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做一個假勤奮的人,後果很可怕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看起來很勤奮,但也只是局限於「看起來」勤奮,他們往往社會成就不高,有的人甚至徘徊於社會邊緣。事實上,我們把那些故意表現得很勤奮的人稱為「假勤奮」,心理學家總結出了這類人的三大顯著特徵。
1、缺乏自我認知,經常性自我感動
2、生活「充實」,做事效率低下
3、總是追求單方面的進步
什麼是自我感動?
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村上春樹在其著作《挪威的森林》中有一句經典名言:永遠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這和之前網上很火的一句話十分貼切:懶惰久了,稍微一努力,就覺得自己在拚命。
事實上,很多人都在同情自己,一個人不管是真勤奮還是假勤奮,他都是帶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而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真的有為蛻變而放棄享樂的覺悟。很多人都做了躊躇滿志的計劃表,但在執行時忍不住的心疼自己,這其實就是之前的閑散讓他們無法真正進入計劃之中,他們總是自我感動。
從心理學角度看,自我感動強調一種自我認知的缺乏。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即對自己客觀全面的評價,它往往可以改變我們的執行力和對事物的客觀認識。缺乏自我認知也就無法進行切實有效的自我規劃,超出自我能力的事必將導致計劃的擱淺和挫敗感。所以,我們不如做出可行性較大的計劃,讓每天的計劃都可以當天完成,這樣可以加大我們的自我認同感和滿足感,進而形成習慣。
做事效率低下
許多人僅僅是看起來很勤奮,但實際上卻沒做多少實質性的努力。明明目標是健身,但大部分時間在都左顧右看,拍照發朋友圈,在旁人看來,你每一天都非常充實,甚至每天晚上自己都會被資金欺騙,認為我整天都在做事,實際上,你的效率低的可憐。
人的專註度是有限的,我們把太多時間都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也就造就了我們在浪費自己的時間。所以說,如何高效的勤奮才是我們應該注重的課題,我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的遠離干擾物的影響,人為規定在幾個小時內完後才能做其他事等手段來提升自己的效率。
追求單方面的進步
很多人表面上看的確很勤奮,但個人提高卻進度緩慢,往往是由於他們的思維太過於固定,他們往往只著眼於單方面的學習。換句話說,他們執著於某一單方面的學習,而忽略了整體的布局與提升。
誠然,將某一項才能發揮到極致也是常人不能及的成就。但是,在當下的社會,全能型則更容易被人們發覺和重視,心理學的木桶效應(Cask effect)指出,一個人的成就往往並不取決於最優秀的才能,而取決他的短板。
事實上,在很大層面上說,勤於單方面努力的人,往往都對自己的短板有畏懼心理,他們不願意麵對自己的缺點,只好把中心全部放在優勢上,然而,將一項才能發揮到極致是非常困難的,反之,如果以同樣的決心進行多方面的學習,那成果必將是顯著的。
永遠不要做一個假勤奮的人,強調的是不能被所謂的「充實」生活所蒙蔽,在自我感動中浪費自己的生命,假勤奮的可怕之處在於,他會讓你感覺自己很拚命,結果是你不過在原地踏步而已。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心理學導論》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和一個曾經深愛過的人複合
※你的血型決定了你的性格,心理學解析血型性格論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