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與父母的關係,將影響你的一生
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這種影響會伴隨我們的一生,甚至影響到我們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人際交往,乃至整個人生命運。一個人跟父母的關係,就是他跟整個世界的關係。
張德芬說:「你生活中所有的難題,幾乎都逃不脫你和父母的關係。」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對他影響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受到系統成員的影響,或許我們看不見,但那些父母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係等又確確實實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就像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所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命運。」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就是他與世界的關係。
01
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的親密關係
一個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長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經歷中就已經埋下了種子。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與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
張德芬老師在講述自己的親密關係之時就曾坦言,自己重複失敗的親密關係,就是來自於自己和母親的關係。因為母親以孤女身份嫁入大家族,吃了很多苦,年幼的她想要替母親承擔痛苦,讓母親獲得快樂。就是這份對母親的忠誠,讓她無意識地選擇了痛苦的親密關係。
正如國際頂級家排導師伯圖·烏沙莫所說:「所有的孩子都是愛父母的。當一個嬰兒誕生在這個世界上,他是非常敞開、有愛、柔軟的。他會打開自己的心,接納外在的所有事物,包括他所得到的愛和周遭所有的壓力。因為孩子會希望自己是歸屬於這個家族的,所以要共同承擔家族中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壓力和不快樂。」
小A在外人面前是一個很溫和知性的姑娘,但是在與愛人相處的過程中,卻總喜歡挑對方的刺,進行評價與批判。但凡一有衝突,不是說話越來越沖,罵得越來越凶,就是乾脆保持沉默,冷戰到底。幾次戀愛,最終都以分手終結。
直到後來,她才終於意識到,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她和媽媽的關係。
小A在小學時因為搬家轉過一次學,因為無法適應新環境,在人際關係上遇到了很多問題。但是她每次跟媽媽講,母親都只會說「不要和同學吵架」或是「他們只是跟你開個玩笑。」然後又會叮囑她好好學習。久而久之,她就不願意再和父母說話了,因為她覺得就算自己跟父母好好說話,他們也不會聽。
而在她長大之後,這種無法「好好說話」的溝通方式就延續到了她的親密關係上。面對自己的愛人,她再次回到童年的角色,成為了那個缺乏信任感,無法跟媽媽好好說話的小女孩。
就像張德芬說的:「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都會無意識地把愛人當成小時候的父母,繼續和他完成我們未完成的課題。」
02
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與孩子的關係
原生家庭的影響往往具有很強的延續性,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創傷,沒有得到療愈和成長,那麼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
小B的父親從小對他非常嚴格,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好,就會罵他、懲罰他。他實在無法忍受,就哭著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父親要對自己如此殘忍?難道他就一點也不愛自己嗎?
媽媽告訴他:「爸爸當然很愛你,只是在他小時候,爺爺也是這樣對他的,所以他不知道要怎麼用別的方法來愛你。」
原來,小B的奶奶在兒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爺爺一個人把兒子拉扯大,吃了很多苦。為了讓兒子以後可以出人頭地,他一直非常苛刻。有一年冬天,小B的父親因為考試沒考好,就被父親罰在門外吹冷風直到半夜。
孩子總是會忠於自己的父母。因為從小就和父親不親近,小B的父親就在潛意識裡,把自己和父親的相處模式,複製在了自己和兒子的身上。
就像國際頂級家排導師伯圖·烏沙莫所說:「父母能夠自然給予孩子的愛,通常是他們從自己父母那裡得到的愛。作為一個父親,如果我從我的父母那裡得到很多愛,我對孩子的愛就會很自然地流動;如果我沒有從自己的家庭得到足夠多的愛,那麼就很難把愛自然地給予孩子。」
我曾經看過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畫。孩子犯了錯,爸爸拿起雞毛撣子就要打兒子,這時候,爺爺一手拉住兒子,一手抄起雞毛撣子就喊道:「爸爸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兒子!」
原生家庭的傷害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它會進入人的潛意識,不斷支配人作出重複決定,形成惡性循環。
作為父母,我們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必須要肩負起自己的責任,修復與父母的關係,終結原生家庭的噩夢,讓我們的孩子不再受到傷害。
來路不由己,但前路可期。
03
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的人際關係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模式,是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也是孩子的人格與情商的基石。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往往會影響他之後整個一生的人際關係。
小C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因為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很少回家,所以跟父母並不親近。小時候,當別人跟父母撒嬌的時候,她就只能一個人躲在房間里看電視,玩玩具。她不喜歡和他人相處,甚至不願意去幼兒園和學校。
哪怕長大後,她也始終無法融入集團。對於人際關係,她彷彿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是不被喜歡的。而這種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就是來自於她從小與父母關係的疏遠。
伯圖·烏沙莫說:「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愛,就會問自己為什麼?而一個孩子能夠得出的答案就是:那一定是和我有關。因為我不好,所以我的父母才不愛我。但事實上,這並不是你的錯。」
安全感是生存於世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而一個人最早的安全感就是來自於自己的父母。父母親密的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整個世界是安全而穩定的,從而形成對整個世界的安全感。
所以,那些從小與父母親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更有自信,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現社交困難等狀況。
印度合一大學的創始人阿瑪巴關說:「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係的複製。所有人際關係都反映了你與父母的關係,所有關係都會真實反映你與父母之間所發生的事。」
一個孩子如果憎恨父母的某種行為,那麼他長大之後,很容易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不斷地吸引那些具有同樣特質的人,重複地感受那種痛苦和憎恨,一直無法解脫。第二種情況就是,他會無意識地變得和自己父母一樣,在不知不覺里活成父母的翻版。
04
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的一生命運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幾乎可以說是致命的。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命運。
張德芬說:「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童年時候因為缺乏愛和認同而造成的黑洞。」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才能填補這個黑洞呢?
過去的已經不能改變,但至少我們還有當下。
面對原生家庭的問題,像鴕鳥一樣逃避是沒有辦法 的,最重要的就是去看見這一點,並且以一個成年的姿態,去重新修復與父母的關係,完成自己的人生功課。
家庭系統排列大師伯圖曾經說過一個非常經典的比喻,他說:「有的時候,家庭就像一片沙漠,遍布乾涸和黃沙,表面上並沒有鮮花,但是我們一直往下挖,10米,100米,甚至上千米,只要挖地足夠深,就一定可以找到水源。然後這個水源慢慢湧出來,來到沙漠的表面,那些乾涸了的愛的種子就會發芽,開花。」
無論在哪個家庭,哪對伴侶,內心深處都有這樣一份愛的存在。它之所以會被隱藏起來,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傷痛,都曾經被某些人傷害過,也曾傷害過別人。但是當我們營造出合適的氛圍,並且準備好去審視這些創傷,愛就會重新出現。
而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去找到那份愛。
下載暖心理app。我們陪你找到答案。
※10種家庭關係種類與子女心理疾病的關係
※10 個情侶睡覺姿勢,暴露你們的小秘密
TAG:暖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