忠於漢王朝,為維護漢獻帝而不顧生命安危,他輔佐曹操以圖匡扶漢室,就如司馬光所言:「荀彧死漢室」,曹操也知道荀彧的心理,他說:「侍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曹操承認荀彧「懷忠念治」,就是承認荀彧是心系漢室的。趙翼也認為荀彧「見忌於操而飲葯以殉,其為劉之心亦可共白於天下矣。」范曄也認為荀彧本心是不背漢的,「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雲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所以當曹操要準備進爵魏公時,荀彧依然堅定地選擇獻帝,以死殉道。范曄以為荀彧之死,與阻董昭九錫之議有直接關係,「及阻董昭之議,以致非命」。

孔融曾對曹操說:「今天下纓緌縉紳之士所以瞻仰明公者,以明公聰明仁智,輔相漢朝,舉直措枉,致之雍熙耳。」,裴注引《續漢書》後孔融不滿曹操強權、獻帝被挾,屢次狎侮曹操而最終被害。「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所謂「恃舊」,指的正是孔融、許攸等心系獻帝、忠於漢室而對曹操「不虔」。再如,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殺掉公孫瓚之後日益驕扈,其主簿耿包建議袁紹稱帝,袁紹以此諮詢軍府,誰知僚屬全部認為「包妖妄宜誅」,袁紹不得已只好殺掉耿包。耿包的被殺,說明士人尚都心系漢室,漢獻帝在士人心目中尚有重大的影響。正如錢穆先生所論:「然東漢士人正還有一種共遵的道德,有一種足令後世敬仰的精神,所以王室雖傾,天下隨亂,而他們到底做了中流砥柱」。

袁紹劇照

另外,除了史書上明確記載的這些忠於獻帝的士人之外,還有一些士人迫於形勢,隱藏了他們對漢室的忠誠。如華歆和陳群,曹丕禪代時,華歆因為情緒不好而被徙為司空,並且不給他封爵。曹丕對此還很長時間不高興,因此問陳群:「我應天受禪,百辟群後,莫不人人悅喜,形於聲色,而相國及公獨有不怡者,何也?」「群起離席長跪曰:『臣與相國曾事漢朝,心雖悅喜,義形其色,亦懼陛下實應且憎。』」所透露的正是陳群和華歆心系漢室的心理。

以上的分析表明,漢末士人是心系漢室的,是忠於獻帝的,而曹操的很多部下之所以投靠曹操,是因為漢獻帝。在這種情況下,誰挾持了漢獻帝,就等於誰挾持了士人。荀彧提出「挾天子」的主張,似乎不同於其他人,其目的並不是為了「令諸侯」。分析荀彧的話,他認為漢末「義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懷感舊之哀」,這是迎獻帝的原因,而「扶弘義以致英俊」則是「挾天子」能取得的最好效果,即荀彧提出挾天子的目的是為了「致英俊」———令士人。而曹操挾持獻帝,也不是為了「令諸侯」,他是另有目的的,試看以下分析

劉備劇照

曹操曾與袁紹討論天下形勢,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曹操這裡所謂的「道」,可以理解為御人之術,亦可理解為道統。但曹操這兒的「道」要表達的是「正義」的內涵,以與袁紹據北方分裂割據的野心形成對比,所以曹操在這種語境中的「道」的意思不可能是「御人之術」;並且在曹操與群雄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尚未知曉的情形下,觀其以後「挾天子」的策略,這裡的「道」更應該被理解為道統。這樣理解的話,那麼,曹操的「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這句話就可以解為用道統、漢獻帝或利用士人心系漢室的心理來御「天下之智力」。

所以,曹操挾持漢獻帝,更多是為了利用心系漢室的士人,即控制漢獻帝以利用士人,更進一步說,是為了令士人。並且在漢末大族橫行、標榜名士的情況下,閹宦出身的曹操無可標榜,他可以打的只有挾天子這張牌,也只有這樣他才可以和諸侯尤其是袁紹這樣的世家大族相抗衡。以『贅閹遺丑』的曹操要和四世五公地跨冀、幽、青、並的袁紹來爭奪天下,是件不容易的事。於是在曹操出任東郡太守後,就設法籠絡士夫地主的首腦人物潁川荀淑之孫荀彧,再通過荀彧的關係,拉攏了好些士夫大地主。曹操正是挾持漢獻帝取得了「名」,利用了士人,從而取得統一北方的成就的。《傅子》曰:「太祖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

孫權劇照

雖然曹操和荀彧對「挾天子」的期望有質的不同,一個為了稱霸,一個為了扶漢,但實際效果是相同的,即令士人。可以說,曹操和荀彧充分把握了漢末士人的心理動向,漢末之局勢,唯曹、荀得之。

綜上,漢末士人存在「乃心王室」的心態。曹操挾持漢獻帝,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他挾天子不是為了令「諸侯」,而是為了令士人。曹操挾持了漢獻帝,就等於挾持了士人,從而取得士人圍繞在曹操周圍並為其出謀劃策的效果,即「挾天子以令士人」,這才是「挾天子」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參考文獻:《三國志》、《春秋左傳注》、《後漢書》、《古今紀要 》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澤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漢中對三國鼎立有何影響?
孟達為何在關鍵時刻叛蜀投魏?

TAG:澤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