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走近收藏】古人手中的提梁盒

【走近收藏】古人手中的提梁盒

【走近收藏】

古人手中的提梁盒

【走近收藏】古人手中的提梁盒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清 紫檀銅包角三撞提梁盒

【走近收藏】古人手中的提梁盒

清乾隆 掐絲琺琅花卉紋三撞提梁盒

【走近收藏】古人手中的提梁盒

明《竹園壽集圖》卷(局部)

提梁盒在明式傢具中屬於箱匣一類,是一種盛放物品的器物,因為它用對稱的提梁托著盒子,所以被人們稱為提梁盒,也稱提盒。

提盒很早就有,但是到了明代,長方形提盒的樣式才被基本固定下來。伴隨著歷史的發展,提盒在演變中發揮著不同的功用,不僅是生活日常所需,更是成了書房用具。

王世襄先生在其《明式傢具研究》中曾著錄戊24、戊25兩件提梁盒。明代的提盒雖是文房案頭之物,相較桌子柜子體量較小,但在其設計使用及文化品格上與明式傢具的精神一脈相承,生動再現了明清社會生活的生動畫面。

王建偉

從廚房到書房

從文字記載和圖畫材料來看,提梁盒在宋代就已經流行起來,主要還是用來盛放酒食,便於出行。或是應用於商鋪和飯館,用來運送食物或者小件貨物。

這一時期的提盒尺寸較大,大多為白木塗漆、或者用竹子製成,一般比較粗糙,實用性強,使用頻率高,故多有損壞,傳世實物幾乎不可見。

後來,一些文人對這種頗具民俗色彩的提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們的參與設計下,提盒的形制變得更為精巧,工藝也更加講究了。

文人不僅對工藝講究,對提盒材質也非常在意,明清時期,文人使用的提盒都用黃花梨、紫檀、紅木等名貴木材製作。

文人外出會友時,用提盒來裝食物、茶水等物,也有文人在提盒內放置文房四寶、印章等。

於是這種精緻的提盒走進了文人的生活,他們把田間地頭常見的提盒引用過來加以改制,適用於自身,外出會友時,用來盛放毛筆、墨盒和印章等用具,在書齋時則置於案頭,時時把玩,陳放文房雅玩之用。

我們現在考量一件明代的文人提梁盒時,如果認為還是盛酒食的用具那就大錯特錯了,明代文人提盒呈窄而長的長方形狀,這樣的形狀恰恰是為容納毛筆和硯台而設計的專用產品。

文人傢具

嚴格說起來,提梁盒是標準的文人傢具,最初由文人發現、經過文人的改良、使用以及宣傳,使得提盒在全社會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和廣泛地使用。

明代屠隆在《考盤餘事》一書中,曾提到文人外出旅遊時攜帶之物。如實用本、疊桌、疊幾、提盒、衣匣等,還有三四十件文具盒背具匣。

另外,古代的男子也留著一頭長髮,因而木梳、銅鏡等梳妝用品成了必備之物。而小木提盒便於隨身攜帶,就成了存放這些物件的最好的「梳妝盒」,常被擺放在書房之中。

明代的文人熱衷於參與傢具的設計與製作,王世襄在《明式傢具研究》一書中說:為了便於出行,大、中型的提盒多用較輕的一般木料製成。但由於生活的改變,早已不適用,實物也難保存下來,只有小型的才用紫檀、黃花梨等貴重木材製造,考究的還用百寶嵌或雕漆製成。這些並非用作盛食物,而是貯藏玉石印章、小件文玩之具。到今天,它們本身也成了珍貴的文物了。

都說傢具是實用器,而當實用功能不再被需要時,唯恐只有那些原本附帶著收藏價值的文物才能倖存下來,提盒就是這類存世不多的小件器具。

提盒從宋代普遍使用,到明清時期登峰造極,經歷了材質及尺寸的變化——材質由原先的竹製變為木質,甚至是紫檀、黃花梨名貴木製,由原先的大尺寸(相對後來而言)縮小變為適應文房案頭把玩的大小。

在這個過程中,文人起了關鍵作用。

被稱為「建築中的建築」

中國的古典傢具與古典建築同為木作,一大一小,一脈相承,同源同宗,可以說傢具中保留著中國建築的構物思想,因此古典傢具也被稱為是「建築中的建築」。

提梁盒便是這一結構的絕佳例證。

不論是聽提梁盒的名字還是來看它雄渾的造型,都能感受到其發自心底的建築結構意境。

提梁盒一般都用長方框攢成底座,兩側端豎立柱,以站牙相抵固定,上安橫樑,有的作一字狀,有的為羅鍋棖式。

除去盒體光看這外框架,便是中國建築中最傳統的樑柱結構,處處給人以端莊、穩定的感覺。

有趣的是,建築中的梁架上面蓋滿了房頂,受力向下;而提梁盒的橫樑四無依傍,只有使用的時候,把它拎起來才會受力,受力向上。

對於古人這種在同一結構上的變化應用,活躍的思維令人嘖嘖稱讚。

提梁盒的版本

古人最早使用的提盒多用竹編織而成,四框、盒底、提梁等較厚的竹劈。外表周圍用細小的竹片織成,內層盒全部使用大漆塗料。一般無任何裝飾。而較為豪華的,會在器物的四角鑲嵌銅件,這樣的物件多出自達官貴人家中。

到了明清兩代,經文人參與設計、加工、改造過的提梁盒成為社會上普遍流行的爆款,達官顯貴、文人士大夫紛紛效仿。

而根據個人的偏好,黃花梨制的、雕漆裝飾的、帶包角的紛紛出現,總結起來,提梁盒在明清出現了幾個型號:

一般型:這種提梁盒外表無任何裝飾物,一般硬木或雜木製成,只以實用為目的。

輕奢型:這種提梁盒一般在器物四角鑲嵌銅飾物,既美觀又增加了牢固定程度,有的還在提梁的兩側及站牙上淺雕有簡單的紋飾。

例如乾隆剔紅雲蝠紋三層提盒上刻有「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款,盒蓋開光精雕四蝠掛磬,另飾蝙蝠祥雲,邊框飾牡丹及變形夔龍,盒內及底均髹黑漆,而盒壁、蓋壁共十六面均雕五蝠祥雲。著錄中無形制紋飾相同的近似例,但在清宮舊藏多幅雍正、乾隆行樂圖中,均有此類提盒的蹤影。

豪華型:這種提梁盒在器物四角、提梁兩側鑲嵌有銅飾物,精美的浮雕從上到下貫穿整個提梁。提盒邊框的四周還雕有或鑲嵌紋飾圖案。

一件提盒從大到小,從廚房到書房,書寫著古人的日常生活。從盛放食物的器具到文人的文房雅玩,小小的提盒滿足了人們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在它那方天地中,內斂沉靜、不驕不躁、自釋芳華。

直到今天,提梁盒仍在許多愛好古典文化的雅士手中演變著,他們不僅為提梁盒注入了更多現代的時尚元素,還賦予了它新的生命。

(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由明清傢具研習社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