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是最偉大的醫學發現?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動作和行為我們習以為常,但在很多年前卻是整個社會經過思想觀念的巨大革新才得以流行開來,進而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比如,洗手。
在19世紀及其之前,人們並不知道要隨時洗手這件事情,因為關於微生物科學的研究微乎其微。19世紀40年代,在奧地利維也納總醫院擔任助理醫師的森梅威斯(Ignaz Semmelweis)觀察發現,維也納總醫院產婦死於產褥熱(當時一種常見的導致產婦死亡的病症)的比例是10%,而在維也納第二醫院,這一比例要低得多。更讓他無法理解的是,總醫院接生的是正規科班出身的醫學院學生,而第二醫院則是土得不能再土的產婆。
森梅威斯仔細對比了兩者的工作流程發現,醫學院的學生往往是解剖完屍體就直接去接生的!於是他要求這些學生用次氯酸鈣溶液洗手——這並非森梅威斯由於發現洗手可以除菌,而是他認為這樣可以去除「屍毒」和異味。
就是這一項簡單的工作,奧地利總醫院產褥熱的死亡比例持續下降,從1847年4月的18.3%,降到了6月的2.2%,七月的1.2%,八月的1.9%,並在後面有兩個月降到了零。
▲產褥熱死亡率:紅色線即為森梅威斯執行洗手的時點(數據來源:維基百科)
效果顯而易見,但當時歐洲醫學界的主流並不認可森梅威斯的理論,這些紳士(當時的醫生,基本來自富裕家庭)們認為,「手術前洗手」表示承認自己的手不潔,這是對他們紳士身份的侮辱。所以從上圖可以看到,死於產褥熱的孕婦比例在到達零之後又開始上升,那是因為森梅威斯被趕出了奧地利。
由於被醫學界駁斥為異類,甚至不被自己的妻子理解,不斷為自己的理論奔走呼號的森梅威斯醫生,最終被關進了瘋人院,然後被看守活活打死。
▲1857年,森梅威斯和妻子結婚畫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可憐的森梅威斯醫生,直到他死後40年後(即20世紀初),洗手才被全社會普及,因為微生物學研究表明,洗手是防止疾病最簡單最有效的手段。
雖然幾乎沒有人記得森梅威斯醫生,但他首創的「洗手」動作,確實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無法估量的社會效益。從20世紀初,人類的預期壽命從20世紀初的31歲,延長到了今天的接近70歲;更不用說,無數人因為洗手避開了細菌的威脅,能夠健康、富足地享受生活。
洗手給經濟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有人專門進行了計算,發現用肥皂洗手是最低廉的健康干預:洗手成本支出顯著低於免疫接種。例如,投入麻疹免疫的費用為250美元至4500美元之間。而要取得同等效果,洗手只需3.35美元。當然,這個事例不是否認預防接種的重要性,而僅僅是指出,由於在推動洗手方面普遍投入不足,我們錯失了驚人數量的用最便宜的辦法拯救生命的機會——在很多貧窮落後的地方,他們未必負擔得起疫苗,但他們一定能夠負擔得起一塊肥皂。
投入3.35美元用於洗手獲得的健康效益相當於投入11美元用於廁所建造,相當於投入200美元用於家庭供水,相當於投入數千美元用於免疫項目。長此以往,洗手給全球節約的經濟成本,將以數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計。
※為什麼科學家要從死鯨身上挖耳屎?
※動脈硬化斑塊並非來自血液中的脂肪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