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成績優異卻是「職場巨嬰」,如何讓孩子正視競爭壓力?

成績優異卻是「職場巨嬰」,如何讓孩子正視競爭壓力?

今年3月份,國內電器巨頭蘇寧在其內部通訊軟體「豆芽」的獅說上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醒醒吧,巨嬰》。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痛斥一位叫林南(化名)的1200工程管培生離職的事,稱其成績優異卻無法適應工作,是標準的「職場巨嬰」。

被蘇寧批評的這位林南,家境優渥,畢業於名牌大學,不僅成績優異,在文體活動中更是流量明星,歌唱、主持、樂器無不拿手,甚至在校時就經常參加校外的商演,輕輕鬆鬆就能拿到四五千塊錢。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自帶光環的校內明星,出了校園之後卻無法適應快節奏高壓力的職場生活,最終選擇離開蘇寧,在父母的幫助下選擇了一份相對輕鬆穩定的工作。

被蘇寧寄予厚望的林南離職了,蘇寧在《醒醒吧巨嬰》這篇文章里總結了幾條以林南為代表的「職場巨嬰」的幾種表現:

1. 無法從學生身份轉變過來,從而不適應職場環境,變得無所適從;

2. 面對困難不是積極解決,而是牢騷滿腹,渾身抱怨;

3.沉浸在過往的榮譽里無法自拔,不想吃苦、貪圖安逸。

巨嬰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從搜索引擎的數據看,人們對「巨嬰」這個詞的關注在 2016 年底經歷過一次大幅上升,百度指數均值從 2011 年 1 月到 2016 年 11 月間的 220 上升到 2016 年 12 月到 2018 年 2 月間的 745。

我們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好好學習,這樣將來才能找個好工作」,為什麼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以林南為代表的這些「好好學習」的學生,出了校門卻依然無法擺脫「巨嬰」的身份,最終還得依靠父母呢?

其實,像林南這樣成年後的孩子成了「職場巨嬰」,其根源就在於無法正視不可避免的競爭壓力。

01

無法正視不可避免的競爭壓力

近些年在育兒領域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就是要培養孩子的「核心競爭力」,而培養孩子的核心競爭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很多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就不遺餘力地給孩子報各種早教班、培優班,本著「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哪怕高大代價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

很多父母認為,好的教育資源是客觀條件,而主觀條件則是在於培養孩子的好勝心,讓孩子有勇爭第一的信念和想法,才能激發孩子內心學習的小宇宙,從而成長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繼而才能上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你看林林鋼琴彈得多好,你看你就不如他,你得向林林多學習學習。」「你看明明英語說得多棒,你倆是一個老師教的嗎?」「你叔叔家孩子鋼琴都考十級了,你考幾級了?」……

家長試圖用這樣的話語去鼓勵孩子參與競爭,提升自己,然而這樣的話語帶給孩子的,不是讓孩子關注自己做事怎麼樣,我的能力本來是什麼樣的,我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如何比之前的自己做得更好,而把關注點放在了「我和別人比是什麼樣子的」,在競爭的過程中讓孩子更多把關注點放在「輸贏」上面,而不是能力提升。

家長想讓孩子過於重視輸贏,在乎結果,反而讓孩子在面對挑戰時無法正視競爭壓力,變得膽怯退縮,由於過於擔心失敗,要麼逃避競爭,要麼戰戰兢兢。

還有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看到的不是自己不如人的地方,而是別人永遠比自己優秀,自己永遠無法讓父母滿意,反而打擊了自信,失去了進步的動力,甚至對別人產生嫉妒心理,變得心理扭曲。

02

平衡心態,避免「瓦倫達效應」

有家長可能會說,就是要讓孩子注重輸贏,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他贏的鬥志,讓他能夠下決心好好努力,可是,過於關注「輸贏」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瓦倫達效應」,是由一個著名的家族「瓦倫達家族」而來。

瓦倫達是一個以走鋼絲聞名的家族,曾經一度聞名全國。1978年,73歲的十分擅長走鋼絲的老瓦倫達,卻在波多黎各表演表演時不幸墜亡。他的妻子說那天在上場之前,老瓦倫達不停重複一句話:「這次表演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之前的任何一次,他都沒有像這次一樣在意過結局的成敗。

正是老瓦倫達這樣具有代表性的經歷,被心理學家研究,並正式命名為「瓦倫達效應」,這個效應告訴我們,如果不能用正常的心態去面對結果,正視壓力,那麼最終只會失敗。

我們作為父母也不必給孩子找各種理由讓孩子勇爭第一,只有讓孩子能夠平衡心態,正確評估自己、正確疏導自己的情緒,才能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去過分計較得失,反而能把握好當下。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過於期望和預測結果,比如這次考試是不是能考第一、這次鋼琴比較能否拿獎、能否得到最佳的理想效果等等,鼓勵孩子把精力放在當前的學習和行動上,努力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無論結果好壞,孩子都會持續受益。

03

如何讓孩子正視競爭壓力

曾經有個媽媽看到鄰居家孩子畫畫得很好,跟自己家孩子說,你看小穎畫得多好,你也畫一張跟她比比看誰畫得好。這個孩子最後的做法是悄悄把小穎的畫撕壞,以逃避對比。

所以作為家長,引導孩子正視競爭壓力非常重要,孩子在面對競爭壓力時就選擇逃避還是正視,關乎著孩子以後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讓孩子明白行動即受益

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著名演講家約翰·瓊斯年輕時參加過一個演講比賽。進入半決賽的時候,瓊斯突然十分緊張,他本意是借這次比賽進入演講界的圈子,所以十分在意這次演講,然而在面對強大對手時他承受著巨大的負面壓力,以至於他一拿起演講稿,就感覺心跳加速、喉嚨痙攣。

面臨越來越近的比賽,瓊斯想,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被淘汰,哪怕是被淘汰出局,自己也不能主動放棄。令人驚奇的是,抱著這種接受最壞打算的想法,他反而不害怕了,最終成功闖進決賽。

孩子在緊張的心態和過分的渴望中無法自拔,對結果的關注超越了事件本身,於是便無法集中精力去盡心儘力地完成每一個細節,好好表現,也就離失敗越近

我們作為父母,想要讓孩子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強調壓力,讓孩子一點一滴感受自己的進步,對孩子的每一點小進步給予鼓勵和肯定,由此慢慢強化孩子的自信。

要讓孩子知道,只要我們著手去行動,自然就會產生價值,不管是學習新知識、獲得新的生命體驗還是對他人產生影響力,從行動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在獲益,結果如何毫不影響我們最終的收穫。

正確傳達期望效應

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期望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

當大人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過於重視努力結果的時候,孩子對結果的落差造成的崩潰程度難以想像,甚至可能產生自厭自卑。

畢竟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習慣失敗。習慣之後帶來的就是對自我能力的否定。下次努力的時候,你的大腦可能就會告訴自己,反正我就這樣,再怎麼努力也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達不到效果那我還努力幹什麼。

無須屏蔽競爭

有的家長看了前面的內容可能會走入一個極端,那就是屏蔽一些「比」的信息,其實這也是沒有必要的,孩子生活在時刻與他人相處的社會,很多時候無須大人強調,孩子自身就會有一定的衡量,只是經由孩子自身感受出來的「對比」跟家長嘴裡說出的「對比」,對孩子來說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孩子自己觀察、感受出的與他人的差距,更能激發孩子自身的奮發潛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距,客觀地評估自己,評估目標和困難,從而調整應對策略。

我們所能做的,不是要過分強調對比,也不是刻意避免對比,而是要培養孩子正確認識自己、評估自己、正視困難的能力,讓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退縮和抱怨,而是專註於積極解決問題。

正如《醒醒吧,巨嬰》里所說的一樣:平凡如你我,沒有雄厚的家底,沒有傑出的天賦,唯一能拼的就是那麼一點咬牙堅持和不懈努力,而這些常常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要從小讓孩子正視競爭壓力,把孩子培養成真正的強者!

更多熱文

「媽媽,我要是機器就好了」:

孩子一句話暴露扎心真相……

內向羞澀、膽小脆弱?

不,綠色性格的孩子其實很有主見!

熱門微課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熊孩子街頭亂扔垃圾辱罵環衛工:孩子犯錯後,父母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未來!
等等因鄧超新片「吃醋」:爸爸對工作的態度,藏著孩子的未來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