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居易此詩被編成曲傳唱,凡人聽了羞紅了臉,蘇軾讀出首千古絕唱

白居易此詩被編成曲傳唱,凡人聽了羞紅了臉,蘇軾讀出首千古絕唱

「通熟易懂」一向是白居易的金字招牌,每次寫完詩都給不識幾個大字的老人看,才讓他的詩作在高手如雲的唐代保持著最高的傳唱度。這一點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中就已經道明,「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是對詩王最好的肯定。白居易用自己的實例,證明了寫詩不一定要陽春白雪,哪怕是首首明如白話,也一樣能躋身唐代三大詩人之列。

但這樣的白居易有沒有風花雪月的朦朧之作呢?有的!比如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花非花》。這首詩是白居易平生3000首詩作中最特別的一首,是一首雜言古詩,也是其最難理解的詩,卻寫得異常絕美。當時一問世就被人譜成曲傳唱,短短几句有人讀得臉紅心跳,有人當成「鬼詩」越讀越害怕,而蘇軾卻讀出首千古絕唱。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開篇的6個字就令人不解。「花非花」到底是要表達什麼?或者說這個花是什麼花?後世普遍認為這裡是虛寫,但蘇軾卻將它當成是楊花。楊花是古詩中常見的意象,其實指的就是柳絮,蘇軾根據這3個字,寫下了一首《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在詞的首句中,蘇軾就寫道:「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也算是像自己的偶像致敬了。而後3個字「霧非霧」就讓人更不好理解了,且看下句。

「夜半來,天明去」正是這一句讓不少人讀出了聊齋的感覺,加上前兩句的朦朧,讓人是越讀越害怕。詩寫到這,其實作者還是沒有道明白到底寫的是何物,只能說在吊人胃口這件事上,詩王是深諳其道的。

「來如春夢幾多時?「不少人看了此句,認為全詩是在寫夢境的捉摸不透,但一個」如「字證明這仍然只是一個比喻。它如春夢般美好,令人沉醉不已,不願醒來。更多人認為這寫的應該是與某位佳人短暫幽會後的悵然若失,對方的身份或許比較特殊,所以會有」夜半來,天明去「一說,這樣一理解,不少人是讀得臉紅心跳了。根據這種解釋,那最後一句「去似朝雲無覓處「是對佳人遠去的悵然若失之感,她來了她又走了,無處再尋。

不少文史專家認為這首詩是在寫人生,人生如夢如幻,如果是這樣其它三句都好解釋,但「夜半來,天明去「還是有些牽強。事實上,無論是聊齋說,還是幽會說,這首詩都是難得的佳作。全詩共用了花、霧、春夢、朝雲4個比喻,將4個極具朦朧色彩的意象融為一體,而且中間不加任何說明之辭,只能說詩王為了為難後世的我們也是頗費心力的。

同李商隱的《錦瑟》一樣,雖然不一定能讀懂,但因為寫得太美,這首詩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成為了流傳千年的經典。這首詩大家覺得寫的是什麼呢?歡迎討論一、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叨叨不訣 的精彩文章:

父親棒打鴛鴦,才女偷寫此詩寄給愛人,句句似繞口令卻流傳了千年
宋代高僧半夜寫下這首詩,女子批其不正經於是換一個字,眾人叫絕

TAG:叨叨不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