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不爭主要講的是沒有意識形態

不爭主要講的是沒有意識形態

不爭主要講的是沒有意識形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主要是講「不爭」。不爭,老子非常重視,在佛法裡面《金剛經》也特別重視不爭。不爭指的是什麼?當然不是爭執,不爭主要講的是沒有意識形態,你只要有意識形態一定有爭。在《金剛經》上面講,叫作無諍第一大阿羅漢,那個諍主要是指他不跟人家計較,事上講的就是心裡清凈,沒有預設目標,沒有價值判斷,他不來這一套。不來這一套,並不表示他沒有主見,你要在這裡認為老子、佛陀是太消極的話,那是你的過失,你自己要背因果的,因為他講的是本體,本體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他本身不會跟你爭,會爭是人的見解。比如說這裡一束花在這裡,你怎麼擺他都可以,它不會說你別碰我,我就站這樣子,但是人就會說,不是啦,要這樣對正面,那樣才正面,你就在那邊轉來轉去,那是你的問題,它本身無所謂。你買來就把他插在大家看到的地方,或者放冰箱裡面到爛了,他都一樣。他不會在冰箱跟你氣得說,我要出來給大家看,不會的,但是人會說,為什麼不把他拿出來,然後你有種種的理由,煩惱你就起來了。

爭,不一定跟人爭,你自己想不開,起煩惱那就是爭,人、法對立,自己跟自己的法對立。這種情況最多的是什麼?今天跟誰約好了,結果另外一個人要跟我約,對不起,我今天跟人家約好了,那個電話拒掉以後,這個又來說對不起,我今天怎麼樣怎麼樣,然後自己就跟自己過不去,這種情況很多,這個就是爭。就是你有一個意識形態在,你的煩惱就一直起來了,關鍵在這裡。

現在這個地方他講水,用水來作例子。水,沒有自己的意見。他說,上善若水,上是無上、最上的意思。「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利益一切萬物,沒有它的意見,你裝這個形狀它就變這個形狀,換一個什麼形的裝,它就變什麼形,它可不可以說,別吵了,我一定要這個形的,不可能吧,你怎麼弄它他就怎麼樣子。

下面講「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這個地方應該有兩個字,是以聖人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聖人,不會去選擇好壞的,人是有分別善惡的,但是聖人依據水的真理來看,眾人之所惡,他還是一樣,安然於此,他處在那個境界,不會有變化,他不會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因為他會隨緣,水一樣的隨緣。居上如此,居下也如此,處善如此,處惡也如此,所以在這個狀況,幾於道也,跟水的那個道就相近了,「幾」就是相近的意思。

那麼下面就舉例講,「居善地」,就是好的心地。「心善淵」,心像深淵一樣靜默。「與善仁」,就是給人家好的,仁就是仁慈。「言善信」,講就是這樣。「政善治」,這個善是指隨緣而給予,不要特別去做作,善治就是不做作。「事善能」,事情隨緣去做。「動善時」,盡量不要做,不得已時你還是要做,都是隨緣,自己不做作,不要刻意去加工,自己唯一刻意要加工的就是精進,就這一點,其他你不要管。

精進你會覺得很枯燥,很麻煩。我一想精進就想睡覺,我要誦經,坐下來準備好了,「如是我聞」,嗯,水喝一口,常有這種情況,為什麼?你一想精進,就有惰性,這個惰性是你還沒有找到方法,你在這個法上面還沒有產生興趣,法跟你還是對立的,你沒有把這個法融入你的生命,成為你的因素。從外面要轉變成自己裡面的因素,那個下手處就是你要對這個法產生興趣。

興趣從哪裡來?你要培養興趣,有很多基礎功夫要去做,看你哪個法去找那個功夫。我們跟善知識也就在這裡問問題。你要在這裡產生興趣以後你才會深入,才會不疲不厭,可是你要怎麼產生興趣?比如有的人誦經,唯一的興趣就是相應,相應以後他就有興趣了,哎,這個念下去,財源滾滾,所以我就一直念,他是依嘛,依就是財源滾滾,或者誦了以後病就好了,為了病好,所以他就一直誦經,因為他怕再生病,這個都是外依,有外依的話就不能成就了。

現在我們講的培養興趣就不是外依。這個要把很具體的依據,變成很抽象的沒有依據的這個部分,你要怎麼去轉變,你一定要從這邊來。比如誦經本身,你會感覺到很好,但是你一直無法投入,這個時候一定有很多障礙,你自己要去觀照。比如說,字句,我認識的少,所以一翻開都不知道怎麼念,那你要怎麼克服?我就用自己的方法克服,怎麼克服?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所以你會看到我念經,常常發音不正確,因為我賴得再去查字典。我試過查字典,查一整天才查幾個字,有很多字根本字典裡面找不到,所以後來我乾脆不查了,能念下去就好了,念錯了反正佛菩薩知道,我就常常這樣子念。

這樣子你才能產生興趣,要不然你一直查字典,我連《康熙字典》《難字字典》統統買了,就是找不到,後來才發現是寫的人寫錯了。那個怎麼是草字頭的「荅」,根本字典裡面找不到那個字,我們是竹字頭的答,後來問人家,他瞪你一下,回答的答,怎麼這樣?你不知道啊?我寫的好像不是這樣,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太慚愧了,怎麼那麼簡單的字你會不懂?因為古代的木刻板,跟寫字的時候不知道怎麼搞的。反正有這種狀況,你要破除那種阻礙你興趣產生的部分,你自己要去跨越,這個時候你不要太過於求真,人家說難得糊塗一下,有些時候,這個東西不懂還無所謂。因為不懂你才帶有一種朦朧的美,那個時候你就會一直深入,你要是什麼都弄清楚,那沒有辦法,因為你本身會產生很大的障礙。

當你在這個地方產生興趣以後,那不管擺在你眼前有很多障礙,你也會設法去克服。當你產生初步的興趣以後,你再去回過頭來克服前面那些應該要克服的。在這個地方產生興趣之前,你不要講求真,等你產生興趣以後,你再去求真,什麼才是正確的,這樣子你的挫折感才不會那麼重,這樣去深入就容易成就。

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的這個部分,也有類似的情況。他說,聖人能夠處在人之所惡的地方,大概近道了。這上面講「居善地,心善淵」,我們主要是把自己安置在一個心地不造作的地方,很自在。「心善淵」,很沉靜,不要浮躁。「與善仁」,就是與人相處要仁慈,但不是故意做作的。「言善信」,講話少講,不浪費生命,適可而止,講有用的話,叫言善信。「政善治」,後面這些都是妙用的部分,政治要善治,要會治理,不做作,隨緣,就是無為而治,要不要治?要,在什麼時候治?有狀況出現的時候才做治理,不要自己去弄了很多無意義的行為。「事善能」,事情要做沒錯,但是不要太過於用心機,做事做作就是用心機。「動善時」,動要適時,不是不做,不是消極,但是當一切能過的時候,我還是隨緣過去,不要特別刻意地去做一種安排,沒有必要。

這些總說起來都是妙用,妙用當中你會發現,他都是依體起用,依體起用他有一個最大的特色,隨緣順勢。我們現在企業化以後,你會發現,都很積極,沒有事情要找事做,尤其是所謂斯巴達教育的、卡內基教育的,吃飽撐的,一定要去創造一些狀況。創造本身並不是不好,但是你會發現,那個創造造成很大的業力,因為有福報你不必創造,沒有福報再怎麼創造就是沒有,你會曇花一現的出現,然後整體降下去了。

有一個直銷的業務員,他做產品一個月賺六百萬,全台灣省的直銷業績統統算到他身上來。我就跟他講,你最好發個心,在台灣成立一個推銷員的圓桌會議,美國有百萬美金圓桌會議,每年收入達到百萬美金以上的,他們這個組織會發一個百萬美金業務員的榮譽獎狀作鼓勵。台灣的推銷員沒有人敢說他是推銷員,都叫業務員,而且盡量要掛主任、經理這些名字,都沒人願意說我是推銷員,以前叫「皮條客」那名詞,他職業、身份、地位都不敢肯定,你應該發個心讓這些人,在台灣走入商業化中,這種人更多,你堅定他們的信心,使他們生而有尊嚴,不要這樣生的沒尊嚴,他說,好了,好了。

有一天我在街上碰到,我說你怎麼搞的,他說你比較熟來幫幫我,我說怎麼回事?你想想看,六百萬收入的人,現在假如沒有收入的話,他現在怎麼過活?應該來講,一個月賺六百萬,假如是我的話,賺兩個月夠了,這輩子夠用了。而他將近賺了十年,當然最初三年沒那麼多,後來至少有五年的時間,每一年賺將近一億,那五年平均下來,總數在五億以上的財產,竟然走路在街上。我說你怎麼搞的?他說人不能有壞習慣,我說,完了,不用再講了。壞習慣,完了,什麼壞習慣我就沒再問他了。因為再講下去一定會聽不完的嘮叨跟煩惱,所以我也不願再聽了。反正這人大概就是這樣,不是賭博,就是女人等等,就是那些壞東西,當然不是說女人是壞東西。他就養成那些壞習慣,所以你看財產再多,一夜之間就可以花掉了,可怕呵,這個就是他的生命沒有一個重心在。

我們一般人來講,你應該多少在這裡有所警覺,要不然,那種好的會來,他同樣會失掉,他來得多容易他失去就多容易。我跟他講,我學佛了,你發個心護持一下,他一直說等一下等一下,當時你要是撥個兩千萬給我,現在你老有所終,對不對?頭搖一搖。我說再去賺嘛,那六百萬還是很簡單,對你來講你有賺錢的能力嘛,還是頭搖一搖。你看,有賺錢的技術跟能力,但是已經沒有求生的慾望,以他在直銷界的知名度來講,隨便再去弄一個來做,絕對沒有問題,可是生的慾望已經消失了,可怕不可怕。

所以,那些東西都不用去爭他,道體抓得住,運用要依體起用。我相信他也有護法,所以這輩子才有那麼大的福報,但是他沒有智慧,所以他就沒有辦法再存下去了,要是能夠有的話,不同。這裡面關鍵就在於他沒有本體,沒有本體的時候你所呈現出來的都是意識形態。你看,有了錢以後,家庭破碎了,家庭破碎以後,絕對不甘吶,尤其台灣人直銷常常是夫妻檔共同活動的,我是沒有問他,想要找一個對象嘛,可能就被仙人跳跳走了,一跳五六億統統跳走了,那很簡單吶,他不知道。這個就是爭,自己在爭,假如他能依體起用,那五六億,看看哪個道場要?法鼓山也可以,慈濟也可以,玄奘大學也可以,你看看,他可以做一個多大的大善知識,那麼那一個道場,終身不會虧待他的,就以世間法的立場來講,可是他沒有,他內心裡頭有個爭,爭什麼?爭到錢以後,爭享受,爭享受以後,要爭名爭利,自己本身是個推銷員,為推銷員謀個福利,他都不願意你看看,都做不到,這是很可惜的事。

所以後面講,「夫唯不爭,故無尤」。內心裡頭沒有矛盾衝突,就無憂了,不會產生那些不必要的挫折感,哀怨就可以不發生了。

擷自《老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指教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