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位於天下之中,古代飽受戰亂,真的是無險可守嗎?
《史記·留侯世家》所言:「洛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洛陽附近山河形勢圖,崤山扼其西,熊耳、外方山鎮其南,嵩山、箕山控其東,只有北部略微開闊,而又有黃河橫亘,而在黃河沿岸,又有邙山為其屏障。此外,在其西北,隔著黃河,還有中條山雄峙。
洛河從崤山、熊耳山之間流出,伊河從熊耳山、外方山之間流出,兩河逶迤北流,回合之後,最後匯入黃河。在這黃河以南、眾山環繞之間,伊洛兩河衝出一大片沃土,這地方就被稱作伊洛盆地(或者叫伊洛平原)。
洛陽地區形成了山河四塞之勢。其實從地圖上來看,可以明顯看出,中條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三面環繞,形成了一個太師椅一樣的形狀,面向東面一望無垠的豫東大平原。在東面,嵩山、箕山、具茨山卻如同屏風一般立在面前。
這個形勢之險固,在全國來說也是不多見的。
古代洛陽對外交通
1、向西的道路位於黃河和崤山之間,必經之路函谷關。函谷關號稱「丸泥可塞」,也就是用泥丸一個彈丸就能把路給堵住,這不是誇張。
函谷關戰國時設立,最早設在今天的靈寶市,但到漢武帝時,他把關城東移,移到了新安縣,這就是函谷新關。
2、洛陽往東百餘里是滎陽,滎陽連接西部山地和東部大平原,此地因西周時虢國守衛,統帥天子的虎賁軍而得名虎牢關。西周初期三監,虢國虢仲守衛虎牢關阻擋了叛軍西進。
說到虎牢關,最著名的大概就是三英戰呂布了,這當然是演義了,不是真事。事實上,當初各鎮諸侯屯兵酸棗,不敢前進一步,只有曹操一人領兵西行,意圖奪取成皋,結果在滎陽被徐榮所敗。
在虎牢關(也就是成皋)最著名的戰爭,當屬即楚漢相爭時劉項在成皋的對峙了,當時劉邦自彭城大敗後,就退守成皋、滎陽,在這裡和項羽對峙三年,成皋雖然時又易手,但項羽卻不能再前進一步。
七國之亂時,漢景帝鎮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禦吳楚聯軍,周亞夫首先就是佔據滎陽,確保洛陽安全。
隋唐之時,李世民圍洛陽,竇建德領兵來救。竇建德十萬餘大軍攻克不了虎牢關,士氣低落,最後為李世民所擒。
牢關背靠崇山,無後顧之憂,有居高之勢,面臨東部大平原。正因為如此,劉項相爭時,以項羽之能,在這裡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3、洛陽向北的道路,這條道路也就是渡黃河北上。
這段的黃河,以西的部分,都是峭壁陡岸,水流湍急。以東的部分,則豁然開朗,河道開闊,在此以下,黃河將一直流淌在平原之上,再無峽谷約束。這裡有一個天然的優良渡口,就是孟津。
孟津之得名,源於武王伐紂。據說當年周武王征討商紂,在這裡,天下八百諸侯不約而同全部來了,和周武王會盟幫忙,所以這地方就被叫做「盟津」,也就是會盟的渡口的意思。
東漢末年再此設孟津關,西晉時在這裡架了座橋,並且在橋的兩頭分別建城防守,後來在河中間的河渚之上也建了座城,三座城共同防守河橋。安史之亂時,李光弼退守河橋,據三城以固守,叛軍屢攻不下,雖得洛陽,但憚於李光弼兵勢,不敢遠出。杜甫《石壕吏》說老婦是「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這其實就是說要補充到李光弼隊伍里去。
4、第四條路,是從洛陽南下,沿伊河河谷而行,渡過伊河後到達臨汝,再沿汝河南下,最後到達淮河。
這條路上有兩個關口,一個伊闕,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龍門。現在是旅遊勝地,但在古代卻是兵家必爭之地。
所謂「伊闕」,就是說伊河上的門闕,也就是大門。
伊闕在戰國時發生過一次大戰役,就是秦國白起在這裡大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伊闕之戰後,韓魏門戶大開,再沒有力量對秦國形成有效抵抗。伊闕之戰和長平之戰,是白起所指揮的最重要的兩次戰役。
在這條路上,過了伊闕之後,在汝陽附近還需要經過另一個關隘,就是廣成關。山東諸侯討董卓時,孫堅由此進兵,董卓遣胡軫與呂布迎擊,被孫堅在廣成關擊敗,孫堅並於此地斬殺華雄。
5、第五條路,向東南方向,越過嵩山然後沿潁河而行,可以到達許昌。
扼守這條路的關口,是轘轅關,這座關位於少室山和太室山之間的峽谷之中,山路「有十二曲徑,盤旋往複」,極為崎嶇難行。自洛陽出轘轅,就可以直接抵許昌,乃至於淮河,因此它的地位就非常重要了,凡是洛陽有戰事,轘轅關是必爭之地。五胡亂華,劉聰圍攻洛陽時,其子劉粲就從轘轅關南下,至梁、陳、汝、穎之間。之後石勒出鎮許昌,也是自轘轅關而出。
除了以上幾條路之外,還有一條路,就是自洛陽南下,經太谷口越過嵩山,扼守這條路的關口是大谷關(即太谷關)。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洛陽之險要,不在洛陽本身,而在虎牢、轘轅、函谷(新安)、龍門、孟津等支點,若得之,則洛陽安如泰山,若失之,則洛陽危如累卵。
※萬里茶道申遺三處古迹上榜,洛陽歷史有多牛?
※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八大奇蹟是個幌子,外國人根本不承認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