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釋迦牟尼能成佛,阿難和目犍連只能成阿羅漢?三個小孩的故事

為何釋迦牟尼能成佛,阿難和目犍連只能成阿羅漢?三個小孩的故事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成佛之後,他身邊的弟子也日益精進,最後都證得了阿羅漢果。尤其是「十大弟子」最為出名。比如舍利弗就被譽為「智慧第一」、阿難尊者被譽為「多聞第一」、目犍連尊者,被譽為「神通第一」。

但是,有佛教的故事記載,很久很久以前,釋迦牟尼和舍利弗、目犍連曾經一起同時長大,可以說是孩提時的」玩伴「,可為何最後卻只有釋迦牟尼一個人成佛,舍利弗和目犍連和他比起來,其成果就要遠遠遜色了。關於這個問題,釋迦牟尼親口向舍利弗和目犍連尊者說了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所說的故事是這樣的:

相傳無量劫以前,還是「一切度佛」住世的時候。佛陀到處弘揚佛法。有一天,佛陀和弟子們外出托缽,遇到了三個衣飾華麗的小孩子,佛陀和弟子路過的時候,三個小朋友正在路邊玩耍。

他們看到佛陀和身邊的弟子,一眾比丘,全部相貌莊嚴,似有無上威儀。三個小朋友都心生歡喜,也想要發心供養。可是,三個人都是小孩,並沒有什麼可以供養的物事,一時間犯愁起來。站在旁邊的兩個小孩問中間的那位:我們手邊既沒有鮮花,也沒有食物,用什麼供養呢?

中間的孩童琢磨了一會,說道:「我們的帽子上不是裝飾有白色的寶珠嗎?,我們可以用它來供養佛陀啊」。於是,孩童們紛紛別取下帽上的白珠。

在走向佛陀前,中間的小孩又問兩旁的同伴:「我們現在無供養佛陀,你們心中有什麼願望?」左邊的小孩說:「我希望未來能像佛陀右邊那位比丘一樣具有智慧」。右邊的小孩則說:「我希望未來能像佛陀左邊那位比丘一樣具有神足通」。這時候,中間的小孩則說:「我的願望和你們有點不同,我希望自己未來,能夠像佛陀一樣成就佛果」。

三個小孩在供養之前的討論,剛還符合了佛教「發願」的做法。據說,他們發願之時,共計有八千天人,一起讚歎這三個小孩的發心,祝福他們隨心滿願。

經過商量、並發願之後,三個小孩子來到佛陀面前,將頭頂的白色寶珠恭敬虔誠地供養給佛陀,並將白珠灑落在佛陀身上。左右兩邊小孩的白珠灑落在佛陀的肩膀上,中間小孩的白珠則灑落在佛陀的頭頂。這也許是因為他們發願的差異導致的吧。

而且,最奇異的一幕發生了,佛陀頭頂的白色寶珠漸漸變化,最後編織成為一個寶蓋,寶蓋的上面,甚至還出現了一尊小小的佛像。

說到這裡,釋迦牟尼回過頭來對舍利弗說道:「當時中間的小孩,就是當年的我,右邊的小孩就是過去世的你,左邊的小孩則是當時的目犍連。因為你們在過去世時,心中畏懼生死流轉,只想出離三界、了脫生死,所以現在就只能成就聲聞果;而我因為發了無上菩提心,今天終於成就了至高無上的佛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同樣的一件事,只是因為布施者的發心不同,最後獲得的果報、功德和智慧也迥異。就修行來說,是由願行來引導修行的方向的,如果方向錯誤,修行的成就也就可能大不相同。只有時時刻刻以願為基礎,然後本著慈悲與智慧,身體力行,修行才有目標。如果能至誠懇切地發大願,才有可能進一步落實日常的修行,如此方能契入菩提心。

這一點對世俗人同樣適宜,所謂「破釜沉舟」,無論做什麼事情,有多大的決心,也就決定著可能付出多少努力,最後獲得多少成就,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絮果,必有來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養生談 的精彩文章:

襲人的結局,早在盛裝探母時,便被王熙鳳埋下伏筆
養生重在及時,8個容易「過時」的做法,您做的怎麼樣?

TAG:文化養生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