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如何於娑婆世界,覓得心安之處?

如何於娑婆世界,覓得心安之處?

文/文昌

1.

晨起,書:「既不能振作精神,稍盡當為之職分,又不能溘先朝露,同歸於盡,苟活人間,漸悚何極」——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那天下午,曾國藩溘然長逝,這篇日記是他的絕筆,臨死前還在自責自己不夠好。

翻開他的日記,每天記錄自己的生活,閱讀,寫字,與人交談記事,然後再是自己的反省。傳統士大夫的修身,齊家,平國,治天下,在他那裡體現得淋漓盡致。立志成聖賢的大願之下,永遠像個小學生一樣,檢討自己的過錯,每天都在與自己較勁,在自責和反省中度過大半生,臨死前還在感嘆自己,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

在當代,各類書籍卷帙浩繁,各種信息如汪洋大海,娛樂時代的誘惑此起彼伏,面對五光十色的世界,有種有心無力的戚戚然,總是不敢將自己交付出去,擔心將自己搞丟,寧願蜷縮在自己的世界,安靜的看待這個世界的繁華,你來我回應,你不來也不會刻意渴求。

晚清時,信息不發達,車,馬,郵件都慢,現在,互聯網發達,地鐵,高鐵,飛機都很快,人的進化速度,遠跟不上時代。在彷徨之時,忍不住會回憶過去,面對未來又有些畏葸不前,在快遞迭代的洪流里,恪守自己,有所追求也就顯得彌足珍貴。

2.

人的一輩子就是解決各種問題和矛盾的。餓了要吃,困了要睡,職位低想上位,位極人臣也會想著自保,即使到了皇帝級別,還會面臨自然死亡的恐懼,試圖尋求長生不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為了解決這些俗世的煩惱,於是有了上帝,說人間即磨練,寄託於死後的天堂,於是有釋迦摩尼菩提樹下頓悟,一切皆為虛空,我們還有來世輪迴。

有信仰是幸福的,不管真假,總歸還是有寄託和依靠,可以虔誠的匍匐在地,將自己交付出去。傳統中國宗親家族是信仰,如今春節回家,安頓一年漂泊在外的艱辛,與家人相聚成了朝拜。經濟社會進步之下,身處異鄉,闖蕩江湖了新一代的主旋律,那大部分時候,我們又何處心安呢?

3.

人要有強大的內心才能從容的應對外在的洪水猛獸,何為強大?內心有秩序,能夠分得清是非對錯,不因外在的聲音而輕易改變,冥冥之中一定有個道或者說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凡事回到事情本身,以最優秀的想法為原則,以客觀理性應對,自然不會陷入情緒的紛擾,本質在於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個人的思維認知。

每一次情緒波動憤怒不已的時候,其實也是觀照自己最佳的時候。可能是身體狀態不佳,難以駕馭個人的理性,以情緒的方式釋放自己的不快,外在可能只是簡單的觸發點,此時我們需要調理自己的身體,保證充沛的精力。也可能是自己期許過高,且有強大的危機意識和控制欲,過分要求時,對現實不堪的難以忍受,此時我們需要耐心溝通,否則是欲速則不達。

楊絳說,我們曾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們曾計較付出的回報,到最後才懂得,一切得到終將失去的,只能空留一抹浮名。走好選擇的路,別選擇好走的路,你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己。

找到自己,並按著內心希望的方向,以自然之道,精進不已,假以時日,自然會成為參天大樹。

4.

人工智慧的數據採集邏輯在於收集各類信息,預測做出判斷,收集的信息類型越多,判斷越精準,換句話說同質的信息並不在多,而是那有價值的異質信息,這是大數據的邏輯。那麼反過來說人,如何豐富自己,遇事能夠從容應對呢?

人需要閱歷以擴充自己的人生體驗,四處跑馬拉松挑戰身體的極限,不斷的嘗試不同的職業,廣泛閱讀學習從不同緯度看待世界,以趨近於理性和客觀。接觸各種類型的人,分析總結學習他人的優點,這些其實都是將自己作為一個系統,不斷擴充豐富,如此才能構建屬於自己龐大的精神世界,不輕易的為外界的紛擾所動。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說,不讀書,走再多的路,也不過是個郵差。我理解不只是說讀書,而是應該做一個開放的系統,廣泛的接納和吸收外界的信息,前面提到,人生來就是要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的,如果只是為了生存,那與動物有什麼區別?如果再進一步說,人活確實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更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提煉自己的心性,這個是我所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修身。

5.結語

從傳統文人的立志修身成聖人,到現在外界環境快速變化的時代之下,其實很難覓得一處自己滿意的去處,與其在意外界的形,不如回到自己,在內心的平和寧靜中,尋求那份心安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岸讀書 的精彩文章:

西遊封神亂談
學會把握自己命運的十條法則

TAG:左岸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