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焦慮的中產階級父母如何煉成高手父母?

焦慮的中產階級父母如何煉成高手父母?

你以為孩子總愛胡亂地打鬧?其實孩子在學習社交互動;

你以為孩子在安靜地玩玩具?其實孩子是在探索世界奧秘;

你以為孩子因為無聊才問為什麼?其實孩子是在尋找答案;

……

孩子在玩的時候,究竟在學什麼?他們又究竟是怎麼學的?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學到什麼?

在《園丁與木匠》中,國際兒童學習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帶你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學習規律,用大量經典而富有創造性的實驗,向你描述了孩子在看的時候,在聽的時候,在玩的時候,在做的時候,都是怎麼學習的,以及在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不同階段的學習特性。

高普尼克以其畢生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高手,如果你想做有遠見的父母,那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進入成人學習模式,更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給孩子設限。

本書帶你走出傳統「讓孩子成才」的教養誤區,告訴你養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體的教養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你與孩子的關係怎麼樣。

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於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為孩子搭建成長生態。

《園丁與木匠》

直擊當代父母焦慮的核心根源

給你教養思維的全新升級

兩本書

5堂解讀音頻課

(購書後24小時內開通並簡訊告知收聽方法)

大禮包總價159.9元

特惠價96

作者簡介

艾莉森?高普尼克

(Alison Gopnik)

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泰斗級專家,首位從兒童意識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心理學家。對於孩子的心智、大腦和學習方式,沒人比她更了解。

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及哲學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經典的「白板說」,還是心理理論創始人之一。

TED演講點擊量過300萬次,寫有大量科學文章和評論,見於《紐約時報》《衛報》《科學人》等各大媒體。

艾莉森?高普尼克TED演講

前言

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為什麼要做父母?照顧孩子既不容易,又累得要命,大多數人卻樂此不疲。為什麼?是什麼讓這一切都值得?

有一個常見的答案,特別是對當今的中產階級父母來說,那就是:

為人父母,你才可以做那件被稱為「教養」的事情。

「為人父母」是一個以目標為導向的動詞,它描述的是一種工作,目標是最終把你的孩子培養成更好、更快樂或更成功的成年人,比沒有你的教養要更好,或者比隔壁家的孩子要更好(雖然這話我們只能悄悄地說)。正確的教養方法會養育出好孩子,他們之後也會成長為優秀的成年人。

當然,人們有時候會使用「教養」這個詞來描述父母的實際行為,但在更多的時候,尤其是在現代,「教養」是指父母應該做的事情。

在這本書中,我要提出,這樣一種「處方式」的養育觀念,無論是從科學、哲學、政治的角度,還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在根本上都是錯誤的

這是對父母和孩子如何真正思考和行動的誤讀,也是對他們應該如何思考和行動的誤解。這種觀念其實只能使孩子和父母的生活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教養」這個概念鋪天蓋地,聽上去是父母理所當然要做的事,似乎不言而喻、無可爭議,而且顯而易見。

父母,包括正在寫作本書的筆者在內,都被教養模式深深吸引,但同時,我們也模模糊糊地感覺到,它有很大的問題。

我們既擔心孩子在學校里表現不夠好,又能感到他們正在承受著需要在學校表現良好的壓力。我們拿自己的孩子和朋友的孩子比較,然後又在心裡鄙視自己。

我們點開最新的網路文章,看到裡面都是對育兒新方法的讚許或批評,然後又會說,有時甚至是大聲地說:

還是按照直覺來做就好了。

對許多人力密集型企業來說,讓員工努力獲得某種特定的結果,是一種很好的工作模式,這也是木匠、作家或者企業家的正確工作模式。

你可以根據你製作的椅子、創作的的質量或者盈利狀況,來判別你是不是一個優秀的木匠、作家或CEO。

在教養的場景中,教養方法也遵循相同的模式:

父母的工作與木匠異曲同工,只不過生產的不是椅子這種特定類型的產品,而是一種特定的人。

在工作中,專業知識能將人導向成功。教養模式的隱含前提則是有一套技巧、一些特定的專業知識,父母只要學會了這些技巧和知識,就能幫助自己實現塑造孩子人生的目標。

這已經形成了一個規模可觀的行業,這個行業的從業者誇下海口說他們正好能提供這套專業知識。

單是亞馬遜網站上的教養類書籍就有大約6 萬本,其中大部分在標題里都有類似「怎麼」「如何」「方法」等字眼。

當然,許多教養實操類書籍只是給父母提供了一些實用建議,然而更多的書則誇下海口說只要你掌握了正確的技術,你家孩子的未來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這種教養模式不僅僅出現在實操類書籍中,它還塑造了人們對兒童發展的總體看法。

我是一名發展心理學家,我想要弄清楚孩子的想法,以及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即便如此,幾乎所有就發展科學領域的知識採訪過我的人,都會問我一些問題,諸如父母應該怎麼做,這麼做的長期效果會是什麼。

這種「教養」的想法也是父母,尤其是母親(老蟬插話:老蟬一直很奇怪,對孩子的這種「教養」(在中國對應的更準確的詞應該是「規劃」)為什麼大部分是母親在焦慮)的一個主要煩惱來源。

它在永無休止的「媽咪戰爭」中火上澆油。

如果父母們接受養育是一種工作的觀念,那麼就必須在這種工作與其他工作之間進行選擇,比如真正的工作。

特別是母親,她們會變得越來越有防禦心理,也越來越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既做個好媽媽,又可以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甚至還會被迫去選擇到底是降低母親角色的重要性,還是放棄事業。(老蟬插話:嗯,這個解釋還算可以接受)

父親要面臨的困境也好不到哪裡去,而且由於父親角色的重要性更少被人承認,因此他們可能處於更加兩難的境地。

女性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常會不無苦澀地自覺承認自己身為母親的矛盾心理,這是一種對貶低父母重要性的防禦性衝動。

畢竟,如果養育是一項工作,旨在成功地「創造」一個成年人,那這項工作實在是太糟糕了:

長時間地工作,沒有加班工資和福利,還有一大堆體力活。而且在長達20 年的時間裡,你都不知道自己做得是否夠好,這個事實本身就會讓人變得更加容易焦慮和愧疚。

但如果它不是一項工作,我們為什麼要做它?

如果不是要「創造」一種特定的成年人,那養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

我自己就是焦慮的中產階級父母中的一員,我這一輩子都在感受著教養模式的威力和我對它的抗拒。

我的三個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還算幸福和成功,並開始生兒育女。但是我也發現,我總在根據他們人生的起起落落來評估自己的功與過:

我最小的兒子在8 歲時,我還在每天送他上學,是不是過度保護了?

或者當他9 歲後我沒有再送,是不是太過疏忽了?

我希望孩子走他們自己的路,發現自己的天賦。但是,我當初是不是應該堅持讓大兒子讀到大學畢業,而不是讓他去做音樂?

我之前相信,現在也仍然相信,好的公立學校是所有孩子的最好選擇,但是當我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在當地的公立高中難以適應時,我是否應該像對小兒子一樣,將他們送到郊區的私立貴族學校呢?

我是應該逼小兒子關掉電腦去讀書,還是應該讓他學習編程?

我怎麼才能確保我「聰明」的二兒子既有很多時間自由玩耍,又能完成作業,同時還可以參加高等數學班和芭蕾課?

最難的是,當我的小兒子完成高中學業時,我離婚了。我是應該早些離呢,晚些離呢,還是根本不離?

我擁有的兒童發展專業知識並不能讓我比其他人更了解答案。回顧我近40 年的養育歷程,我懷疑真正的答案是:

我們問了錯誤的問題。

反思自己作為家長的經歷,可能會讓你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

但思考一下其他父母的教養方式,也讓教養模式不太站得住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是成長在幸福溫室里的「嬰兒潮一代」,和成長在大蕭條和戰爭苦難中的「最偉大的一代」父母比起來,實際上並沒有多大改善。我們都認識一些童年生活得很糟糕的人,長大後過得非常不錯,並成為慈愛的父母;也認識一些非常好的父母,最終卻養出悲慘不幸的孩子。

對教養模式最有說服力、也最令人心碎的反例是,有些孩子永遠無法長大成人。

2011年,埃米莉·拉普(Emily Rapp)寫了一篇關於她兒子羅南的文章,極其感人,流傳甚廣。

拉普知道羅南會在3歲前死於家族性黑蒙性痴呆症,但仍然非常愛他。拉普的兒子根本不會長大成人,但我們覺得,拉普和其他處境相似的人是最具深刻意義的父母。

難道不應該弄清楚我們為什麼值得成為父母嗎?

父母養育孩子的焦慮經常出現在雜誌的生活專欄或者「媽咪博客」上,但本書認為,那些日常的擔憂實際上反映了人類本身真實而又深刻的一面,這些緊張關係是我們作為人類的一部分。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獨一無二的漫長而又無助的童年,以及隨之而來的父母對孩子的巨大投資,是使我們成為人類的關鍵部分。這項投資的目的是什麼?它又為什麼會進化出來?

為什麼做父母是值得的?

這不僅僅是個人或生物學層面的問題,也是社會和政治層面的問題。在人類歷史上,照顧孩子從來都不僅僅是親生父母的事情。從一開始,它就是任何人類社區的核心項目。今天也依然如此,比如教育,就是一種廣義上的兒童照顧機制。

與其他社會機構一樣,我們照顧孩子的方式已經大為改變,並將在未來繼續發生變化。如果我們想對這些變化做出正確的決定,首先要仔細考慮的是,照顧孩子到底意味著什麼。

學齡前兒童應該是怎樣的,我們該如何對公立學校進行改革,誰來決定孩子的福利,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新科技,照顧孩子是一個政治話題,也是一門科學和個人課程,無論範圍大小,都充滿了緊張和矛盾。

除了實操類書籍和充滿苦澀的回憶錄外,一定還有其他關於養育的思維方式。從源遠流長的科學和哲學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可能會有所幫助。

但我最近升級做了祖母,也許我的看法是更好的視角。祖母的身份能提供一種更加共情的距離,無論是從年輕時當媽媽的經驗和教訓來說(雖然那時我也不知道哪些是經驗,哪些是教訓),還是從自己孩子當前的掙扎來講。

因此,本書是由一位祖母所寫,這位祖母恰巧又是一名科學家和哲學家,而且這是一位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祖母,一位擁有認知科學實驗室、且在講老故事和做藍莓派之餘撰寫哲學論文的祖母。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祖母並不多見,所以將這兩種視角結合起來,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從超越教養模式的層次來理解為人父母的價值。

兩本書

5堂解讀音頻課

(購書後24小時內開通並簡訊告知收聽方法)

大禮包總價159.9元

特惠價96

目  錄

引言 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01 「教養」是一種糟糕的現代發明

混亂是童年的主旋律

年輕的大腦天生就要探索

父母的愛讓孩子的智力發展成為可能

02 童年,人類進化的關鍵策略

養育孩子比狩獵技能更重要

要考證,不要假設

童年越漫長,智力越發達

人類的學習能力在反饋循環中代代更迭

多樣性是面對未知的利器

對孩子精雕細刻終歸是徒勞

03 愛,持續進化的保障

愛的三面手1:父母

愛的三面手2:祖父母

愛的三面手3:異親

對孩子的愛就像一個無法言喻的承諾

因為照顧所以愛

04 邊看邊學

孩子都是優秀的小演員

鏡像神經元的「神話」

模仿是最有效的因果學習形式

孩子的模仿能力高級又高效

孩子擁有超越成人的創造力

過度模仿,抓住「權威」的每一個細節

儀式模仿,找到文化歸屬感

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說的做」

05 邊聽邊學

依戀模式決定孩子更相信誰

你的孩子為什麼不信你的話

孩子知道虛構和假想不是現實

永無止境的為什麼,是在尋求好的解釋

「為什麼」的最佳答案是揭示因果關係

你的解釋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

孩子對你的信任勝過一切方法

06 邊玩邊學

打鬧是一種社交演練

聰明的動物對一切都感興趣

玩玩具就是在做科學實驗

假裝是人類獨有的玩耍方式

反事實思維,想像力與創造力之源

愛假裝的孩子善於弄清別人怎麼想

玩耍教會我們如何應對意外

「玩」就很好玩,不需要理由

07 邊練邊學

學徒訓練是歷史主流教育方式

目標導向的學校教育是一種新發明

從探索式學習到掌握式學習

學校就像專註力競技場

學校教育應該服務於不同類型的孩子

重要的學習發生在教室之外

青春期:遊走在衝動與控制之間

08 科技與孩子的未來

「閱讀」是門新技術

步入電子屏幕的世界

科技之於孩子,就像閱讀之於我們

讓時代的棘輪徐徐向前

網路世界的希望與迷失

給孩子一個世界,讓他們重建

尾聲 養育孩子的意義

後記 為人父母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尋找平衡的藝術

致謝

注釋及參考文獻

譯者後記 別再「焚琴煮鶴」你的孩子了

兩本書

5堂解讀音頻課

(購書後24小時內開通並簡訊告知收聽方法)

大禮包總價159.9元

特惠價96

《園丁與木匠》顛覆了教育模式,讓父母了解了學習本質,告訴家長正確的教育之路,那麼,《孩子如何學習》則是為我們勾勒出了兒童時期人類的學習路徑或者說學習方式。

《孩子如何學習》莉森·高普尼克「天生學習家系列」奠基之作。

兩本書

5堂解讀音頻課

(購書後24小時內開通並簡訊告知收聽方法)

大禮包總價159.9元

特惠價96

匯聚3位重磅級兒童發展專家30年的顛覆性發現,首度揭示孩子大腦學習機制,徹底改寫了成人對孩子學習能力的認識。

3位作者都是國際知名專家,研究領域橫跨腦科學、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用一個個嚴謹而生動的科學實驗,切實證明了孩子在探索和學習的方式上與科學家如出一轍,讓你重新認識孩子,也重新認識學習。

所有父母和嬰幼兒教育工作者不可錯過的好書,也啟迪大眾對人類學習問題的深度思考。

本書讓你了解到,在學習的路上,成人習慣走大路,孩子卻是探索捷徑的高手。除了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導性意見,也為普通大眾如何學習提供了新的視角。

內容簡介

出生42分鐘的嬰兒就會模仿大人的臉部表情;

6個月的寶寶就能區分各種語言的不同;

3歲的孩子能在兩分鐘內測試5個科學假設……

人們一向認為,孩子的學習是被動的,是需要被教的。但科學證明,學習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世界上再先進的電腦演算法,也比不上孩子大腦的運行方式。

在《孩子如何學習》中,3位世界知名兒童發展專家,首度揭示了孩子學習的奧秘,用豐富而具有創造性的實驗,將孩子超越成人的學習天賦細緻入微地展現在你面前,從理解他人、認知事物和學習語言3個方面詳細闡釋了孩子大腦的學習機制,並分析了背後的原因。不僅讓我們知道孩子到底是怎麼學的,還告訴我們孩子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孩子如何學習》提出孩子的學習方式與科學家如出一轍,這種被大多數成人遺忘的學習方式,正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神奇利器。作為家長或教育工作者,這本書能讓你發現孩子身上令人驚訝的學習能力、為你解讀孩子獨特的學習方式,幫你刷新教育觀,真正懂得該如何做到以孩子為中心;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這本書能啟發你對人腦學習機制的深度思考,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夢寐以求的學習之道。

作者簡介

艾莉森?高普尼克

(Alison Gopnik)

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泰斗級專家,首位從兒童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心理學家。對於孩子的心智、大腦和學習方式,沒人比她更了解。

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及哲學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經典的「白板說」,還是心理理論創始人之一,首位受邀就這一主題在美國心理學會開設講座。

TED演講點擊量過300萬,寫有大量科學文章和評論,散見於《紐約時報》《衛報》《科學人》等各大媒體。

安德魯?梅爾佐夫(Andrew N. Meltzoff)

國際知名名兒童發展專家,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聯合主任。他在嬰兒模仿能力上的研究改寫了人們對嬰幼兒認知、人格與大腦發展的認識。

帕特里夏?庫爾(Patricia K. Kuhl)

世界知名言語發展專家,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聯合主任,聽力與言語科學系教授。她在兒童早期接觸語言的經驗如何改變大腦功能的研究上,激發了人們對孩子大腦學習機制的新認識。

兩本書

5堂解讀音頻課

(購書後24小時內開通並簡訊告知收聽方法)

大禮包總價159.9元

特惠價96

目  錄

前言 搖籃里的科學家

01 古老的問題與年輕的科學

三個古老而深刻的哲學難題

神奇的寶寶0.0

蘇格拉底的反直覺觀點

認知大鏈條存在嗎

發展科學的第一次復興

新時代的解答

02 孩子如何理解他人

孩子生來就會做的事

真正永恆的三角關係

可怕的兩歲,爸媽成了小白鼠

3歲,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鑒證成長的對話實錄

千萬不要相信幼兒的證詞

孩童的歌劇:愛與欺騙

學校教育的前提:知道自己不知道

讓奇蹟發生的三個途徑

03 孩子如何認知事物

孩子生來就知道的事

理解物體消失:毛巾下的鑰匙去哪兒了

追尋因果關係:事物之間如何相互影響

探索事物分類:透過表面審視內在

讓奇蹟發生的三個途徑

04 孩子如何學習語言

計算機破譯不了的聲音編碼

語言如何建構意義

學校里學不到的語法

孩子生來就是「世界公民」

里程碑時刻:首次發聲

首先說出的可不只有「爸爸」「媽媽」

從外星語言到連詞成句

讓奇蹟發生的三個途徑

05 孩子的心智如何運行

進化賦予的超級運行程序

致力於破解程序的認知科學家

基礎:強大的初始程序

學習:為自己重新編程

他人:天然的學習助手

06 孩子的大腦如何工作

成人大腦的工作原理

依據經驗不斷重新布線

讓神經元充分連接:收到請回答

突觸修剪:大腦擅長斷舍離

關鍵期神話是否存在

環境和他人對學習的巨大影響

乘著尤利西斯之船前行

07 科學給出的答案

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天邊一朵榮耀之雲

兩本書

5堂解讀音頻課

(購書後24小時內開通並簡訊告知收聽方法)

大禮包總價159.9元

特惠價96

前言

搖籃里的科學家

科學家和嬰兒床有什麼關係?沒錯,我們寫作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告訴讀者,科學家、嬰兒床以及嬰兒床里的孩子是緊密相連的。在過去的30 年中,許許多多科學家和我們一樣,一直將目光投注在嬰兒床、遊戲圍欄、託兒所和幼兒園裡。成百上千的嚴謹科學研究揭示了嬰兒和幼兒是如何思考與學習的。這些研究顛覆了我們對嬰幼兒的認識,也顛覆了我們對人類心智和大腦本質的認識,並幫助我們解答了一些古老而又深刻的哲學問題。我們從嬰兒床和託兒所里學到的東西,跟透過培養皿和望遠鏡學到的一樣多。從某種程度上講,前者教會我們的東西更多:我們學到了生而為人的意義。

在這本書里,我們要講述關於兒童心智這一新興科學的故事。對於所有對心智與大腦感興趣的人來說,這個故事都可謂意義非凡,因為它是認知科學這門新學科的核心組成部分。認知科學融合了心理學、哲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與神經科學。新的科學見解往往產生於未曾預料甚至毫不起眼的地方,而認知科學中一些十分重要的見解便來源於嬰兒床和託兒所。理解孩子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方式理解自身。

科學家與孩子緊密相連還體現在另一個方面。新的研究表明,嬰幼兒對世界的認知和了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會思考、得出結論、做出預測、尋求解釋甚至進行實驗。嬰幼兒和科學家一樣,都是宇宙間優秀的學習者。這意味著普通成人同樣擁有超出我們自身預期的更加強大的學習能力。畢竟,成人曾經都是孩子,都是潛在的科學家。

我們還希望通過本書向讀者展示科學家和孩子之間關聯的其他方面。父母通常對孩子抱有深沉甚至狂熱的興趣,至少對自己的孩子如此。但是父母們發現,他們對孩子的興趣與對科學的興趣是被區別對待的。科學書籍的作者假定其讀者是嚴肅、見多識廣、聰明而又成熟的成年人,認為這些人純粹是想要對自己關注的事物建立認知;而有關嬰幼兒的讀物則無一例外,全是建議類書籍,也就是指導手冊。這就好比你只能通過犬類繁殖手冊來了解生物進化,而不是通過斯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的著作;又好比對於不了解史蒂芬·霍金見解的門外漢來說,關於宇宙的知識不外乎「如何識別星座」。指導手冊並非沒有用處,但是它們不應當成為父母了解如孩子這般重要的事物的僅有渠道。

我們希望本書能夠填補這一空白。兒童心智科學應當能夠強烈地吸引那些與嬰幼兒朝夕相處的人。由此呈現出來的孩子形象既令人驚訝地熟悉,又出人意料地陌生。相信父母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熟悉的觸動,也能感受到新奇的震撼。

科學家與孩子息息相關還有另外一個理由。每個人都應當對兒童感興趣,因為世界的未來實實在在取決於我們的孩子。近年來,人們對這一點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然而要想正確確立有關兒童的公共政策,需要準確理解科學研究的結果。公民和選民想要做出有關兒童的正確決策,不能單靠那些被不可避免地簡化了的政治言論摘錄和報紙專欄文章,而是需要了解科學告訴了我們什麼,以及沒有告訴我們什麼。

另外還要說明的是,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個科學家在試圖解釋其科學研究時面臨的普遍問題。科學是優雅而有序的,但它又是凌亂、嘈雜且複雜的,總是被捲入無盡的爭議和辯論中。因此我們努力向讀者呈現我們認為有趣的實驗、結論、觀點和猜想,但是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展現出這一領域的紛繁複雜性。我們會努力向讀者指明,我們何時是在談論自己的觀點,何時是在談論被普遍接受的觀點,同時也會指出眾多尚未解答的問題。

兩本書

5堂解讀音頻課

(購書後24小時內開通並簡訊告知收聽方法)

大禮包總價159.9元

特惠價96

《園丁與木匠》

《孩子如何學習》

能幫我們敲開學習的內核

如果你是家長或教育工作者

這套書能讓你發現

孩子身上令人驚訝的學習能力

幫你刷新教育觀

真正懂得該如何

做到以孩子為中心

如果你是終身學習者

這套書能啟發你對

人腦學習機制的深度思考

讓你在孩子身上

看到夢寐以求的學習之道

寫在最後:

高戈普尼克在書中自豪地說:「一個人能有多少機會,在科學、哲學和奶奶的多重視角間靈活切換來思考育兒問題呢?」而我在想的是,能有多少人擁有像她的孩子那樣的學習環境呢?

讀這兩本書時,我回想起了被老師或家長,一個「噓」的動作硬生生將想法憋回去的我的童年,但我也發現,原來是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是天生的學習家的自己。

願被理性的科學帶回童年,重新撿回那些屬於我自己的學習武器。

兩本書

5堂解讀音頻課

(購書後24小時內開通並簡訊告知收聽方法)

大禮包總價159.9元

特惠價9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大學是自由者的樂園,新民的搖籃……
盧梭筆下的蘇格拉底與卡圖問題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