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杜牧的這首詩並不出名,短短二十個字,卻驚艷了整個秋天

杜牧的這首詩並不出名,短短二十個字,卻驚艷了整個秋天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可見在孔子那個時代,登高抒懷便已經成了文人雅士所推崇的一個傳統。而在我國古典詩詞中,詩人每有登臨必有詩作。如杜甫登上泰山寫下了「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寫下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諸如此類的詩作還有很多,本文便向大家分享一首杜牧的登臨詩作《長安秋望》。

杜牧的這首詩並不出名,短短二十個字,卻驚艷了整個秋天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長安秋望》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主要抒寫了杜牧登樓遠眺整個長安,以及終南山的秋色。表現出杜牧高蹈絕俗、明凈開闊的襟懷。全詩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卻意境高遠,氣勢雄渾,驚艷了整個秋天。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杜牧的這首《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杜牧的這首詩並不出名,短短二十個字,卻驚艷了整個秋天

首句「樓倚霜樹外」,點出杜牧長安秋望的立足點是在一個高樓上。這句詩里的「倚」字,便主要強調了杜牧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它的意思是說,樓閣高聳於深秋時節的樹木之上。「霜樹」,指深秋時節的樹,此時樹葉凋落,能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杜牧所登之樓卻還要比它高,則無形之中凸顯了高樓的巍然屹立。也唯有樓高,才能一覽長安秋色。

次句「鏡天無一毫」,即天空明凈澄潔的像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一樣。也就是晴空萬里,沒有一絲雲彩,這是秋天天空典型的特徵。而杜牧登樓能看到此番景色,說明視野開闊,沒有任何阻擋,它從側面烘托出了樓的高聳。同時,這句詩也寫出了杜牧登樓遠眺時一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凈的心境。

杜牧的這首詩並不出名,短短二十個字,卻驚艷了整個秋天

最後兩句「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則是寫杜牧登樓遠眺中的終南山,詩人將它與秋色相比較,說終南山峻拔入雲的氣勢,同長安無邊無際的秋色可以一賽高低。杜牧的這兩句詩,歷來為人所稱道,宋代陳師道在《後山詩話》中曾說杜牧「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為警絕。

因為杜牧這裡所描寫的秋色是一個抽象而籠統的概念,終南山卻是一個具體的自然景物。這兩者本來是無法相比較的,但杜牧在這裡選擇比較兩者的氣勢,這就別具一格,又意蘊深遠了。在古典詩詞中,詩人對秋色的感受,要麼是凄清蕭瑟,要麼是空曠無垠,杜牧這裡則偏向於秋色的高遠無際。

杜牧的這首詩並不出名,短短二十個字,卻驚艷了整個秋天

終南山離長安有著不小的距離,杜牧能夠立足於長安的高樓中欣賞到終南山的景色,則只有在高遠無際的秋色中才能達到。它突出的是秋色的一個氣勢、精神和性格。所以陳師道才說它警絕,而秋色的高遠無際,無疑只可意會。但要仔細品讀的話,可以用劉禹錫詩中所說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來詮釋。

通俗的說,便是杜牧登樓遠眺,所看到的秋色,是整個秋天的特徵,是一種具有雄渾氣勢,開闊襟懷的特徵。看到這種景色後,便能使人心曠神怡、心胸開闊。所以說杜牧這首詩,短短4句,便驚艷了整個秋天。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