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才是中國人應該追的男女天團!

這才是中國人應該追的男女天團!

20世紀50年代

新中國成立初期

800多名熱血青年

從祖國各地齊聚哈爾濱工業大學

彼時的哈爾濱工業大學

由蘇聯政府移交給中國政府管理

開始肩負起推動舊教育制度改革

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使命

而這支平均年齡

只有27.5歲的教師隊伍

響應國家號召

心中懷著建設新中國的願望

為我國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

及國家工業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們就是後人常常提起的

哈工大「八百壯士」

20世紀50年代,新調入哈工大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師。

86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哈工大「八百壯士」代表秦裕琨

仍清晰記得剛抵達哈爾濱時的場景

他和同學們出了車站

哈工大一名教師

帶著當時學校僅有的交通工具

馬拉平板車

接他們到學生宿舍

這是他從沒見過的場景

1954年,秦裕琨(前面左三)就讀哈工大師資研究生期間與同學們合影。

當時哈工大規模小、專業窄

教師和學生也很少

只有兩三棟教學樓

出門就是馬路

因此被稱為「馬路大學」

學校周邊一片荒涼

冬天低溫達零下30多攝氏度

30多人擠在一間宿舍

暖氣常常不足

伙食上缺肉少油

經常有人吃不飽、營養不良

哈工大教師為學生授課。

「八百壯士」中

大多數人來自南方

他們放棄了安逸的生活

來到氣候嚴寒的祖國北疆

「條件再艱苦,

我們都不以為意,

而是一門心思搞研究、教學生。

來到哈工大的第二年

秦裕琨就參與組建了

我國最早的鍋爐專業

1953年6月,哈工大製圖教研室全體教師合影。

作為學校培養的師資研究生

他們白天跟著蘇聯專家學習

晚上複習消化、為本科生備課

還自發組織翻譯、編寫教材

為哈工大和全國高等教育界

創設了一批新興學科與專業

哈工大教師翻譯的教材。

這800多名年輕人

成長於戰火硝煙之中

經歷過顛沛流離

深知國讎家恨

直到新中國的曙光升起

隨著一聲令下

他們毫不猶豫

獻身共和國的工業化事業

在他們心中

振興國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負

20世紀50年代末

隨著蘇聯專家陸續撤離

哈工大一度出現「教授荒」

「八百壯士」迎難而上

承擔起全部教學科研任務

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批

理論基礎紮實、工程實踐能力強的

高級專門技術人才

哈工大也因此

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

師生設計出國際先進水平的機床。

「八百壯士」中

不少人曾懷抱「科學救國」的理想

遠赴重洋求學

在各自領域取得開拓性進展

成為哈工大各專業的創始人和奠基者

陳光熙。

我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科

奠基人之一陳光熙

10年勤工儉學

換來5種專業特長和3個工程師學位

學成回國創辦了哈工大計算機專業

我國第一台能說話、會下棋的數字計算機在哈工大誕生。

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洪晶

兩次赴美求學輾轉回國

成為哈工大光學學科創始人

培養出我國第一個光學博士

1993年,洪晶在觀察「激光焊點檢測儀」。

抱定「爬也要爬回祖國」的信念

徐邦裕後來成為我國首位進入

國際製冷學會的空調製冷專家

徐邦裕在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祖光

作為訪問學者出國歸來時

行李里除了衣服鞋子

只有一大堆筆記本

和為實驗室購置的小型儀器

不見一件洋貨

他還把省下來的外匯

全部上交給了國家

馬祖光。

「人家的條件再好,

都不如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好。

我們現在越是困難的時候,

越要使出最大的力量,

建設自己的國家。

馬祖光生前這樣說

教師在進行隨動系統試驗。

哈工大校史館裡陳列的

「八百壯士」教學筆記

如同印刷體一般標緻工整

沒有一處塗抹

每條分數線的長度都相等

連加號、減號都是用尺子比著寫

哈工大「八百壯士」代表吳從炘手寫的數學教學筆記。

在許多學生的回憶里

「八百壯士」對待教學和學生

都是如這般嚴格、認真

哈工大「八百壯士」代表、被譽為「鐵將軍」的俞大光(右二)指導學生做實驗。

從前哈工大期末考試採用口試

學生當場抽題作答

有一位班長平時成績很好

在口試時忘了一個數學符號

老師連問三遍他都說沒有問題

結果考試成績沒有及格

自從那以後

這個班的學生再不敢粗心大意

這位班長後來也成為了著名學者

航空系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噴氣式飛機的構造」。

「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

在航天工程與力學系讀研究生時

研究領域在國內尚屬空白

國內外可參考的教材非常少

他的導師、哈工大「八百壯士」之一劉暾

便將編好的講義用鋼板刻印蠟紙

油印後一張張裝訂成冊

劉暾(右二)為學生指導。

劉老師要求畢業論文全部手寫

朱樅鵬便在大半年的時間裡

把200多頁論文一遍遍修訂改寫

正是當年經受的「磨鍊」

為他日後從事航天事業

踐行嚴、慎、細、實的工作標準

奠定了紮實基礎

哈工大承建中國航天員太空出艙活動地面失重訓練用「中性浮力水槽」。

近70年過去

老一輩「八百壯士」或已離去

或年至耄耋

他們愛國奮鬥、建功立業的精神

始終激勵著後人

「時代在變、職責在變,

但愛國的初衷、為國的付出不變。

心繫天下、以身許國,

是廣大知識分子一貫的崇高追求

和強大的精神脊樑。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玉說

1959年,教師指導學生做課程設計。

一批批年輕的「八百壯士」

如今也正茁壯成長

他們中間

既有參與重大科研攻關的青年教師

也有敢於挑戰、勇於創新的優秀學子

既有心中有百姓、腳下有泥土的扶貧幹部

也有遠赴艱苦一線的研究生團隊

既有成績優異返鄉創業的少數民族學生

也有放棄高薪毅然從軍的熱血男兒

……

哈爾濱工業大學

將在明年迎來建校百年

一代又一代「八百壯士」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將為國家發展注入更多強勁新動力

書寫更多時代新華章

來源:新華社

編輯:劉義陽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感染人群近1億!我國肝炎流行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首次成功入軌!我國商業航天開啟新征程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