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2)緣起體(2)從前際中際生中際生已復趣流轉(2)料簡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2)緣起體(2)從前際中際生中際生已復趣流轉(2)料簡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2)緣起體(2)

從前際中際生中際生已復趣流轉(2)

料簡

《瑜伽師地論》卷第

一、一、二、料簡

一、一、二、一、四生差別

一、一、二、一、一、指依胎生

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流轉次第。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若於有色有情聚中」等者:《成唯識》說:有色化生,初、受生位,雖具五根,而未有用,爾時未名六處支故。初生無色,雖定有意根、而未明了,未名:意處。此中意顯:彼諸化生、初生剎那,名:識支。此後隨應、五根意處,未明了來,名:名色支。次、六根明,名:六處。後、觸受支漸漸生長故。雖諸根決定圓滿,與前差別。識等五支、亦有前後。此中:上識緣色種,故說依色而起。

前面這一大段文是指處胎而生的眾生說的,而說出來流轉相續不斷的次第。

一、一、二、一、二、簡卵濕生

若卵生、濕生者,除處母胎,余如前說。

若是眾生,因卵而生、因濕而生的這二類眾生,「除處母胎」:就是除掉在母胎的情形下,其餘的情形如前面說,像前面以一切種子識為因,相續果識才生起的,胎卵濕化四生都是有的。但是在母胎中卵生和胎生、濕生不一樣,卵生、濕生的胎生,在母胎中和我們人的胎生是不一樣,情形不同。

韓清凈《披尋記》:「母胎余如前者:如前以因識為緣,相次第而生,乃至廣說諸相差,卵生生一切皆有,由是故母胎余如前

「謂如前說以因識為緣,相續果識次第而生,乃至廣說諸相差別」:前面說以入胎前的因識為緣,入胎後使得異熟所生的相續果識次第而生,因為它們不是胎生,沒有處胎位這種情況,所以說除處母胎,乃至詳細說出胎後,觸緣受乃至生緣老死的諸相差別。

「卵生濕生一切皆有,由是故說除處母胎余如前說」:卵生濕生一切都有這些過程,因此說除處母胎余如前說。

一、一、二、一、三、別辨化生

一、一、二、一、三、一、欲色界

若於有色有情聚中,謂欲、色界受化生者,諸根決定圓滿而生,與前差別。

現在特別的說一說化生的情形,先說欲界、色界。

「若於有色有情聚中」:如果是於有色界的有情類中,在欲界、色界是得化生果報的人,「諸根決定圓滿而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決定是圓滿的,「與前差別」:與前面所說的胎生諸根漸次生長是有差別的。

韓清凈《披尋記》:「若於有色有情至與前差者:此欲色界受化生者具,非如胎卵生有情根次第生,由是故與前差

欲界與色界受化生的人,是諸根頓具,忽然的就全有了,不像胎生、卵生、或者濕生有情的諸根是次第而生的,所以說與前面有差別。

一、一、二、一、三、二、無色界

若於無色界,以名為依,及色種子為依,識得生起;以識為依,名及色種子轉;從此種子色雖斷絕,後更得生,與前差別。

若有情投生到無色界天的話,他的情形是怎麼樣呢?「以名為依」:以受想行識為「依」,「及色種子為依」:色的種子,欲界的眾生,色界天的眾生,他們身體的果報是有現行的色法,有現行的色法。「若於無色界」就沒有,無色界里沒有現行的色法。

「識得生起」:阿賴耶識能現起來;「以識為依,名及色種子轉」:阿賴耶識是依,誰是能依止的呢?受、想、行、識的「名及色種子」,這二種法以阿賴耶識為依,它才能夠繼續地存在的,這是掉過來的意思,互相依止。

「從此種子色雖斷絕,後更得生,與前差別」:「從此種子色雖斷絕」,生到無色界天以後是沒有色了,色斷了。斷了,那麼以後,怎麼又能再生起來呢?譬如說:生到色界天,假設他得到非想非非想定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圓滿的時候,就離開無色界了,就要到有色的世界來。到有色的世界來,怎麼會有色法呢?「從此種子」,就從彼阿賴耶識的種子。色雖然斷絕了,「後更得生」,因為阿賴耶識里有種子,還可以從種子里生出色法來的。「色雖斷絕,後更得生,與前差別」:前面阿賴耶識是以現行的「色法」為依,這裡以「色種子」為依,所以還是不同的。「後更得生」,但是與前面不一樣。

韓清凈《披尋記》:「若於無色界至與前差別者:事分〉說:在無色界諸有情類,識依於名及色種子,名及色種依識而轉,由彼識中有色種故,色雖間斷後當更生,如是名為此中差別(陵本九十三卷二頁)。與此文同,然義更顯。當知此義,且依未建立阿賴耶識聖教而說。若已建立阿賴耶識,當知此說依色種子,色種子轉,即彼阿賴耶識因分所攝,除彼識外,更無餘種為因性故。

「〈攝事分〉說:在無色界諸有情類,識依於名及色種子,名及色種依識而轉,由彼識中有色種故,色雖間斷後當更生,如是名為此中差別(陵本九十三卷二頁)」,〈攝事分〉說:在無色界的諸有情類,阿賴耶識是依止於受想行的名及色種子,名及色種子依止識而活動。由於阿賴耶識中有色種子的緣故,色的現行雖然在無色界已中斷,當後際再生到欲色界時將會再生起,因此名為此中的差別。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所說。

「與此文同,然義更顯」:與這裡的文相同,然而義理更明顯。

「當知此義,且依未建立阿賴耶識聖教而說」:這裡所說的義理是依止尚未建立阿賴耶識聖教而說的。

「若已建立阿賴耶識,當知此說依色種子,色種子轉,即彼阿賴耶識因分所攝,除彼識外,更無餘種為因性故」:如果是已建立阿賴耶識的聖教,應該知道這是依止色種子,色種子轉現,就是阿賴耶識的因分所攝,除阿賴耶識以外,更沒有其餘的種子為因性了。

一、一、二、二、三業差別

又由福業,生欲界人天;由非福業,生諸惡趣;由不動業,生色無色界。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趣清凈究竟。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又由福業,生欲界人天」等者。此三皆據、引業得果,即順生受業。順後受業唯感引業。通引滿業,方名:行支。發此無明,名:無明支。潤此愛取,名:愛取支。此業所集名:識等五種。此六所轉,方名:有支。此有生招,名:生老死。則顯:一切順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不爾,福業應生五趣。此卷前說:福業者,謂感欲界趣異熟、及順五趣異熟等故。此義廣如《成唯識》說。由此彼業,能所發、能所集、能所潤、能所生,皆非十二緣起攝。

三種業,「福業、非福業,不動業」。三業不同,它屬的果報也不同。

又「由福業,生欲界人天」:在欲的世界,或者是人、或者是天上,都是由褔業才能得到的果報。「由非福業」:這種業不是可愛的,它是能害人的一種罪業,這樣的業力若是發生作用的時候,這個人就「生諸惡趣」,生到地獄、餓鬼、畜生的惡世界去了。「由不動業」:這種業發生作用的時候,「生色、無色界」了。

造「非福業」生到三惡道,這是很苦惱的事情。由「福業、不動業」生到欲界人天,生到色界、無色界天去享福,享禪定三昧之樂,其實那個樂也還是生死境界,不是一個真實的樂。那就得要不生才可以,怎麼樣才不生呢?「由不生故,趣清凈究竟」:如果能修四念處,以觀一切法無我,於一切法不取相故,那一切法就究竟清凈,不流轉生死了,就到達究竟的清凈涅盤去了,就沒有苦惱的事情了。

以上是從前際中際生,中際生已復趣流轉的情況,解釋完了。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檀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鎌倉時代彩繪木雕藥師佛十二葯叉大將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