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事不過三,為什麼基督教在中國三次傳入,卻消失三次?

事不過三,為什麼基督教在中國三次傳入,卻消失三次?

第一次傳入:公元七世紀(唐朝)來自敘利亞基督教的一支——聶斯托里派——首次傳入中國,後稱為景教(碑文中解釋說: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唐太宗很重視景教,曾派大臣房玄齡到郊外迎接阿羅本。貞觀十二年(638年),唐太宗下詔在義寧坊建大秦寺一所。唐高宗時又下令在各地建立景教寺院,並封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此後景教盛極一時,正如碑文所說「法流十道」,「寺滿百城」。

聶斯托里派將基督教的聖經、教義譯為中文時,只是用簡單的音譯的方法,沒有認真的思考中國文化的內涵和本質,他們只是給人一種混合主義的印象,甚至認為是佛教的一支,它僅在中國持續200年,在九世紀就消失了。

第二次傳入:在蒙古人統治的十三、十四世紀,基督教再次傳入中國,稱為「也里可溫教」(蒙古語,意思是有福的人)。在蒙古統治者政治和經濟的支持下,基督教並沒有認真對待中原文化,蒙古統治者本身對於漢族文化也很猶豫,隨著元朝的滅亡,基督教在中國再次消失。

左:利瑪竇 右:徐光啟

第三次傳入:十六世紀(明朝)的耶穌會士利瑪竇以一種新的洞識看待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他是基督教界第一個提出基督教應該尊儒、補儒和超儒策略的人,他在中國的傳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南京居住期間,利瑪竇通過瞿太素的幫助,結交了不少名士,如南京禮部侍郎葉向高、思想家李贄、徐光啟等。當然這主要還是人們對於他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傾慕。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利瑪竇還與一位三淮和尚(即大報恩寺僧雪浪)進行了一場辯論,在這次辯論中,利瑪竇憑藉其科學性的思辨明顯佔了上風。

之後,利瑪竇在北京以豐富東西學識,結交中國的士大夫。常與賓客談論天主、靈魂、天堂、地獄。同時編撰新書,包括以中文寫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尊重。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當中有數名更是公卿大臣。這當中最著名的,也是後來影響最大的是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啟(上海現在的徐家匯與其淵源:徐光啟曾生活、工作於上海,並在現今的虹橋路一帶、蒲匯塘路、肇家浜路、華山路,彙集處還專門建有農莊別業,從事農業科學實驗和潛心著書,從此他的後裔長期聚居在這一地區附近,遂有了今日上海「徐家匯」地名的由來。)。

湯若望紀念郵票

基督教和中國的親密關係一直延續到康熙年間(清朝在朝做官的洋人已經出現,康熙本身也對基督教極為感興趣,且寫過「功成十架」一詩流傳至今,康熙稱湯若望為爺爺,極為尊重),後來因為教皇克萊門特二十一世的愚蠢和傲慢,引起康熙皇帝的反感而禁止基督教,1707年,康熙南巡時有多蘇州的九名傳教士說道:「奉旨諭眾西洋人,自盡以後,若不遵守利瑪竇的規矩,斷不準在中國住,必逐回去。」可見此時的康熙依然是同意傳教的,但是他認可的是利瑪竇的那種傳教方式,而非教皇那種什麼都要禁的粗暴方式。

1721年,康熙下令禁掉了天主教。「閱此告示,只可說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禮,爾教皇條約,與中國道理大相悖戾,爾天主教在中國傳不得,務必禁止。」中國的基督教至今都無法彌補這個歷史錯誤造成的損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酒仙杜康釀酒,劉伶貪杯醉了三年,洛陽至今留下個地名
萬里茶道申遺三處古迹上榜,洛陽歷史有多牛?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