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普遍被認為「焚書」的千古罪人秦始皇,其實只是背鍋俠

普遍被認為「焚書」的千古罪人秦始皇,其實只是背鍋俠

焚書,於個人而言,是有辱斯文,放在國家層面,則可造成文化斷層,危害性就能有這麼大,這樣的大壞事,大家普遍認為,只有暴君秦始皇才能幹的出來,又跟推翻秦朝暴政的大英雄項羽有什麼關係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從秦始皇為何焚書談起了。

一:郡縣還是分封, 的確是個難題

焚書是歷代儒生扣給秦始皇的大帽子,然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那,這事兒就跟儒生沒有半點關係嗎?只能說,這個儒生的紅眼病犯得很不是時候啊。

秦王二十六年(前221年),時年39歲的秦始皇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統一之後,如何對天下進行有效的管理,成了擺在案頭,急需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秦始皇特地在咸陽宮中,召集諸大臣商議,當時大臣們分做兩派。

圖1 王綰[wǎn](生卒年不詳),秦國丞相

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派認為:治理天下,需要沿用周朝的分封制,封子弟為王,從此諸夏親昵,家國一體,江山一定會牢靠的不得了。

丞相王綰的建議還得到御史等人的贊同,可以說,朝廷三公以及諸多大臣基本上都站在王綰這一邊,認為分封才是管理天下最好的方法。

然而其時主掌法律的廷尉李斯卻提出不同的意見,他的意見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必要的時候,親戚也靠不住,還是推行郡縣制,將江山抓到皇帝手裡,實施中央集權比較穩妥。

郡縣制由來已久,其中縣起源於春秋,本為管理新征服的地區;郡則起源於戰國,最初是設置在邊境的軍事要塞,二者雖然一個民用,一個軍用,但共同點是,無論縣令還是郡守,地方長官都由中央直接委派,職務不世襲,只對中央負責。

圖2 秦初置三十六郡和內史

不世襲就無法形成龐大的家族勢力,只對中央負責,有利於中央集權,戰國中後期以後,郡與縣才合成一套制度,在各國興起,成為管理天下一種有效的模式。

從這個層面講,李斯的建議是很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因此,秦始皇經認真考慮之後,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於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史記》)

郡縣制因此大行天下,當時秦共設三十六郡,約一千餘縣,以後兩千年來,雖然或有更名,或有增減,但大致都是這個模式,換湯不換藥而已,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就能有這麼大。然而,僅僅九年之後,就有人看不下去了,不是別人,不甘寂寞,紅眼病發作的博士淳于越。

圖3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二:博士的紅眼病能「害死」人

秦朝的博士不比現在的博士,不是學歷,而是一種學官,六國時就有,秦始皇沿用了下來,其職責相當於政府的顧問,有「不任職而論國事」的權力(《鹽鐵論》)。

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年),其時郡縣制推行九年之久,秦始皇已經車同軌,書同文,南平百越,北驅匈奴的戰役也進展的比較順利,管理天下如此頗有成效,秦始皇心裡自然非常開心,開心怎麼辦?這天咸陽宮中置酒,與諸臣歡飲,歡飲之際,博士僕射周青臣執酒為始皇帝壽,盛讚秦始皇的功德,其間很說了幾句郡縣制的好話,就讓周青臣的下屬,齊地很有名的儒者,博士淳于越狠狠的鄙視了一把,站出來說了,曰:

「臣聞之,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等又面諛以重陛下過,非忠臣也。」(《史記》)

簡單點講,兩個意思:

1:郡縣制是錯誤的;

2:周青臣卻認為這套制度英明無比,已經足以說明,他是個大大的奸臣。

圖4 秦代官制簡表

需要說明的是,淳于越批判郡縣制的理由,跟九年前丞相王綰的觀點大同小異,而九年前淳于越已經當了博士,有討論國事的資格,比如,秦始皇的「皇帝」二字,就是他們這批博士討論出來的。所以,當年王綰與李斯之辨,淳于越不可能不知道。李斯已經批判過,而且朝廷內部已經達成共識,如今淳于越又舊話重提,到底什麼企圖?

第二層意思才是關鍵,攻擊自己的上司,博士僕射周青臣,文人自來就有相輕的毛病,淳于越更是到了極致,他就是看不起自己的上司,紅眼病發作起來,都有點喪失理智了,因為這天並不是議政的時候,只相當於一場宮廷酒會,就在這場酒會上,你跳出來攻擊已經執行九年的國策,並藉此攻擊自己的上司,難道真是心憂天下嗎?

對任何一個行政系統而言,討論的時候你可以暢所欲言,甚至可以罵娘,可一旦形成決議,就要心往一處用,勁兒往一處使,才能形成凝聚力。

如今淳于越這麼不講究,秦始皇當然很惱火,便將此事交給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處置,將反對郡縣制的人交給推行郡縣制的人處置,秦始皇無非向諸臣子表明,他推行郡縣制的決心,李斯對此心領神會,看待淳于越的問題,就有了點別的認識,什麼認識?

圖5 商鞅變法

三:焚書還是藏書,這是個問題

秦自商鞅變法之後,已經形成的政令堅決不允許私下裡討論,否則就是「梗令」,是一種需要嚴厲打擊的行為。

如今,淳于越跳出來指責推行九年之久的國策,「梗令」的嫌疑更加明顯,當然需要嚴懲,然而,他攻擊郡縣制依據是哪裡來的?

很明顯,春秋戰國以來,流傳下來很多種學說,關於治國,就有很多種理論,莫不是各說各理,甚至互不相容,如果繼續放縱他們發展下去,很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亂,人心亂了,隊伍還怎麼帶。

於是,帶著深深的責任意識,李斯給秦始皇上書,很明確的告訴秦始皇,思想不能統一才是天下禍亂的根本,而要統一思想,只有兩個辦法:

1:焚書;

2:讓老百姓「以吏為師」(《史記》),即上官辦學校,學習朝廷審核通過的教材,如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爰歷篇》以及胡毋敬的《博學篇》等。

秦始皇深以為然,焚書就這麼開始了,當然,他的焚書並不是拿起來就燒,而是很有講究的。

圖6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李斯所獻「別黑白而定一尊」之萬世國策

表面上看,秦始皇焚書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焚書令下達三個月之內,民間藏書一律上繳,如有私匿不交者,黥為城旦。通過法令嚇唬老百姓,三個月內,把藏書都交上來,交上來幹嘛?

第二步:六國史書、《詩》、《書》以及諸子當中與法家思想背道而馳的書籍一律焚毀,但醫藥卜筮種樹等技術類書籍不少;

意思很明顯,收繳上來的藏書,由專業部門分門別類,區分好之後,才可將一些違禁的書籍燒掉,而這些對書籍進行分門別類的專業部門是誰?

只能是博士以及他們的弟子,因為他們就是研究學問的,別看秦朝只有七十個博士,可這些博士,都是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從各國徵召來的名滿天下的學者,都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學術帶頭人,每個博士手下都有不少學生,一個個的加起來,一定是一筆龐大的數字。

就這些個博士以及他們的弟子,在焚書事件當中的作用,難道僅僅是審定收繳上來的書籍嗎?當然不是,為了照顧他們的情緒,秦始皇還專門有一道詔令,即:博士藏書可以不燒。

圖7 秦時期全圖

沒有數額限制,還叫這些博士審書,每個人找幾個珍本,複製幾本秘籍,誰能挑出毛病?而這些書最後都去了哪裡?

有幾個博士將他私藏起來,如七十個博士當中的伏勝,就把尚書私藏起來,一直留到了西漢立國,成了尚書專家,並因此當上董仲舒的老師。自然還有人老老實實的交給朝廷,成為府庫珍藏,被朝廷統一保管。

從這個層面看,秦始皇哪裡是焚書,倒是為民間珍本的搜集整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當然,這項工作也沒進行多久,三年之後,也就是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行途中,於沙丘駕崩,秦朝的焚書自然就此終止。

這次焚書,收繳上來的書籍到底有多少呢?前207年,劉邦領大軍攻入咸陽,進咸陽之後,諸將都爭搶金銀財帛,唯有蕭何,到宮中,將府庫中保管的法律條文、地理圖冊、戶籍檔案等文獻書籍,全部取了出來。

據說這些書籍,當時蕭何就拉了十車,府庫中書籍有多少已經可想而知。當然,蕭何比較務實,選用的都是些實用的資料,從這個層面講,他也對保護書籍起了一點作用,因為他哪裡想到,不久之後,有關於書籍的災難才真正來臨了。

圖8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

四:項羽焚書,一根竹片都不留下。

項羽焚書,還真的無話可說,只能從中看出他的簡單、粗暴。劉邦進咸陽後,是開心了幾天,然而張良、樊噲等人不幹,認為他還沒有爭奪天下的本錢,因此,必要的面子工程還是得搞一搞的。

劉邦聽取了他們的建議,依依不捨的推開左擁右抱的美人,起來之後就連續發布命令,守關,封藏府庫,整頓治安,恢復秩序。劉邦的做法頗得人心,咸陽老百姓本來都願意以他為主的,然而,老百姓開心了沒幾天,項羽來了。

項羽是楚國人,而楚國,自認為被秦國欺負的最厲害,因此,對秦國尤為痛恨,一見到秦人,以及秦人的東西就兩眼發紅。

出於這種狹隘的心理,項羽進入咸陽後,就做了件很不人道的事,殺了已經決定投降的子嬰一族,之後一把大火燒掉秦人經營三百餘年的咸陽,大火整整燒了三個月,所謂火燒昆崗,玉石俱焚,這一把火要比秦始皇焚書時期的火大得多,到底燒掉多少書籍,沒有具體統計數字。

這樣一比較,秦始皇和項羽,誰才是焚書的罪人,好像是可以一目了然的,清朝桐城派學者劉大櫆在《焚書辯》當中說:「書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項籍之罪也。」

文:斯文卿相

參考文獻:《焚書辯》《史記》《鹽鐵論》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隋煬帝動用百萬百姓修建隋唐大運河,主要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出身平平的慈禧,如何脫穎而出統治清朝長達48年之久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