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情緒閉環」,正確對待孩子情緒失控,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
跟孩子講道理,大多時候相當於「對牛彈琴」。可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不講道理,要怎麼解決?
一般情況下,家長們無非是採取這幾種辦法應對:
1、 威脅
「你不聽話就爸爸媽媽不喜歡你了!」
「你再不安分點小心我打你!」
「再鬧把你抓走了!」
…
採用這種辦法,孩子們一半選擇乖乖聽話,或許是此前有過類似經歷,或許是真的害怕爸爸媽媽不要自己,總之,因為恐懼而選擇順從。
而另一半孩子,則很有可能越威脅越凶,這部分孩子大多被稱為「倔牛」,面對這種孩子,很多家長脾氣一上來,打罵都是有可能的。
2、 哄騙
「你乖乖聽話,媽媽等下給你買糖吃。」
「乖,你看那邊那個小朋友在玩什麼啊?好像是玩具車?」
「回家好不好?爸爸在家裡準備了好吃的!」
…
採用這種辦法,父母們最大的目的只是想要孩子暫時停止哭鬧,分散孩子注意力、轉移孩子需求點等等,總之,什麼吸引孩子就用什麼哄騙,然而過後會不會兌現,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長期被父母哄騙,並且不曾兌現的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會越來越匱乏。
3、 無視
「你哭你的,我逛我的。」
「要哭你就哭吧,我在這坐著等你哭完。」
「你以為你哭就能解決問題了嗎?你看我會不會理你。」
…
總之,不管怎麼樣,孩子一旦開始哭鬧,父母立刻東瞅西瞅,只要孩子沒有危險,隨你怎麼鬧,幾次之後,很多孩子就不會再鬧了,但也會懷疑父母是不是不愛自己,不關心自己,甚至自責。
愛對於孩子來說,乃是天大的事。在他們眼裡,父母的愛幾乎就是自己小小世界的頂樑柱,缺一不可,否則世界就會歪掉,甚至崩塌。
4、 勸導
「你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
「你想用這個東西做什麼?」
「家裡有類似的東西可以替代它嗎?」
…
能夠用這麼理智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的父母真是少之又少,然而這其實是最好的辦法。
當孩子哭鬧時,先想辦法安撫好孩子,再好好的和孩子溝通,理智而冷靜的詢問孩子真正的想法,然後或商量、或勸導,充分考慮後和孩子一起決定是否滿足孩子的要求,或者做一個合理的約定,孩子也能學著理智的考慮和溝通,才能不再總想用哭鬧的方式解決問題。
當然,還有一部分家長,一看孩子哭鬧,說兩句不可以,結果發現孩子依然再鬧,於是慌忙火急的又想辦法去滿足孩子,導致孩子越發任性,學會以哭鬧達到目的。
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所受的教育、接觸的環境等等都會影響父母們教育孩子的理念,而將理念變為實際操作時,又有諸多變故,於是各種應對孩子哭鬧的方法五花八門,但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不再繼續「無理取鬧」。
可事實上,真的是孩子「無理取鬧」嗎?
父母們總會疑惑,為什麼大人越是阻止,孩子越想得到?
也許只是「禁果效應」在作怪。
禁果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想嘗試,越想觸碰。
換到孩子身上就是,父母越不想讓孩子觸碰的東西,孩子越想觸碰。
就像父母把某樣危險物品放在高高的地方,本以為孩子拿不到就不會想要了,可當孩子有能力拖動凳子、椅子後,依然會想盡一切辦法爬高去拿到危險物品。
而當孩子們的要求不被滿足,開始大哭大鬧後,孩子們也許並不是真正的想得到某樣東西,而是父母說:「你不能要這個東西」,於是在「禁果效應」作用下,孩子們反而更加希望得到,被無法觸碰的神秘感深深的吸引。
這時,與其糾結孩子為什麼不能停下哭鬧,不如考慮一下孩子為什麼哭鬧。
當然,你反覆問孩子:「你為什麼要哭!」「能不能先別哭了!」等等,都是沒有用的,孩子聽不進去,甚至可能聽不懂,就算聽懂了,也很可能不知道怎麼回答你,只會一味的告訴你,他需要某樣東西。
了解孩子的「情緒閉環」,正確對待孩子情緒失控
孩子的情緒閉環:孩子的目的、對該目的的了解、孩子自身的情緒及其導致的行為三大要素構成的「閉環」。
結合「禁果效應」來解釋,即孩子們希望得到某件物品,但對該物品的了解目前僅止於表面,如好看的外觀、華麗的包裝、奇怪的形狀等等吸引了孩子的目光,產生需求,這是目的以及了解。
此時父母們拒絕的態度勾起孩子對該物品的興趣,於是孩子們的情緒由喜悅轉為要求被駁回後的失落,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也為了對抗讓人不舒服的失落感,孩子們開始大哭大鬧,這是孩子的情緒和行為。
人的情緒本就千奇百怪,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如文本一般複製粘貼,所以,利用「禁果效應」和「情緒閉環」找到正確處理孩子情緒失控問題的竅門,然後才好自由發揮。
讀懂孩子的情緒,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
人有五花八門的活法,有豐富多變的情緒,每一種都隨著成長而不斷變化,讓孩子自己清楚明白的告訴父母自己有什麼樣的情緒,極其不現實。
所以我們需要在孩子描述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了解。
1、 讓孩子了解情緒
開心、難過、幸福、痛苦、欣喜、失望…認得情緒有很多種,但孩子們不是生來就知道這些情緒被命名為什麼,每一種情緒都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分清,而這,就是父母們讀懂孩子情緒的第一步。
當然,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遠遠不夠,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會對其他人(例如父母)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讓孩子了解他人的情緒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不過是看父母后天的引導,父母向善,便教會孩子向善,父母向惡,便教會孩子向惡。
大多數被愛的孩子都會有「我是全世界中心」的錯覺,在父母教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不對之前,這是天性,善與惡,無非是程度的區別。
父母們想要了解孩子的情緒,自然也要了解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程度,然後針對性的想對策,讓孩子明白自己胡亂變化的情緒會對身邊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適當的「受挫」可以「治療」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我和身邊人,但也不能過度,否則「治療」變為打壓,那就不太好了。
3、 三觀必須從小建立
「他還是個孩子」曾一度成為網路上熱度極高的反諷用詞,這也在警示父母們,別因孩子們年紀小就不考慮糾正孩子的三觀。
正確的價值觀可以幫助孩子正確的衡量人生的標準,合適的人生觀可以在孩子的未來起到引路燈的作用,完整的世界觀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別總用孩子還小為借口,既敷衍了孩子,也是父母失職。子不教,父母之過。
清楚孩子的「情緒閉環」,打好了基礎,之後要做的,就是減弱孩子的「情緒閉環」。
孩子哭鬧老不好,干擾「情緒閉環」最有效
孩子們的「情緒閉環」一旦形成,大多會令父母們頭疼,我們需要通過一些有效的方式進行干擾,減弱孩子的「情緒閉環」。
「你覺得這個東西和家裡的那個像嗎?」
「你能說說為什麼想要這個東西嗎?」
「看起來你還有其他要買的東西,我們可以先去那邊看看嗎?」
「計劃里可沒有這件物品哦,要不要考慮把它加到下一次的計劃中?」
和孩子平等的溝通,提醒孩子家裡有類似的物品,或詢問孩子需求的原因,或提醒孩子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未做以轉移注意力,或與孩子一起商討、規劃。
平等和理智,溝通卻不仗勢欺娃,讓孩子得到尊重,學會尊重,同時學會溝通,而不是採用哭鬧的方式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