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書也講辯證法

讀書也講辯證法

讀書也講辯證法

讀書也講辯證法

如同世間萬事萬物都包含矛盾一樣,讀書亦有辯證法。懂得這一道理,我們在讀書求知的過程中,就既不會厚此薄彼,也不會顧此失彼。

首先談談「熟讀精思」與「不求甚解」。宋代學者朱熹主張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24字的「朱子讀書法」,其核心便是「熟讀精思」。

說讀書要「熟讀精思」,恐怕沒人反對;但說讀書可以「不求甚解」,多數人就會不贊成。不過,自古賢能者卻多有「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之人。

原因何在呢?我認為,一個「好讀書」的人,一生要讀很多書,如果每本書都「求甚解」,所花時間會無法估計,這並非效率的方法。而「不求甚解」並非指不去了解,而是有的書重在觀其「大略」,過於細微的地方則不用去鑽牛角,這便於從宏觀上把握知識的脈系,提高自己的整體認知能力。

其次,書有良莠之分,並非每本書都是有用的,有一些用處不大的書,瀏覽大意即可,不必過多地在上面費腦子,非要「求甚解」不可。否則,就成了鄭板橋說的「沒分曉的鈍漢」了。

再次,有些書雖然有用,但水平在同類書中卻僅居於「下流」,用「不求甚解」的態度去閱讀它,可能對讀者來說,也並無損失。

如此說來,「求甚解」就不好了?當然不是。有些書,特別是好書,一定要像朱熹那樣,「精閱細讀,融會貫通」,原因很簡單:它是值得的。

其次說說「讀破萬卷」與「讀破一本」。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但要真正做到「破萬卷」,並非容易的事。一個人即使從生到死,手不釋卷,所讀書籍也很有限。而且,別人的書你讀得再多,如果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消化吸收,靈活運用,那就永遠不能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學者唐弢那句「博覽群書,讀破一本」的名言,倒是頗有見地。

閱讀經典和精細閱讀是對「讀破一本」的高度概括。「經典」雖說不上一字抵一萬字,但一般而言,它的思想內涵與知識含量是其他圖書所難以比擬的。精讀經典,認真鑽研,得到的收穫將更多。

當然,「讀破一本」必須建立在「廣采博學」的基礎之上。舍此,就會顯得「勢單力薄」、閱「力」不足和缺乏後勁。作家賈平凹在《讀書示小妹生日書》中說得有理:讀書首先不能狹窄,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廣泛涉獵。但又切切不要忘了「精讀」,真正掌握本事,全在於「精讀」。第一遍可囫圇吞棗,這叫享受;第二遍是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還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讀書求知的辯證法絕非僅此,然而道理大致相通,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多可融會貫通。讀書得法,自然事半功倍。(胡昌方 史樂翔)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卧讀最愜意
書痴的日常生活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