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墨家,為何曇花一現後,消失近2000年,直至新中國成立?
時間回到公元前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華夏大地上,此時正是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大地上百家爭鳴,諸子不遠萬里,四處奔波,都只是為了實現自己那虛無縹緲的政治理想。特別以道、儒、墨、法四家最為出名,其中墨、儒、道三家又是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基本哲學體系的基礎,由此可見墨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非常活躍的。但是自戰國時期以後,墨家整體卻是神秘的人間蒸發,匿跡兩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人們才在墳墓的陪葬品中一點一點的知道這個來自兩千年前的輝煌群體所要表述的思想。那麼墨家為何會突然消失呢?我們先從墨家所闡述的幾個主要思想入手,探討一二。
一、墨家主要思想
1、尚同
墨子曰:「上古無刑政之時,人異義,一人一義,二人二義,其人愈眾,其義滋眾,而至人之人之間,交相非,交相害。天下之亂,如若禽獸。」這就是說要根治天下之亂,必須先從統一天下人民的思想開始。至於如何大一統,諸子百家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墨家認為一定要實現下級服從上級,即國民要服從國君,而國君還要服從上天。最後就逐漸演化為國民最重要的也是服從上天,只要國君不服從上天,那麼國民是可以不服從國君的。至於如何看待國君是否服從上天,墨家給出的解釋是天災人禍的降臨以及百姓生活水平的高低來判斷這個國君是否符合上天。由此可以看出墨家的尚同思想必不為統治階級所容忍,統治者想要的是子民絕對服從,如果按墨家所說,那麼實際上國民是有權決定自己的君主的,這對於當時的統治階級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墨子授業
2、尚賢
墨子曰:「國有賢良之士,則國家之治厚。」墨子認為君主能否治理好國家,取決於選拔賢良是否能不看其出生而只由其才能決定。墨家認為,凡有才者,國君就應當敬重之,啟用之。這在當時看來是非常激進的,當時貴族都講究嚴格的等級觀念,啟用下層奴隸人才是不被主流所認可的。故墨家所倡導的貴無常貴,賤無常賤只有被大部分底層人民所接受,而國家層面的貴族是非常排斥的。這也是墨家這個群體中大部分都是底層人民的緣故,比較著名的便是淳于髡(受過髡刑的奴隸)。墨家這種尚賢方式今天看來是非常積極正確的,但在當時必然會受到貴族勢力的阻撓,而這些貴族也往往是國家的全力執行者。
春秋奴隸即使有才也很少能出人頭地
3、兼愛非攻
墨子曰:「今國之與國之相爭,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惠忠,交父子不慈孝,史弟不和調,都是以不相愛而生」,墨家對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爾虞我詐,指出這都是不相愛的結果。兼愛的核心便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不分界限,大家友好和睦生活。特別是大國與小國之間,窮人與富人之間,貴族與奴隸之間都要和睦相愛,不分彼此。這一思想是典型的反戰思想,過於超前,是當時乃至於現在也不能完全接受的。對於貴族來講,奴隸本就是他的財產,如要實行兼愛,必然導致其利益受害。對於大國來講,小國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以榨取利益,如要和小國實行兼愛思想,那與大國的利益又實為不符。《墨子·公輸》一文便是墨子對於非攻最好的闡釋,此文講述墨子及時勸阻楚王伐宋,也表述了墨家對於弱小一方的保護,而極力在大國之間遊說兼愛思想,但這卻實實在在的侵害了大國的利益,故為大國所不容。
墨子為保宋國而不顧生命與公輸盤的較量
4、節用、節葬、非樂
墨家一向推崇節約,勤儉,反對鋪張浪費。其中對於人死後的安葬,墨家一向反對儒家的守孝三載,墨家認為應利用更多的精力來進行現世的修行。對於人死後的棺槨,陪葬品,墨家認為這是極度的浪費資源。特別是貴族們的享樂、禮樂是造成民間庶民困苦的重要原因。所以墨家是反對一切不必要的鋪張浪費,而一度推崇節儉,苦修。墨家的苦修又與道、佛不同。佛、道讓人苦修,還會給予人精神安慰(佛許諾來世好報,道家追求長生),墨家苦修卻是實實在在的要求墨徒節儉、禁慾,這就從門檻上導致了墨徒稀少。
貴族禮樂十分奢華,為墨家所拒
當然墨家所闡述思想還有許多,包括明鬼(繼承前人文化財富),非命(否定命運論)等等,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看來,仍有一定的先進性,但是墨家所誕生的時代卻是春秋戰國時期,他所闡述的思想對於當時來說太過於超前,這是當時的統治者所不願看到的一種思想。其沒有被統治者大規模採納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也是其沒有流傳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墨儒之爭
其次歷史上的墨家與儒家矛盾重重,雖然墨子是師出儒家,但是當其脫離儒家創立墨學之後,卻是經常當眾激烈抨擊儒家學說中的種種弊端。儒墨兩種顯學活躍在華夏大地上,互相向各國闡述自己的理念,最後還衍生出了「非儒即墨」之稱。但是兩者卻是水火不容,其中最出名的事為墨家代表吿子與淳于髡驅逐孟子的事件。之後儒墨兩家在各國政壇上相互驅逐。這也就導致了後來儒學在封建統治中占絕對領導優勢的時候,儒學弟子在官方開始了對墨學典籍的大規模刪除,修改。直至後世只能從《春秋》《墨子》等書中看到墨家的支言片語。沒有大量典籍的支承與受眾,這也是墨家沒有流傳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儒墨之爭
三、墨學首領「巨子」
再者,墨家內部組織制度嚴格,首領稱為「巨子」,他對墨徒有絕對的領導權,墨徒凡事以巨子所言為準,就連君王也要排在巨子之後。秦惠文王時期,墨家巨子叫腹黃復,他的兒子殺了人,按照秦法亦當判罪,但是秦王給了墨家巨子一個面子,饒了他的兒子。但是腹黃復卻嚴格以墨家之法,將其親生兒子所處死。對於墨家而言這是內部紀律嚴明的表現,但在君王眼中,這卻是一個有極大的危險組織,竟然可以視君王之言如同虛設。所以在統治階級眼中,這種組織寧可讓其消失,也不願讓其在民眾心中紮根。故官府是極力打壓這樣的群體,沒有官府的支持,還甚至被官府打壓,這樣的群體想要在歷史中大有作為卻是很難,這也是墨學沒有大規模流傳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墨家巨子
綜上所述,墨學在戰國之後銷聲匿跡,是可以預計也是必然的結果。首先其部分思想內容對於戰國時期的官府來說太過於超前,嚴重觸及到統治階級以及貴族的利益,即便其有部分底層人才支持,但是太過於渺小,故而無法抗衡整個貴族體系。其次在儒墨之爭中敗下陣來,使闡述其思想的經典典籍無法被世人所知、所學,必然導致其後繼之人有限,無法與有無數年輕血液注入的儒學相抗衡,如此惡性循環,只有使其慢慢消失於歷史中。最後墨家內部嚴格的組織制度,就是其最後的喪鐘,任何一個統治者都不願意「卧榻之側,有他人酣睡」,這在封建社會是一個大忌,尤其是有龐大的群眾基礎。稍微設想一下,要是朝堂之上半數為墨家學子,那麼巨子的權利與君王何異?
四、墨學中的「科學」一面
最後雖然墨學的政治思想沒能在百家爭鳴中流傳下來,但是墨學與諸子百家不同的是,整個墨學還包含著「自然科學」這一部分,這部分的成果是相當卓越的。墨家著作《墨經》中,記錄著小孔成相、重力運動、槓桿原理等等一系列自然科學理論的原理,這些都是瑤瑤領先於當時世界的物理成果。正是因為墨徒中多為底層從事勞動的人民,所以他們才對生活中的事物觀察細緻,從而總結出事物應有的原理。孟子曾形容墨徒為「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這是說只要對天下人有利的事,墨徒們就是從頭到腳磨成粉末也願意。這就是墨徒對待事物的認真勁。但是這些卻隨著墨學政治主張的失敗,而一併隱匿於歷史河流之中,實為可嘆。
墨經中對於小孔成像的描述
慶幸的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開始將兩千多年前的墨學重新擺入台前,隨著對墨學的更深入了解,發揚繼承墨學中精華的一部分,使其優秀的精神為國人所用,相信中華民族會越來越具有民族自信心。其實作者經常遐想要是墨家的科學觀能夠延續下來,中華歷史的走向又會是如何?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