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復旦附中教師:五條繩索捆綁了孩子

復旦附中教師:五條繩索捆綁了孩子

我們的教育目標出了問題,有五條繩索捆綁著我們的孩子。

第一條繩索是「功利主義驅動」

復旦附中教師:五條繩索捆綁了孩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第一條繩索首先是教育目標出了問題,教育成了功利主義的工具。一切由功利主義在驅動。

教育的終極目的到底是什麼?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有一顆善良的充滿愛的心,當然,還要有健康的身體。也就是要活得快樂,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質量。

功利主義最大的危害,正是在於犧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以及對社會的責任與對他人的愛,專在技能上智力上進行強化訓練。

教育不能搞功利主義這個道理,其實古今中外有很多哲人,都說得很清楚。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也就是說真正的學習是為了自身的修養,成為一個完善的人。他還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做人是首要的,有餘力才去學文。

康德說:「什麼是教育的目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

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愛因斯坦在這裡並不是說不要專業知識,而是說不能以此為終極目的。

法國教育家盧梭250年前就說:大自然希望孩子在以前像個孩子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愛彌兒》)

第二條繩索是「專制主義坐鎮」

復旦附中教師:五條繩索捆綁了孩子

大家知不知道如今的應試教育的出考卷和批考卷是怎麼回事?

我參加過高考命題,也擔任多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我們中心組的五個高考閱卷組負責人總要把卷子做一遍,結果往往是二人錯了,三人對了,三人錯了,二人對了,幾乎沒有一道題大家的答案完全相同。

有一次我們的答案竟奇蹟般的完全一樣,但打開命題人的標準答案一看,怎麼樣,全錯了。你想想,如果說連我們的答案都不對?那麼,怎麼要求學生呢?

舉個例子:上海卷某年出了這樣一道題:請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送春》

朱弁

風煙節物眼中稀,

三月人猶戀赭衣。

結就客愁雲片斷,

換回鄉夢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現,

弱柳沙頭絮未飛。

把酒送春無別語,

羨君才到便成歸。

問:這首詩通過什麼和什麼(用詩中的句子)寫出了春天的什麼?

標準答案竟是:通過「花初現」和「絮未飛」寫出了春天的「短暫」。

試問:花剛剛開,柳絮還未飛,你怎麼就知道春天的短暫?好比,孩子剛剛出生,你怎麼知道他是短命的?

其實這首詩,並非寫春天的短暫,而是在寫作者思鄉。春天剛到就回去了,我被捕16年還沒回家!所以後面寫道:把酒送春無別語,羨君才到便成歸。

這是羨春,是思鄉!不是在寫春天之短暫!可是標準答案就是如此,它是霸王條款,無理可說。古詩如此。現代文的閱讀更不必說了。

不僅閱讀題,連作文,也有統一的標準,統一答案。

有一年考試,題目是對冰心的一首小詩寫評論:

「牆角的花,當你孤芳自賞的時候,世界就變小了」 ——冰心《繁星春水》。

出題的人一定要同學們批判孤芳自賞的花。有的同學讚美孤芳自賞,說這種潔身自好的精神,總比同流合污好,卻一律打不及格。

說是沒有讀懂原詩,照理「詩無達詁」,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為什麼不能這樣理解呢?何況,冰心自己怎麼說你也不知道。

這就是「人」不見了的第二個原因:限制人的自由發展,限制人的個性發展,不讓學習者有獨立的思考。

在這樣的教育下,當然也就沒有學習的快樂可言。孩子們失去學習興趣是必然的。

第三條繩索是 「訓練主義猖獗」

復旦附中教師:五條繩索捆綁了孩子

何為「訓練主義」?即為了一個功利的目標,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訓練體系。學校成了車間中的流水線,每一位不同學科的教師幾乎在干同一件事——鍛鑄、雕鑿符合「標準」的零件。

於是應試教育應運而生,要聽話,要根據統一標準,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更不能有獨立的思想、叛逆的思想;只要能夠按照上面的規定動作做就行了。於是,就要接受訓練,訓練主義自然也應運而生。確實,現代社會分工細密,專業繁多,但不應成為機械訓練的理由。

教育的本質仍是「人」,要培養具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訓練主義的本質是要速成,就像流水線那樣。可是,人的精神成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

訓練主義,害了多少人。我們的教育創造了一個像在馬戲團里訓練動物野獸的那樣一個環境,通過統一的高考標準,通過這樣的教育,把每個人都訓練成為沒有思想、沒有個性的沒有獨立人格的工具,還談什麼創造能力,實踐能力?還談什麼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

在這種違背人成長規律的教育下,我們的「人」就這樣不見了。杜威說:教學猶如買賣,只有教師積極地賣,沒有學生主動的買,買賣沒做成,也不會有真正的教學與教育。

在這裡我要聲明,我並非說自己的觀點一定對,我是希望大家擺事實講道理,加以討論。可是,我們缺乏探討問題的氣度。表面上說要和諧,實際上是反和諧。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和,就要允許不同。不同的東西在一起叫和,完全相同,一致通過,叫「同」。

馬克思說,我們既然允許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不同的芳香,我們為什麼不允許思想有不同的聲音呢?

第四條繩索「科學主義橫行」

復旦附中教師:五條繩索捆綁了孩子

在教育界,幾乎年年有新的舉措新的理論,而且往往很多打著科學的旗號來折騰。一會兒一期課改,一會兒二期課改,不知道什麼時候又要來三期課改了。而每一次所謂課改,又會提出一批口號,出現一批「專家」。

十八世紀有位法國哲學家叫拉·梅特里寫過一本小冊子《人是機器》,他這樣寫道:

事實上,所有別的注釋家們直到現在只是把真理愈搞愈糊塗而已。人們只是由於濫用名詞,才自以為說了許多不同的東西,實際上他只是在說一些不同的詞或不同的聲音,並沒有給這些詞或聲音任何真實的觀念或區別。

以我之見,這20多年來幾乎所有專家們的理論其實也並沒有為教育理論增加什麼新東西,就語文教育而言,反而把問題越搞越糊塗,離真理更遠。

什麼成功教育,什麼嘗試教育,什麼優化教育,什麼紅色教育綠色教育,什麼什麼教育。教育論文鋪天蓋地,而且都把它說成是符合科學的先進的教學理論。

有多少篇是有用的!他們不過在製造一批一批文化垃圾、教育垃圾罷了。朝令夕改,美其名曰與時俱進。老教育家呂型偉說,這叫教育的「多動症」。

下面我想特別提出來講幾個當今基礎教育界流行的「科學」的觀點。結合語文學習特點來剖析一下。

復旦附中教師:五條繩索捆綁了孩子

關於授之以漁與授之以魚的問題

有人說,教育「要授之於漁,不要授之於魚」。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重要的是要學到抓魚的方法,方法會了,以後自己抓魚吃。但是我要問,抓魚的方法怎麼學到,是老師可以憑空傳授的靈丹妙藥嗎?

比如,如何讀書有很多方法,每位有成就的人都是好讀書,會讀書的人,但你問他讀書方法,他能講得出嗎?他能傳授給你嗎?你自己不去讀書,怎麼學會讀書?

其實,大多數老師自己也不見得都有「打漁」的本領和方法,他不過在教學生「做習題」的技巧而已。

關於減負問題

現在媒體上把「減負」叫得震天響。教育部門有規定,誰增加學生的負擔,就一票否決,不能評級。教育是複雜的事業,最忌籠統地提口號,搞一刀切。

對減負我們不能機械地看,關鍵在於是否讓他們學有收穫,學有興趣,有收穫有興趣自然就覺得輕鬆愉快。像現在那樣,為了考卷上的幾分之差,不斷地反覆地進行低層次的操練,必然會感到煩躁,感到壓力大。

而且對「減負」不能籠統地看,不是說所有的「負擔」都要減,人總是要有負擔的。讀書是苦中找樂的過程,該有的負擔不能減少!而不該有的無效的負擔則要取消,例如大量的教輔、無窮無盡的習題等等。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教師為了不撞槍口而表面上不得不減少課時,一方面又為了提高所謂的成績拚命在加班加點,並且號召學生們去補課去家教。因為他知道如果真的減負成績下去了,校長那兒也是一票否決制。

減負的目的是增效,是為了孩子更健康地發展。把時間省出來做習題,實際上就是在另一個場合強化應試教育。

關於死記硬背問題

復旦附中教師:五條繩索捆綁了孩子

看你記什麼,背什麼。打人文底子,是饒不過要背要記。死記硬背是可以內化為人文素養的。設想一下,一個能背出一千首詩歌,兩百篇古文,讀過幾十部小說的人,語文素質會不高?

語文學習的規律是死去活來,先死後活。猶太人叫:生吞之功。為了提高人文素養,學生一定要積累背誦一些中國古代的詩文。積累是會有負擔的,但這個負擔對於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

我教學40年,深知拚命做習題與提高語文水平無關;而大量的閱讀、背誦,大量地積累,語文水平便自然提高了。

韓愈云:「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表面上是增加負擔,其實恰恰是提高語文水平的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徑。關鍵是要講效率,凡有效率的做法才是可取的。

關於師生互動的問題

現在,上課一定要強調師生互動。而且搬出很多理論,規定上課的幾個環節,強調學生必須要有多少問題。有的課簡直上成了「滿堂問」。規定一定要用多媒體。這又是一種形式主義。

關鍵是心動,是有所得。只要有所得,一講到底也不妨,一句不講也不妨。相反,課堂再熱鬧,也是枉然。

關於傳承與創新問題

中小學生來說,主要是接受型教育。過分強調創新,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現在連小學生也在侈談創新,搞什麼研究性學習,實踐性學習,那是拔苗助長。

十九、二十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懷德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寫道:「在中學階段,學生應該伏案學習;在大學裡,他該站起來,四面瞭望。」

在小學中學階段主要是傳承性學習,到大學,才是創造性學習。這是一種教育的智慧。他強調,大學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智慧。他告誡人們「凡是不重視智慧訓練的民族是註定要失敗的」。

我們認為不要在中小學過分提倡創新,並不是說不要保護孩子們的靈性。恰恰相反,科學主義是打著科學的旗號,扼殺孩子們的靈性。他們提出,對於學生的思想要正確引導,說寫文章一定要有思想性。

有個小學生寫了這樣一篇作文:

星期天,我到公園去玩,公園裡有很多樹很多花,樹是綠的,花是各種各樣顏色的。老太太老爺爺們在打拳,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跳舞,有的哥哥姐姐在抱著講話,聽不見他們在說什麼。我買了一根棒冰,是赤豆的。後來我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

這是多麼天趣盎然的文章。可是被老師說成沒思想性。

還有一篇。

星期天,我們去中山陵了。中山陵上有三個孫中山,後面一個是站著的,再到裡面,看見一個是躺著的。三個孫中山的臉都不一樣,不知道為什麼?我玩了一會兒,覺得沒勁,後來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

你看,多麼有童真童趣!可是老師說,要寫有意義的事,要有思想性,不能看到什麼寫什麼,想到什麼寫什麼,不能對偉人不尊敬。因為科學主義告訴我們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寫健康的東西,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應該開頭寫什麼,中間寫什麼,最後寫什麼。

就這樣,可憐我們孩子的思想幼苗被掐斷了。科學化管理代替了人性化的管理。聽課、評課,無窮無盡的指標。就是不見人!

在教育問題上,我以為還是具體一點,多研究具體的問題,少講一點空洞的理論,少講一點偽科學也就是少講點科學主義。

第五條繩索「技術主義助陣」

提倡科學主義的結果必然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技術化、規範化,變成可批量操作的行為,凡事一刀切。什麼都是量化。

復旦附中教師:五條繩索捆綁了孩子

上課有模式程式:複習舊課幾分鐘,講解幾分鐘,提問幾次,用多媒體要佔多少比例。老師批改作業幾次,上面是不是見紅,紅的有多少?

評職稱要看論文數量,字數多少,是哪一級刊物發表的,是不是有書號。只要在核心刊物上發表的,只要是有書號的,哪怕文章再爛,也能評上(更不說評判的人是不是有資格來評判)。

把某些教師的經驗上升為普遍真理,還說是科學管理。

科學主義與技術主義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一是形而上學的理論指導,一是形而下的機械操練,目的是一個,試圖找到「舉一反三」的好辦法,將教學納入「科學的軌道」「專制主義」的陷阱。法國有位哲學家說:「你可以期待太陽從東方升起,而風卻隨心所欲地從四面八方吹來。」

我要說:你可以大致設定一個教學目標和計劃,但明天你課堂的學生會隨心所欲地提出各類問題。而這些問題你無論如何也是不會全部預計到的?你怎麼能科學有效?你只能依靠教學中的智慧與藝術,依靠你教師的學識,來處理這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花更大的力氣。

更為可怕的是,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學生,養成一種雙重人格:他們知道「該」說什麼和「該」做什麼;例如,當教師們、校長們大呼「素質教育」的時候,他們知道實際上校長們要的是分數;當學校教育他們為人要忠誠講誠信時,他們知道為人須乖巧,要找關係……

杜威說:我們在學校里課堂上進行「關於道德的教育」,而整個社會整個成人階層,對他們進行的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前者在後者面前一分不值。

教育是人做的,積重難返,就象民族的素質一樣,由來已久。不可能在短時期改變。我們只能要求自己,有一點理想,有一點責任感,有一點擔當精神,從我做起,在這個小環境中作一些改變:振興教育,從教師做起。

聲明 |本文節選自黃玉峰演講《教育中,「人」怎麼不見了》,來源於學林讀書。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和原出處所有。圖片來自網路。如認為侵犯版權,請及時通知小編,我們會儘快刪除該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來啦!孩子最缺的5種能力,老師一定要重點培養!
一流的父母什麼樣?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