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星座 > 中法戰爭是如何爆發的?為何被稱為是「戰勝而敗」的戰役呢?

中法戰爭是如何爆發的?為何被稱為是「戰勝而敗」的戰役呢?

清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在清朝發生了許多轟動世界的大事,由於清朝的歷史距離現代比較近,所以人們對於清朝發生的這些大事,都有所了解,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發生的中法戰爭,這一次戰爭是由法國侵略越南進而侵略中國引起的一次戰爭,算是中國近代第1次與越南發生相關的戰爭,這次戰爭不僅僅對於清朝,對於中國近代史有著一樣深遠的影響,中法戰爭又稱為清法戰爭是典型的勝之不武,戰勝而敗的戰役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我們從1883年說起。

那個時候法國因為與越南之間的問題爆發了中法戰爭,其實早在19世紀60年代,法國就開始了對越南的侵略活動,卻沒想到遭到了越南人民的頑強抵抗和武裝鬥爭,同時期中國有一個叫劉永福的人,他是廣西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的首領,起義失敗以後為了保命所以逃到了中越邊境,同時劉永福也非常痛恨法國侵略者。

我們都知道中國越南人雖然貧窮,但是面對外敵的時候,卻非常的勇敢,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會團結起來,共抗外敵,當時美軍就在越南吃了很大的苦頭,令人可怕的是美軍的作戰實力非常強悍,但是在越南的女人跟老人面前依舊毫無抵抗之力,並不是因為越南的這些老弱婦孺非常的有戰鬥力,而是因為他們很會偽裝偽裝成善良的樣子,然後再將美軍折磨的痛苦不堪。

當時和越南一起作戰的還有中國的兩支民兵部隊,在中越人民聯合起來抵抗的結局下,法國侵略者極度受挫,但是法國人並不甘心於自己就這樣失敗,於是又再次招兵買馬,擴大了侵略的規模,還決定報復中國人,從越南一直要打到中國境內,這個時候清政府就不得不派兵出面了,於是也派了一支官兵來到了越南,1883年12月,光緒九年,法軍在越南山西向清軍和黑旗軍聯合防守的陣地發動了進攻,中法戰爭正式打響。

但是進行了一年多的戰爭,法國侵略者沒撿到什麼便宜,而越南人民和清軍越卻越戰越勇,於是法國政府將重點瞄向了中國的沿海,開始進行海盜式的騷擾,1885年法國侵略軍在等待援軍到達以後,又向中國邊境下手,甚至一度佔領了中國的要塞鎮南關,這下子法軍的氣焰越發囂張,甚至在門前插立了一根柱子,上面用中國字寫著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

形勢瞬間逆轉,在這種緊急的局面下,張之潤推薦了清軍總兵愛國老將馮子材擔任統帥,帶著軍隊抵達了中法戰爭的前線,馮子才立馬就奔赴到了鎮南關整頓部隊,他首先在峽谷搶注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七尺長三里地寬一鎮的長城牆,鑄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防禦陣地,3月23日,法軍傾巢而出撲向鎮南關,一直到24日,馮子才從被動守城轉為了主動進攻,進行了激烈的戰爭鬥爭,擊退了法軍。

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兩處,將法軍一直驅逐到南方,重傷了東部的法軍統帥尼格里,鎮南關一站,因為馮子材的指揮得當,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消息傳到了巴黎,於是法國高層又開始躁動,決定向越南的法軍支付5000萬法郎,一定要向清朝再度宣戰。

但其實這種戰爭是真正的戰勝而敗,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中國在前線雖然打了勝仗,但是清廷卻與法國簽訂了一個屈辱的條約,清政府當時的統治機構非常的腐朽,經濟上也一蹶不振,官僚主義盛行,更不用說是軍隊了。

在1884年的時候,清政府就曾經指揮了投降路線,讓越南北寧,太原,新化的清軍不戰而逃,福建的官吏更是在法軍入侵以後不採取任何的抵抗行動,直接就讓敵人的戰艦開進了閩江,中國海軍受到重創,但是前線奮勇作戰的官兵,卻非常反對這些投降派的意願。

可是無論底下的士兵再有血性,也無法原諒高層統治者的懦弱,當時李鴻章認為見好就收即可,西太后則滿心裝著國庫里的銀子,於是他們就匆匆忙忙的和法國侵略者簽訂了《巴黎停戰協定》及《中法會定越南條約》,使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們收到了從朝廷傳來的簽訂協議的消息,紛紛熱血沸騰,十分不甘,上書要殺掉李鴻章,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清朝當時並不是沒有有血性的男兒和愛國的人,而是因為清政府上層太腐朽,即使擁有滿腔的抱負也無處生長,也從這一方面暴露了清政府的懦弱與無能。其實這場戰爭的戰勝而敗,不僅僅有李鴻章的責任,從清軍,國際環境,包括上層官僚,都有相應的責任。

第一,戰爭爆發以後,清軍的實力不足的問題就立馬暴露了出來,在鎮南關大街的前兩天,就有負責兩廣前線軍事的欽差大臣向朝廷上報「近日密查關內外軍情,甚為可憂,……諸軍氣餒心離,軍民多怨,目前邊事益難。」其實在這個時候這個戰況的秦軍根本沒有什麼希望勝利,雖然之後正南關大捷,但是這也沒有,就說明中國獲勝或者是中國這邊出現了優勢,到1885年4月13日,張之洞又向朝廷報告道「頃接馮廿四電,探報法添兵到,定廿八日分三路復攻諒山。」為即將到來的硬仗做好了準備。

當時西線的清軍已經取得了凌兆一役的勝利,但是他們的統軍卻依舊不放心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軍心不穩,士兵們「陸續逃遁,所存不滿五百餘名。」這種情況也是清朝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軍心不穩,沒有裝備,私吞糧餉,中飽私囊,這樣的一支部隊卻被送上了前線,面對法國侵略者,怪不得李鴻章跟太后對於這場戰爭的勝利都沒什麼自信

第二就是李鴻章李中堂太過於愛好和平,很多人認為求和就是懦弱,但其實這並不是一碼事,中法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李鴻章就曾經認為「息事寧人終久長遠之計」,但是他愛好和平,不代表全天下的人都愛好和平,當時的法國侵略者雖然因為李鴻章求和的態度而有所緩和,但是他們的侵略野心卻沒有絲毫的減小,從西貢條約到順化條約,可以暴露出法軍的野心有多麼的大,在看清廷內部的其他官員大多數都是主戰派。

先不說那些昏庸無道的貪官,光是洋務派里就有許多人主張開戰,甚至還包括中興四大名臣的左宗棠,張之洞也支持開展,就是在這樣主戰派盛行的環境下,中法戰爭前期越南交涉失敗,才導致了中國被遷入了這場戰爭,李鴻章求和的心從戰爭開始到結束都一直存在,認為求和才是真正的核心,而他這個人也是非常的理智結合當時的戰爭形勢,分析出了兩個「不可恃」。

其一,「法人長於水戰」,而「華兵僅賴營壘炮台」;其二,「法兵操練熟悉」,而「滇桂各營操練素未講求」。在海防上,李鴻章又評價清軍說「兵單餉匱」、「水師未成」。李鴻章這個人一向中庸中肯,他對於中華戰爭兩方的實力做出的評價也非常的公平,其實他這些話主要就是想表達一個含義,那就是「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

第三則是一個非常大的環境影響,當時的國際環境也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敗 。當時剛好法國的內閣倒台,很多人認為法國內閣倒台意味著戰爭將會結束,但其實這不是結束,而是一次新的開始,當時反對派議員李播就曾經在更換內閣的發言中提到「這不是說要放棄我們兵士用鮮血勝利取得的東京陣地。放棄這些陣地,不但是一種國家所不能寬恕的懦弱畏葸,抑且使我們在交趾支那殖民地的榮譽與安全不能保持。」

當時的英美兩國是一個陣營,他們不希望戰爭擴大,因為同為同一陣營的戰爭擴大會影響到他們的利益,但他們也不希望中國勝利畢竟都是侵華侵略者,所以對於英美兩國來說,中法兩國握手言和才是最好的結局,德國卻不一樣,德國本來就是一個軍國主義,中法戰爭爆發以後,法國受到了牽制,那這樣子法國就無暇顧及歐洲大陸德國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戰爭中錢是非常好賺的,中法兩國打起來以後,德國還可以趁機佔一筆倒賣軍火生意的很慘,對於德國來說自然是打的越激烈越好。

中法戰爭的結局其實有他的必然性也早已被註定是這樣,清政府的腐敗與無能也早就從清朝中期就已經埋下了伏筆,中國自古有句古話,邪不勝正,所有的非正義侵略戰爭最終都將走向失敗 。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歷史的小女孩 的精彩文章:

康熙為治癒一種疾病,秘密招30個宮女做人體實驗,實驗卻很成功
三征噶爾丹是如何爆發的?對中國歷史有著怎樣的深遠影響?

TAG:說歷史的小女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