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前中國並非弱國,大敗並非武器而是人之敗
1894年9月15日到24日,僅9天時間,淮軍以世界罕見的逃跑速度逃回中國東北。在此情況下,慈禧立刻不在「裝聾作啞」而是跑到前台要求與日本和談。
(1)對於日本有影響力的國家只有兩個
慈禧決定和談後,就和眾臣決定。其一,孫毓汶、徐用儀等人去聯繫英國人赫德;其二,李鴻章去聯繫沙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清廷看來,當時的世界兩大強國英國、沙俄對這場戰爭是戰是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台灣和遼東問題,英國都不關心。對於台灣,日本答應英國「通航自由」絕不是問題,會和以前一樣來去自由;對於遼東,英國反而是抑制沙俄的好事兒。所以,英國拒不參加沙俄組織的的「干涉同盟」。
對於台灣和遼東問題,沙俄對台灣問題並不在意,對於遼東則甚至不惜與日本一戰。
(2)因為三個原因,沙俄干涉
對於割占遼東,沙俄非常著急。
一方面,沙俄北下中國東北吞併朝鮮半島的企圖很明顯,割占遼東沙俄的計劃無法完成,因此,必須要反對;
另一方面,如果遼東被日本割讓走。那麼,朝鮮半島已經不再是獨立問題而是被吞併了!
最後,佔領遼東,日本可以迅速進攻清朝的心臟部位。未來日本會讓清廷給更大的好處,從遼東進攻京畿地區,可比從歐洲或印度、中南半島近太多了。
正是因為這三個原因,沙俄必然反對。如果沒有「三國同盟」,沙俄也會讓「日俄戰爭」提前爆發。
(3)德法為何要干涉
當時的德國非常希望搶佔殖民地,英國有殖民地3350萬;法國1060萬。德國不足300萬,而且多是在非洲,亞洲的殖民地地位更是其夢寐以求的。而亞洲的中國則是最肥沃的地方,但因為各列強除了英國外都還沒有什麼殖民地,因此,德國希望儘快弄幾個軍事基地,作為和英法俄爭奪殖民地的擴張基地。
在這種情況,通過「逼迫日本還遼」與清廷搞好關係,謀取日後利益就成為其必須。所以,當時的德國態度比沙俄還要積極、強硬。
法國支持沙俄就有些與中國無關了。一方面是當時的法國和英國關係一般,與德國死對頭,比較孤立,死抓著「俄法同盟」關係;另一方,希望藉助法俄關係破壞德俄關係。最後,也有生氣的原因,法國在「中法戰爭」時期就對台灣有所企圖,如今日本收入囊中很讓人氣憤。由此,法國也就加入三國之中。
綜上所述,三國各懷鬼胎特別是沙俄,和日後「日俄戰爭」中的日本心理是一樣的。談不上「幫助」,濫情的人也不用「感恩」,只不過一隻狗看另外一隻狗吃得骨頭太多想讓其少吃一點兒而已。
※晚清既然缺錢還要大力發展海軍,其作為是否明智
※太監出奸臣真的多於文臣嗎?其實不過是皇帝的擋箭牌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