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甘肅祁連山下隱世秘境 見證了河西走廊的強盛、衰落與復興
祁連山下有秘境。
每年七月,是秘境一年中最美的季節。藍天白雲,聖潔的雪山,碧綠的湖泊,一望無際綠如碧玉的遼闊草原,野花爭奇鬥豔,清香醉人,牛羊蠕動,群馬奔騰,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這裡,就是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平鋪於焉支山與祁連山之間,地跨甘肅、青海兩省,距張掖市山丹縣城55公里。
山丹軍馬場被三大交通幹道G30(連霍高速)、G312國道(滬霍線)和G227國道(西張線)夾峙在中間,域內有永民線東西向貫穿全境,道路交通條件優越,東接永昌縣,西鄰民樂縣,北靠山丹縣,南邊隔祁連山區和青海門源相連,東、西、北三面都有公路相通。
山丹軍馬場海拔2420--4933米,氣候非常涼爽,總面積329.54萬畝,比兩個香港特區的面積還大,生長著優質肥沃的牧草,歷來是馬匹繁衍、生長最為的理想場所,是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在原蘇聯頓河馬場解體後,佔據了世界第一的位置。2005年,山丹軍馬場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在山丹軍馬場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抬頭,你就能看到聖潔的祁連雪峰。
山丹軍馬場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歷史最悠久的馬場。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游牧民族羌人、月氏人、匈奴人便在此繁衍生息。
提起山丹軍馬場,人們往往都會想到西漢著名的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將軍打敗匈奴,佔領整個河西走廊,從匈奴人手中奪取了這水草豐茂、適合養馬的大草原。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這裡便成了漢朝的軍馬場,自此以後,山丹軍馬場一直都是各朝各代的皇家御用的養馬場,長期被各朝皇家重視和控制,成為我國唯一從未遭遇毀滅的皇家馬場,歷經2000多年而不衰,充滿了神奇色彩。
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後,擴充軍馬場,軍馬多時達二百萬匹,駝一百萬峰。
隋大業5年公元609年,隋煬帝楊廣率領兵將們由扁都口來到甘州(今張掖),在山丹軍馬場接見了西域的高昌、伊吾等27國使團,並在此舉辦了轟動世界的萬國博覽會,這也是歷史上最早的「世博會」。一時間,河西走廊古道商賈雲集,涼州城(今武威)、甘州城車水馬龍,熱門非凡。隋煬帝因此也成為中原帝王抵達河西走廊的第一人。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期間,山丹軍馬場一直是皇家重要的牧馬場所。新中國成立後,山丹軍馬場曾經是國家和人民的「功臣」。1949年,政府從潰敗的國民黨軍隊手中接管山丹軍馬場,先後圈養軍馬十萬多匹,每年都要輸出大批的駿馬良驥支援國防和經濟建設,為國防事業和地方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山丹軍馬場,勤勞的科研人員和廣大牧工,以當地原有土種馬為基礎母馬,又引進了各種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山丹馬。山丹馬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膘悍,腿長脖子長,善於奔跑,耐粗飼,適應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優,馳名天下,經久不哀,是馱、乘用的良驥,目前共有一萬多匹馬。2012年,工作人員還通過汗血馬凍精培育出了汗丹馬。
但如今,政府對於軍馬的需求也大大縮減。山丹軍馬場也隨之慢慢褪去了神秘的軍事色彩,逐漸轉向民用、商用、農用。軍馬場以其悠久歷史文化,美麗的雪山草原風光,成為旅遊觀光勝地和影視基地。
每天上午九點多,馬匹們都會被趕出圈,放到草原上喝水吃草。趕馬人揚鞭驅趕,矯健的駿馬揚鬃奮蹄,塵土飛揚的湧向湖邊。這聲勢浩浩的狂野畫面,讓人思接千古,彷彿又回到了那段金戈鐵馬的烽煙歲月。
自1978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在赴軍馬場攝製《蒙根花》以來,40多年間,《牧馬人》、《馬背小學》、《和平年代》、《王昭君》、《文成公主》、《紅色康拜因》、《絲綢之路》、《牧馬人之戀》、《窟窿峽的隨想》、《絲路綠寶石》等30多部影視片在此取景拍攝。
文/納蘭小魚 圖/納蘭小魚 渝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