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如果出門遇到麻煩,我能指望吃瓜群眾嗎?

如果出門遇到麻煩,我能指望吃瓜群眾嗎?

2016年3月,服刑了52年的精神變態連環殺手溫斯頓·莫斯利(Winston Moseley)在戒備深嚴的監獄中死去。在他所犯的多個案子中,有一起案件尤其備受關注。

1964年3月,莫斯利尾隨了剛下夜班的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然後在她停完車往家走的路上將她殘忍地殺害了。之後,鄰居無視吉諾維斯的求救聲,38個目擊路人見死不救等消息開始流傳開來,引起了更大的轟動。失望的人們把目光從案件轉移到了城市鄰里之間的冷漠。

罪犯莫斯利 | New York Daily News

心理學家也很關注此案,並且通過多個實驗證明:在場的人越多,一個人挺身而出幫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低。這被稱為「吉諾維斯綜合征」,或叫「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隨後,旁觀者效應就常常被用來形容人情冷漠,或被誤解為圍觀的人越多,站出來幫忙的人就越少……

冷漠的社會充斥著事不關己的「吃瓜群眾」,你或許也會擔心:如果路上遇到麻煩的那個人是我的話,能指望他人的幫助嗎?

最近,一項剛發布的研究或許可以給你一個安心的答案——絕大多數公共衝突中都有人見義勇為、出手相助。而且,看到你遇到麻煩的人越多,你越有可能獲得他人的幫助。

監控攝像頭髮現,你得到幫助的概率約90%

那麼,這樣一個看似與深入人心的「旁觀者效應」不相符的研究結果,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過去的「旁觀者效應」研究多在實驗室里進行,與真實情況差別較大;或是使用警方資料進行統計,大部分都來自當事者或者目擊者的記憶,可能會有較大的差池。而如今,在街頭巷尾廣泛安置的監控攝像頭,為這樣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數據來源。監控攝像頭記錄下的真實事例,得以讓「旁觀者效應」的研究與觀察更為客觀。

監控攝像頭下的「旁觀者效應」 | 圖蟲創意

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的蘭卡斯特、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和南非的開普敦的公共監控視頻數據,研究了衝突的性質、介入衝突的人數、以及圍觀的人數。所調查的監控,來自公園、廣場或商店門面前等公共區域。

最初的1225個視頻片段包括了各種程度的衝突,從不愉快的小分歧到嚴重的肢體暴力。研究人員根據一些實驗標準篩選出了219個片段,篩選標準包括可以清楚判定路人行為的視頻質量,衝突發生時沒有警察或醫護人員在場,沒有毒品交易或其他嚴重事件等等。

實驗中,路人要是做出了緩和衝突的行為,就能被判定為「出手相助」。出手相助的情況有很多:比如做出安慰受害者的動作,或是將攻擊者拽走,或是上前阻止衝突雙方的接觸……實驗結果發現,10起公共衝突中有9起都有路人介入,而且通常是好幾個路人都站出來,或提供幫助或制止衝突。

另外,這幾個地區的犯罪率和暴力程度並不相同,但是,路人見義勇為的情況卻差不多。

當然,對於視頻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如果路人以聲音的方式介入衝突(比如大喊求救等)、但是又沒被觀察到的話,最後的「幫助值」可能偏低。一些見義勇為行為的定義也可能太廣了,有的幫助可能並沒有效果。另外,只研究了市區內的監控錄像,實驗只是相關性研究等等,還有待更多樣的數據來揭示更全面的情況。

人們其實一直都沒有那麼冷漠

「傳統的觀點認為,遇到突發公共事件時,路人的默認反應是不去多管閑事,」論文作者理查德·菲爾波特(Richard Philpot)說道。然而,菲爾波特他們的研究結果直接挑戰了這一觀點,認為「在實際的公共衝突中,路人的介入才是常態。」

其實,對於「旁觀者效應」的質疑一直存在。1981年,一項知名研究總結了50多個關於旁觀者效應的研究,結論認為「人越多越傾向於圍觀」的旁觀者效應普遍存在,而且實驗結果可以重複。然而,2008年有研究發現,此前研究的計算其實是有偏差的;而在重新分析了之後,結論有所變化——目擊困難的路人越多,則受困者越有可能從路人處獲得的幫助。

目擊的路人越多,你得到幫助的可能性越大 | 圖蟲創意

不可否認的,一些無人相助的圍觀事件確實發生了。那些恐怖的個案經過新聞報道被放大,搞得人心惶惶,也形成了路人無情的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又會影響之後的目擊者對於「旁觀者」的看法,又將這種印象不斷地加強(比如,警察筆錄里可能很多人都會憑印象流認為「大家都在圍觀」,這些筆錄又成為了之後研究中「旁觀者效應」的證據)。

但不管從統計數據和真實事件的報道上來看,極端的「旁觀者效應」畢竟只是少數情況

其實,吉諾維斯案的後續報道也指出當時的事實並非人們認為的那樣。案發時,有鄰居在聽到吉諾維斯的呼喊聲時曾對著罪犯大吼,罪犯被嚇跑了,只是之後又返回了,在沒人看得到的地方殺害了深受重傷的吉諾維斯。2016年,紐約時報的報道稱當時也有鄰居聽到聲音後誤以為是情侶間的爭吵、或是醉後的爭論,另外有兩位鄰居其實報警了。

重點應該轉移到如何求助/提供幫助

值得強調的是,旁觀者效應和新研究之間的關係,也並不完全是一個徹底否定另外一個。

這個查看監控的新研究的重點,其實是 「受困者能否得到幫助」的問題,它認為,你要是遇到麻煩很可能會得到幫助,而且,路人越多,你獲得幫助的可能性越大。而旁觀者效應嚴格說來,是站在路人的角度,在人越多的情況下,個體出手相助的勇氣越容易被壓制。旁觀者效應認為在場的其他人會分散每一個體的責任感,導致人們都等著其他人先站出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越多,站出來幫助的人越少。

與其強調旁觀者效應抑制了個體站出來的積極性,不如像研究人員所呼籲的那樣,把重點放在影響路人給予幫助的因素上,增加人們給予幫助的可能。很多時候,路人都想著其他人會先站出去,或者並不知道衝突已經嚴重到需要干預等等,只要把這些強調出來,伸出援手的人就會變多。

另外,旁觀者效應的存在不應該讓我們感慨人情冷漠,而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策略上的提醒。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身陷麻煩或危險的那個人是你,你要知道你被人幫助的概率其實很大,但依據旁觀者效應,你最好直接望向某一個特定的人求助,這能讓對方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也能打消「人們都在等待別人第一個伸出援手」的想法。

參考文獻:

[1]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amp0000469

[2]https://www.citylab.com/life/2019/07/bystander-effect-stranger-danger-crime-public-safety-video/593755/

[3]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bias-fundamentals/201907/new-study-suggests-bystander-apathy-is-not-the-norm

[4]https://www.nytimes.com/2016/04/05/nyregion/winston-moseley-81-killer-of-kitty-genovese-dies-in-prison.html

作者:Cloud

編輯:李子李子簡訊

題圖來自電影《萬萬沒想到》

一個AI

今天重新認識了吃瓜群眾。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果殼

ID:Guokr42

靠譜科普

就看果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范冰冰李晨宣布分手!為什麼有人分手後還能做朋友?
《權力與遊戲》最後一季到底爛在哪裡?社會學家有話要說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