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精神探源——國立北京大學
2005年9月21日上午,台灣著名學者李敖在北京大學舉行演講,演講題為《歌頌北洋時期的北大》,受到北大學生的熱烈歡迎,演講多次被掌聲打斷。在北大的這段演講視頻很快在網路上傳播開來,北大法學院院長賀衛方教授稱之為「在大陸掀起了自由主義的旋風」。一時間很多網友對北洋時期的北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北洋時期是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草創期,大學精神的形成期。當年北洋政府雖然是武夫當國,領導人像走馬燈一樣你上我下,政局很不穩定,但歷任的主政者對教育、對思想文化基本上並不控制干預。雖然當時中國經常處於戰亂狀態,大學的教學環境經常受到衝擊,但這一時期大學的精神是獨立的,向上的。當時的北大正是蔡元培時期的國立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舊式衙門般的京師大學堂,創立於1898年,也是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創建初期,學堂里的教師多半為腐儒,濫竽充數,一心只想藉此在官場混混。學生多為達官貴人、高幹子弟,上學堂只圖混個文憑,畢業後好升官發財。民國成立後,雖然京師大學堂名義上改稱國立北京大學,但「老爺」式學堂的腐敗傳統積重難返。蔡元培當時曾對北大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於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其後,他以身作則,大力提倡「不做官」,不當政客黨棍和軍閥官僚。他明確提出:「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北大學生們逐漸意識到:原來大學畢業並不等於科舉的進士;學術並不是做官向上爬的梯子,學術就是學術。為什麼研究學術呢?一不為做官,二不為發財;首要目的是追求真理,這就叫「為學術而學術」。新的知識階層最大目標,應該是在科學文化上有所貢獻。
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不足三年時間,但影響深遠。他力倡科學與民主,主張兼容並包,網羅百家,大學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直到現在,這些主張依然是人們對大學的願景。蔡元培對大學的定位是:「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
1920年,蔡元培不顧大總統徐世昌的警告,招收了九名女學生,開創了中國高校開始招收女生的歷史。
北京大學校長自蔡元培之後,從蔣夢麟、胡適到馬寅初,都是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東方學子,寬容、自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被引進到北大校園,形成具有北大特色的思想力量,後來演化為一種大學精神,並形成傳統。
寬容和開放的精神使北大得以網羅各方面的第一流人才;更使北大得以培養出一批批在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的特色人才。在師資聘用方面,北大引進了當時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一大批人,同樣也聘用了像劉師培、辜鴻銘、陳漢章這些思想守舊但學識淵博之人,一時間大師雲集,各種文化社團風起雲湧。而那種民主自由的風氣,從那時開始形成,成為北大異於其他大學、吸引後來一代又一代學子的獨特傳統。
在學生培養方面,北大曆來主張學生自由選課,強調學生自我管理,自由發展。這種寬容為學生充分發揮潛能,自由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在教學上,北大學術資源的開放也是聞名於世的,北大至今仍然以寬容的胸襟接待了一代又一代的無名求學者,真正實現了學術為天下公器。
有容乃大,寬容和開放的精神使北大能保持活力和創造力,成就了北大的「大」。
寬容、民主、自由為北大人創造性地發揮提供了條件。中國近代眾多的學科胡適領域及其奠基性人物往往都和北大相關,北大人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建立和發展貢獻出一系列開創性的成果。中國的許多大學初創時,師資主要來自於京師大學堂和後來的北京大學。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北大是中國近代大學的孵化器。
思想自由是北大的又一特色。在學術上,各種學說平等共存,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蔡元培時期開始,北大就把思想自由作為辦學的原則。在教學上,北大素來有鼓勵自由研究的風氣,學校對學生管得很少,往往任其自己研究感興趣的學問。在日常生活中,北大人最注重個性獨立,崇尚自由生活。北大的風氣自由,並不代表北大崇尚個人主義,相反,北大師生在許多重大歷史關頭都曾團結一心,共赴國難,表現出高度的使命感和集體意識。
1923年年底,時為代理北大校長的蔣夢麟,在北大創立26周年紀念會上以《北大之精神》為題發表演講,將北大的精神概括為「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1927年,馬寅初先生在北大創立29周年紀念會上作同樣題目《北大之精神》的演講,再一次闡述「北大精神」的內涵。馬寅初將北大精神概括為為了國家、社會,不顧一己私利,勇往直前,雖斧鉞加身毫無顧忌的犧牲精神。而在這之前的1925年,北大27周年校慶時,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一文里概括北大的兩個特點是:第一,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向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與黑暗勢力抗戰的,即使只有自己。蔣夢麟、魯迅和馬寅初的概括從不同的角度揭示出北大精神中寬容、自由、追求進步、勇於犧牲的特點。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大學精神,在「五四」時期,它為新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也成為了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和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基地;從而奠定了北大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
1962年2月24日,北大前校長鬍適先生在台灣去世,遺體下葬時覆蓋的是北京大學校旗,遺囑為「遺留在北京的102箱書籍、手稿、文件,捐贈北京大學」。然而,胡適先生留給北大的最寶貴的遺物應該是:「獨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這也是北大的大學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