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手握30萬湘軍,為何不敢造反去建立漢人王朝?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據說是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太平天國事起,他組織湘軍,他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滅掉太平天國。他還參加洋務運動。曾國藩與胡林翼曾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同治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曾國藩領導的湘軍攻下南京,徹底滅了太平天國以後,他到達了人生頂峰。他控制的不只30萬,有的書上說達到50萬,他還身兼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數職,手握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個膏腴之省的軍權,封疆大吏中的第一人。他的門生故吏也遍布天下,全國八名總督,有三名都出身湘軍,十五名巡撫中有七個都曾是他的弟子或者和他關係密切。
據說下邊勸進他稱帝一直大有人在,早還沒滅太平天國的時候,就有人建議,第一位當屬湖南著名才子王闓運。王闓運曾多次向曾國藩上書言事,並得到曾的重視。此後,他又三度至曾國藩駐地探視,並參與謀劃。遊說曾國藩、胡林翼與太平軍「連衡」反清。但曾國藩把他看作是狂放不羈的文士,並不信任他。但也不驅趕,優禮待之,對他提的意見很少採納。
曾國藩攻克南京,平定太平軍以後,據說原來咸豐帝臨死的時候有遺言,克複金陵者封王。可是最高領導人已經換成慈禧了,僅僅給其一個一等侯,連公爵都沒給。並下詔命.要曾國藩和各級將領,從速辦理軍費報銷。詔命一到,曾國荃、彭玉麟、左宗棠、鮑超等四人便聚在一起,認為這評書里十二道金牌,秘密活動要擁戴曾國藩為帝,反抗清朝,據傳他們曾約集30餘名高級將領於深夜請見曾國藩。想學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曾國藩是聰明人,覺察到下屬的舉動,於是寫出「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聯掛出,即回復無意造反。
曾國藩經歷人和事都非常多,一般認為他出於儒家的忠君思想,所以不造反。但我認為他肯定也有激烈思想鬥爭,特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也就是大多數說的儒家思想,而且他據說還是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他自己也就儒家思想寫了很多文章,他打擊太平天國,也是基於太平天國的反儒家思想。我認為這可以算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但只是之一,因為儒家並非反對一切的造反,還有開口,而且是似是而非的開口。看歷史就知道,評價比較高的李世民、趙匡胤、朱棣都是篡位者,但因為他們的後代長期為帝,大多數讀書人也就不提篡位一事。可以儒家反對篡位者並非很嚴格,他們更多的是崇拜皇權。
二、沒有造反的決心。看中原歷史,一般是要餓死或是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才造反。真正造反的,大多是無知無畏,本身窮的叮噹響,沒有可以留戀的,必須想好了是不要命。因為造反,那後果是難料的。還有就是已經掌握大權,那說是造反,實際上就是宮廷政變,那是位置比較高的人所為。
而此時清朝,並沒有取消他已經有的權利。當年吳三桂的造反,是感覺徹底失去藩王之權,而鋌而走險。但曾國藩本來也那麼大權利,不存在失去,而是他已經開始受重用,要造反可能就要丟失這一切,而且落的名聲還不好。
三、他生活在清朝,他的觀點與現在人不同。現在大家都聽信革命黨宣傳那樣,認為八旗軍隊沒有戰鬥力。
實際上,八旗軍隊一直保持有戰鬥力。因為八旗人數有限,而管理的地盤太大,就如蛇吞象,很難消化管理。所以八旗軍隊只分布各軍事要地。但缺乏靈活機動的軍隊。如西方列強來了,遠道而來,兵力反而比清軍多,就因為清軍沒有機動部隊。八旗軍隊沒辦法滅太平天國也是這原因,拿不出機動部隊去圍剿。但這些不代表八旗軍隊沒有戰鬥力,太平天國每攻下有八旗駐紮的城市,都要付出血的代價。所以曾要造反,那麼多要地在八旗軍控制中,他很難奪取。他也比較了解塔齊布、多隆阿、金順這些滿洲名將,知道在當時,滿洲人還是可能出來能征善戰的名將。
四、他自身的軍事實力並不很強。能打敗太平天國,是因為太平天國內亂不斷,太平天國自己勁是瞎折騰,並不說明湘軍很強大。曾國藩在長江看到西方軍艦飛馳而過,也驚得目瞪口呆。知道西方軍隊厲害。而西方認為大清是合法政府,所以在內亂中,肯定也是偏向大清的,這點曾非常明白。就湘軍實力,有的方面還不如綠營兵,而且肯定不如八旗軍能打硬戰。他這些軍隊發起內戰,只會把國家打的越來越亂,不會出現好的局面。因為曾國藩這人還是比較正,但也會考慮對國家、社會是否有好的結局。
五、漢族各大將領未必全支持他。就如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各地漢族大臣也是反覆的,都是考慮自己利益。就是說關鍵時刻,不一定都站在曾一邊,可能有反覆,就是看到曾勢力強大,就倒向曾,但如果清軍打幾個勝仗後,就倒向清軍。與曾實力不相上下的還有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淮軍,雖說左宗棠、李鴻章都曾是曾國藩弟子,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利益,有了自己利益就不可能完全和曾國藩一條心。慈禧太后是很會掌握政壇的政治家,所以曾國藩不敢去冒險。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作品。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