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菩薩也是僧
在家菩薩也是僧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在大乘佛教中,所謂僧,不是指某一類人,而是指依法修持、堪為人師的人。僧有三種,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
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是聲聞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
所謂菩薩僧,不論在家出家,凡是與大乘相應,便是菩薩僧。《維摩經》云:「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
所謂菩薩出家,也不是特指出世間的家,而是指出三界的家,出煩惱的家。《大凈法門經》云:
時文殊師利言:菩薩不以除己發者為是出家也。所以者何?其能斷滅眾生欲塵,使修精進,乃是菩薩之出家矣。菩薩不以自被袈裟為是出家也。袈裟名者,晉曰去穢,當去眾生淫怒痴垢,令無瑕玼,常行精進,乃是菩薩之出家矣。
《集福德三昧經》云:
不依諸難,雖在家中而不依家,亦非出家,不依沙門法,二俱叵說。何以故?菩薩不依一切所有,及諸入故。……若有菩薩住是三昧,雖復在家,當說是人,名為出家,能不失是法界體性。
永明延壽禪師云:
是以悟心,方能得道。見性,是名出家。若見性,則在家出家。若不見性,則出家在家。故阿難未見性前,自懺悔言:我身雖出家,心不入道。
六祖大師指示大家,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僧。離自性外,更有所歸,即是外道。六祖大師云:
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大慧宗杲禪師云:
俗人學道,與出家兒,迥然不同。出家兒自小遠離塵勞,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以棄離,身居清凈伽藍,目睹紺容聖相,念念在道,心心無間,所觀底書,無非佛書,所行底事,無非佛事,不見可欲,受佛禁戒,佛所贊者,方敢依而行之,佛所訶者,不敢違犯,有明眼宗師,可以尋訪,有良朋善友,可以咨決,縱有習漏未除者,暫時破佛律儀,已為眾所擯斥。以俗人較之,不及一。俗人在火宅中,四威儀內,與貪慾陳恚痴為伴侶,所作所為,所聞所見,無非惡業。然若能於此中打得徹,其力卻勝我出家兒,百千萬億倍。
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不可以色相見佛,豈可以色見僧?若以色相見佛,佛則成為過客。過客匆匆,時不久待,豈可作為依託?佛即如此,僧亦如此。佛超三際,遍滿十方。
自性即佛,自相是僧。自性不滅,自相永恆。佛遍法界,僧亦遍滿。自性不歸,更歸何處?自佛不歸,更歸何處?
若不見性,則在在處處,儘是凡夫,更到哪裡覓聖僧?
若悟自性,則在在處處,無非是佛,覓絲毫凡夫亦不可。
既然如此,何不立個徹見自性的大願?不得徹證,誓不罷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