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葡萄牙截然不同的命運,為何鄭和下西洋不為明朝發展殖民地
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
說到鄭和下西洋卻沒有發展殖民地,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就鄭和下西洋本身來講,絕對是身為中國人值得驕傲、卻又感到非常惋惜的事情。
驕傲的是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新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寶船隊代表了當時航運、造船、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最高技術,後世歐洲航海家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都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後世的葡萄牙人便是順著鄭和的航線來到了遠東。
惋惜的是為什麼如此強大的船隊卻沒有像葡萄牙、英國一樣去開發殖民地,建立起強大的日不落帝國,反而被評價與人類歷史上偉大的轉折擦肩而過。如果當初建立起海外殖民地,第一個建立全球性殖民帝國的可能就是大明朝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截然相反的局面呢?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
以曾經建立起全球性殖民帝國的葡萄牙為例。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葡萄牙經濟支柱還是捕魚業和農業,資源貧瘠,小農經濟自給自足,有點餘糧可以拿到市場上賣,餓不死發不了財那種,真正刺激葡萄牙的,是財富,站在財富頂點的,便是香料。
當時的歐洲人不愛洗澡,不講衛生,而且喜歡隨地傾倒排泄物,想像一下,歐洲街頭巷尾屎尿橫流的場景,那酸爽就別提了;再想像一下一個人幾個月甚至幾年不洗澡,然後一家人坐在一起,各種味道混雜,想好好吃飯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者歐洲的畜牧業比農耕發達,肉食、奶製品是非常重要的主食,但是肉製品非常容易腐壞,風乾、煙熏、鹽腌是最常見的辦法。
各色香料
這時候就需要香料了,香料並不能很好延長保質期,主要是為了提供特殊的風味,鹹魚腌肉味道惡劣,需要香料來激發人的食慾,同時香料刺激的味道可以很好得掩蓋掉人身上那股子酸爽的味道,因此香料在歐洲大受歡迎,成為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隨著香料不斷受追捧,除了單純的調味品之外,已經開始上升到了財富和身份地位的高度,香料,就是財富,可以當古董一樣進行收藏,甚至是一種炫富手段。
聖伊西多爾寫道:「愛奧尼亞海的波濤傳送著阿拉伯聖壇和印度河散發的馨香,肉桂、沒藥、印度葉和桂皮,香脂、熏香、菖蒲和安納托利亞的番紅花,那是君王顯貴、富者豪宅香料櫃中的儲物。」
14世紀初,法王查理四世的遺孀珍妮的櫥櫃中存有大量香料:6磅胡椒、13.5磅肉桂、5磅「天堂的穀物」、3.5磅丁香、1.25磅番紅花、0.5磅長鬍椒、少量肉豆蔻皮和23.5磅生薑。
14世紀末,法國的海呂厄先生的婚禮籌劃書中寫道,負責廚房事務的人應與廚師一起監督香料的購買、運送和保存,把香料鎖在一個櫥櫃中。
香料船
此外,如果債主願意免除債務人的欠款,用香料之火燒掉借據是一種風氣,也是一種炫富的手段。15世紀初,倫敦市長為了討好其債務人英王亨利五世,在用肉桂和丁香點燃的火上燒掉了國王的欠條。
1530年,查理五世到奧格斯堡看望其債主雅各布福格爾,這位銀行家在用肉桂點燃的爐火中燒掉了皇帝的借據,而燒掉借據所用的肉桂的價格比那些債務的數額還高。
即便是在中國,香料一樣可以算是奢侈品。唐朝宰相元載被治罪抄家時,從家中抄出八百石胡椒,「籍其家,鍾乳五百兩,詔分賜中書、門下台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稱是。」唐唐宰相,居然囤積了一家人一輩子都吃不完的胡椒,恐怕是拿胡椒當黃金了吧。
尋找香料之路
造成香料價格昂貴的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地理和人為。
歐洲本土並不是不產香料,比如迷迭香、百里香、鼠尾草等,在西餐的應用非常廣泛,就近就有產自地中海地區的芫荽(也就是香菜)、埃及的孜然、希臘的藏紅花。
但是偏偏他們鍾愛的丁香、豆蔻、胡椒、桂皮、姜等卻全部都要從海外進口,在當時人馱馬拉的運輸條件下,要從千里迢迢之外的東方將香料運到歐洲,一路要躲避各種自然災害,要防止香料淋雨受潮,其中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香料貿易港口
人為來說就更簡單了,人首先要從西方帶貨前往東方,到東方換成當地錢幣之後再購買足夠的香料返程,來回需要經過數十個國家和部落,要交關稅,要交過路費,要僱傭安保防備搶劫,有時候跑一趟還得虧本,這更使得香料在運輸過程中的成本不斷增加。
為了給漲價提供更加充分的理由,他們還大肆誇張香料的採集難度,比如說胡椒樹上都是尖刺,地上爬滿了毒蛇,各種艱辛簡直堪比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反正當地許多人這輩子都不會去東方,不可能知道當地事情。
但是香料的高額利潤仍然不斷刺激人去參與到這項貿易中去,一旦參與的人多了,香料的價格就會亂套,為了維持價格和利潤,壟斷順應而生。
繁華的威尼斯
很快,義大利的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憑藉地理位置的優勢和與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的良好關係,壟斷了西方香料貿易。
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熱那亞人被踢出香料貿易,威尼斯人一家獨大,香料價格飛漲到連一些小貴族都消費不起的程度,可威尼斯人不在乎,愛要不要,不要拉倒,有的是人買。
威尼斯人一家獨大,在香料貿易上賺得盆滿缽滿,可把葡萄牙人眼紅壞了。
坐視鄰居發大財的事情恐怕誰都做不到,葡萄牙人離地中海不算遠,過一個直布羅陀海峽就進去了,但是地中海航線被威尼斯人把持,葡萄牙人插不上手,他們需要開闢一條直達東方的新航線,幸好跟威尼斯人有仇的熱那亞人伸出了援手。
瓦斯科·達·伽馬
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國王派遣,瓦斯科·達·伽馬率船從里斯本出發,開闢了歷史上第一條歐亞航線,來自亞洲的香料開始從海路不斷進入葡萄牙。
1502年,達·迦馬第二次遠航印度,迫使科欽、坎那諾爾、奎隆簽訂協議,以固定價格收購香料。此後,葡萄牙的香料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1504年,人們在葡萄牙里斯本購買的香料價格僅為義大利威尼斯要價的五分之一,威尼斯人的市場瞬間被葡萄牙人瓜分殆盡,大量香料爛在倉庫里,被迫廉價出售貨物。
根據《葡萄牙帝國在亞洲:1500-1700》記載,威尼斯人從亞歷山大剛輸出的胡椒年均貿易量在1496年時為1200噸,但是到1506年銳減為300噸。
1513—1519年是葡萄牙香料貿易的鼎盛期,年均進口香料37493擔,1518年的進口量更是多達48062擔,達到峰值。香料貿易使安特衛普迅速繁榮起來,「似乎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城」。
當時的外貿貨船
對外貿易中,除了在當時歐洲屬於高檔奢侈品的香料,蔗糖也是極為貴重的稀罕物。歐洲本身不產蔗糖,甜菜尚未大規模推廣,蔗糖只能進口,因此格外珍貴,被當成藥品使用,屬於高檔奢侈品,僅僅在權貴階層和上流社會中流傳,普通人是無緣得見的。
13世紀,著有《神學大全》的托馬斯·阿奎那曾說:「禁食期間無須禁糖,……正如藥物一樣,糖也不會有礙禁食。」在此後的500年里,糖被作為藥物的用量幾乎和其他用途的用量一樣多,除了藥用之外,還被用作裝飾品、香料和防腐劑。
對蔗糖和香料的追求,使得葡萄牙人不斷開拓海外殖民地,不斷進行奴隸貿易,並且終於建立起了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殖民帝國。
即便時至今日,歐美人依然保持著高甜的飲食習慣,並且喜歡在菜肴里放上大量的香料。
本身國內資源的貧瘠,對財富的追求和渴望,是促進歐洲國家不斷參與航海、參與開拓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寶船剖面圖
但是鄭和下西洋的本質上就與葡萄牙不同。
首先當時的鄭和船隊由明朝政府直接出資組建,可以說不計成本,鄭和本人是明朝四品的「三寶太監」,位高權重,與明成祖關係親密,頗得明成祖朱棣的信任。
鄭和船隊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船隊,兩百多艘船分工明確,並且伴有27670名船員,其中大多為職業軍人。
鄭和船隊的船
但是鄭和船隊是官辦船隊,承擔更多的是皇帝給的任務,比如民間野史傳的尋找建文帝朱允炆。靖難之役建文帝不知所蹤,有人說他下了西洋,圖謀東山再起,從海上殺回大明,否則鄭和帶那麼多兵馬做什麼。
也有一說是為了剷除匪患。敗給朱元璋之後,張士誠舊部難逃、還有部分蒙古的遺老遺少勾結倭寇做起了殺人越貨的勾當,鄭和此番下西洋是為了剿滅這些動亂分子。
還有一種說法便是這支船隊的目的是去宣揚國威的,同時也是為了震懾那些可能或者想要收留朱允炆、跟蒙古親密的國家。
當然,就算鄭和自己想搞殖民地,但是這麼公然違背聖意的事情同行的兩萬多將官也不一定會同意。而且當時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已經開始對掐,難保將官中有人會回朝跟朱棣告黑狀,說鄭和在海外搞殖民地想擁兵自重。一旦皇帝起疑心,那可是十張嘴都說不清。
明太祖畫像
其次,明太祖積極、主動發展與藩國的邦交關係,對周邊國家采「不侵佔」的態度,並在《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征之國」,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而不是單純依靠武力威迫去建立一個霸權社會,用殖民的方式去掠奪。
並且當時對於明朝政府來講,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要比南方更大一些,所以需要集中精力去對於北方蒙元餘孽。而且還要防備國內一些大地主大商人官商勾結,削弱中央集權,海禁可以禁止民間外貿,斷了這些人的財路。
明初海禁嚴厲,洪武三年,明政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撤銷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次發布「禁外藩交通令」。
洪武二十七年,為徹底取締海外貿易,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
洪武三十年,再次發布命令,禁止中國人下海通番。
到了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新航線,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明朝官員
再次,明朝初期國內資本主義已經萌芽,明朝政府也放寬了對商人的限制,但是並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不準商人穿綢紗,禁止農民向商人轉變,還禁止四品以上官員入市,甚至連鄉里都羞於與商人為伍。還要防備他們過分富有,以至於影響朝廷的統治。
當時許多商人為了獲得政治地位都熱衷於買官,讓子弟參加科舉,使得他們更多依附於當時的統治階級,而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登上明朝的政治舞台,無法像歐美的資產階級一樣可以直接左右國家政策,甚至發動起義鬧革命。
而且受制於當時的局限性,許多商人賺錢之後更多是買田置地,修建大宅,而不是投資擴大生產,這也使得資本主義僅存於萌芽狀態,而不能進一步壯大。
明朝疆域
再者數千年封建社會統治下,百姓已經習慣了這種穩定有餘、進取不足的節奏,安土重遷,只要能過安穩日子,哪裡都一樣;加上國內土地廣闊,物產豐富,在當時可以說應有盡有,在國內並非混不下去,就算老家大災,逃難到外地也可以活得下去,並不一定要跑到海外去。
再說朝廷都明令禁止不讓出海,除非真的實在混不下去,或者一門心思想干大買賣發財,才會鋌而走險違抗朝廷命令幹上走私的買賣。
再者就是鄭和去到的地方並不是什麼富裕文明的地方,用當時的話講叫做蠻夷之邦,這些地方除了出產大明朝一些沒有的稀罕物件之外,似乎並沒有值得去佔領作為殖民地的理由。
而鄭和開闢的新航路,也在歷史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極大得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大明朝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世界宣布自己的存在,傳播著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更促進了世界的進步和發展,為國家發展戰略再次提供豐厚的歷史基礎,具有非常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這與葡萄牙單方面血腥掠奪是完全不同的。
嘉靖皇帝
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當時的明朝都透著跟歐美不一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決定了當時的明朝不可能也不需要像後來的殖民者那樣毫無遮掩得通過開拓殖民地進行掠奪來壯大自己。
儘管現在看來當年這放棄的是多麼好的一次制霸全球的機會,是與偉大的轉折擦肩而過,但是誰又能保證當年的大明不會像葡萄牙、英國般走向土崩瓦解,何況,這何嘗又不是一種治國的大智慧。
歷史已經不止一次告訴我們,霸權主義並不是一個國家得以傳承萬代的基石,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國傳承至今,葡萄牙、英國等日不落帝國早已是昨日黃花,到處揮舞胡蘿蔔和大棒終究不過是逞一時之快,終有衰亡的一天,和平共處、共同發展才是未來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