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眾人皆知遠親不如近鄰,事實上它的後面還有一句,道盡人性的本質

眾人皆知遠親不如近鄰,事實上它的後面還有一句,道盡人性的本質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俗語,它們是生活經驗的高度總結,對我們日常生活有著極高的指導意義。《百科全書》里對俗語的定義是這樣的,這是一種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包括俚語、諺語及口頭常用的成語。不過,俗語往往有兩句,講究押韻,而我們往往只記住了其中一句。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俗語「遠親不如近鄰」的故事。從字面來解釋就是,住得遠的親戚不如近處的鄰居,因為鄰居可以相互照顧、扶持,關鍵時刻能幫助自己。關於這句俗語的出處,有三個出處,一是出在《水滸傳》中,「你明日倘或再去做時,帶了些錢在身邊,也買些酒食與他回禮。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休要失了人情。」

還有一處出自明·王錂的《春蕪記·邂逅》,原文是,「小姐,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他是我們鄰舍,就見也何妨。待我接他過來。」咋看兩者都是表達了鄰居比遠方的親戚更管用。

最後一處是來自元朝秦簡夫《東堂老》,「豈不聞遠親呵不似我近鄰,我怎敢做的個口偏無信之人」事實上,「遠親不如近鄰」還有下半句,「近鄰不抵對門。」就是說,鄰居之間也有好壞,只有門對門才能真正幫助彼此。

清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發生一件為了爭奪牆基礎地界,進而兩家打官司的奇聞,即赫赫有名的「六尺巷」故事。一天,大學士張英收到家書,親人要求他利用職權幫忙疏通官場,進而打贏這場官司。

張英收到信件後,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帶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親人看了這首詩後,立即明白了。次日,張家來到鄰居葉秀才家中,告知會把自己的牆拆掉,後退三尺。

葉秀才大為感慨,於是也將牆後退三尺。於是,張、葉兩家之間就形成一條百米長的六尺巷子。不難想像,「六尺巷」出現後,張、葉兩家任何一方遇到困難時,對方一定會施加援手,這就是「近鄰不抵對門。」

參考資料:《中國民間俗語大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梁思成因北京古城牆廣為人知,那麼他作為建築學家,水平有多高?
張自忠將軍犧牲時的悲壯一幕:身中數彈卻巋然不動,嚇呆面前日軍

TAG:十三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