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yl物種說】今日-石雞
rlyl陪你每天認識一個新物種
(總第958篇)
好好學習 天天想上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雞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屬:石雞屬 Alectoris
種:石雞 A. chukar
物種介紹 Summary
中文名:石雞(拼音:shí jī);
英文名:Chukar;
學名:Alectoris chukar。
石雞是留鳥,為雉科石雞屬的鳥類,俗名朵拉雞、紅腿雞、嘎嘎雞。分布於歐洲、西伯利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克什米爾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青海、甘肅、經華北到東北的西南部等地,多生活於低山乾燥山谷以及丘陵的岩坡和砂坡。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希臘。食物主要為苔蘚、地衣、漿果、植物嫩芽,以及昆蟲、蠕蟲等。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體長:27-37厘米
體重:45-58公斤
食性:嫩葉、漿果、種子、昆蟲
繁殖:5月初開始產卵,1天1枚
習性:白天活動,性喜集群
分布: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
外形特徵 Description
石雞頭頂至後頸紅褐色,額部較灰,頭頂兩側亦沾淺灰色,眼上眉紋白色沾棕。有一寬的黑帶從額基開始經過眼到後枕,然後沿頸側而下,橫跨下喉,形成一個圍繞喉部的完整黑圈;眼先、兩頰和喉皮黃白色、黃棕色至深棕色,隨亞種而不同;耳羽栗褐色,後頸兩側灰橄欖色,上背紫棕褐色或棕紅色,並延至內側肩羽和胸側;外側肩羽肉桂色,羽片中央藍灰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灰橄欖色;外側尾羽栗棕色,翅上羽和內側飛羽與上背相似,初級飛羽淺黑褐色,羽軸淺棕色,外翈近末端處有棕色條紋或皮黃白色羽緣;外側次級飛羽外翈近末端處亦有一淺棕色寬緣;三級飛羽外翈略帶肉桂色。頦黑色,下頜後端兩側各具一簇黑羽;上胸灰色,微沾棕褐色;下胸深棕色,腹淺棕色;尾下覆羽亦為深棕色;兩脅淺棕色或皮黃色,具10多條黑色和栗色並列的橫斑。虹膜栗褐色,嘴和眼周裸出部以及腳、趾均為珊瑚紅色、爪烏褐色。體態數據:體重:雄性45-58公斤,雌性44公斤;體長:雄性29-37厘米,雌性27-36厘米;嘴峰:雄性1.8-2.3厘米,雌性1.7-2.2厘米 ;翅:雄性14-17厘米,雌性14-15厘米;尾:雄性8-11厘米,雌性8-10厘米;跗蹠:雄性3.7-4.7厘米,雌性3.7-4.3厘米。註:跗蹠[fū zhí]鳥類的腿以下到趾之間的部分,通常沒有羽毛,表皮角質鱗狀。
生態習性 Ecological Habit
生境: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很少見於空曠的原野,更不見於森林地帶。食性: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也常到附近農地取食穀物。
習性:白天活動,性喜集群,有時白天成群竄到靠近山坡的農田地中覓食,遇驚後徑直地朝山上迅速奔跑。緊急情況下亦飛翔,飛翔能力強且迅速,但飛不多遠即落入草叢或灌叢中。清晨和黃昏時,雄雞常站在光裸的岩石上或高處引頸高聲鳴叫,似『嘎嘎嘎……』或『嘎拉,嘎拉』聲,故當地群眾稱之為『嘎嘎雞』。開始鳴叫時比較緩慢,以後逐漸加快,並重複多次。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Breed
繁殖期4月末至6月中旬。4月中下旬即開始發情,期間天剛亮即開始鳴叫,偶爾亦出現雄雞間的爭偶鬥爭。通常營巢於石堆處或山坡灌叢與草叢中,也有營巢於懸岩基部、山邊石板下或山和溝谷間的灌叢與草叢中。巢極簡陋,也甚隱蔽,主要為地面的凹坑,內墊以枯草即成。每窩產卵7-17枚,偶爾有多至20枚的。5月初開始產卵,1天1枚,雌鳥產完卵後,常不聲不響地從山溝飛出,轉到雄鳥近旁,然後與雄雞相對』嘎嘎』地叫個不停。卵棕白色或皮黃色、具暗紅色大小不等的斑點,卵的大小為38.6-42.5mm ×28. 3-31mm,平均39. 5mm ×30. 6mm,重19-20g。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跟隨親鳥活動。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華北,一直到東北西南部等北部廣大地區。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歐洲、小亞細亞、中亞、蒙古、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克什米爾和印度。
亞種與分類 Subspecies and Taxonomy
1、石雞北疆亞種(學名:Alectoris chukar dzungarica)。分布於蒙古以及中國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塔爾巴哈台蒙拉克山。
2、石雞新疆亞種(學名:Alectoris chukar falki)。分布於阿富汗、帕米爾高原北部、哈薩克以及中國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
3、石雞內蒙亞種(學名:Alectoris chukar ordoscensis)。
4、石雞疆西亞種(學名:Alectoris chukar pallescens)。分布於阿富汗、帕米爾高原、克什米爾以及中國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庫魯山。
5、石雞南疆亞種(學名:Alectoris chukar pallida)。分布於中國新疆、青海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疆葉爾羌。
6、石雞賀蘭山亞種(學名:Alectoris chukar potanini)。分布於蒙古以及中國甘肅、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賀蘭山。
7、石雞華北亞種(學名:Alectoris chukar pubescens)。分布中國於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陝西、甘肅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華北至長江上游。
飼養 Raise
養殖石雞有籠養和平養兩種。平養種石雞應設網室;平養育雛,門窗均要加網,防止飛逃。目前一般以籠養為主。籠舍大小一般為2米長×3米寬×2米高。網眼1.5厘米×1.5厘米,使石雞可方便地伸出頭採食。每層之間要有糞板,底層稍向外傾斜,便於卵下滑採集。育雛方式有保溫傘育雛、紅外燈育雛、暖房育雛等多種。育雛籠有單層和多層幾種,以鍍鋅鐵絲籠為佳,雖然成本高,但使用壽命長,管理方便。育雛籠的網眼在0.6厘米×1.0厘米,既能漏糞,又不使雛鳥腳下陷。育雛早期網底加麻袋布以防滑,一周後可取出。食槽要小淺,飲水器可用養雞的小號飲水器。成鳥可喂粒料和混合料。粒料為碎玉米、高粱、稻子、穀子等;混合料為:玉米面30%、豆餅面25%、麩皮10%、高粱面10%、大麥渣15%、魚粉6.5%、骨粉3%、鹽0.5%等,另加熟雞蛋或碎肉、活蟲,青菜或野草粉等青綠飼料,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每隻成雞的精飼料日平均量約20克,繁殖期增至20克,還要喂少量麵包蟲,補充維生素、礦物質(主要是蠣殼)。卵需要及時取出置於孵化器進行人工孵化。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們無知的像個孩子......
TAG:rlyl的自然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