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皇家生活細節,細看清朝皇帝的飲食文化
紫禁城身為皇家居住的場所,長期保持著它應有的神秘,那一磚一瓦都記錄著一個王朝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部歷程。那帝王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他們的衣食住行與我們又到底有何不同呢?到底是怎樣的飲食搭配和習慣才能迎合那麼多運籌帷幄、日理萬機的清朝帝王們呢?
清朝的飲食豐富多彩,又具有時代性與民族性。紫禁城大大小小的宮苑,都有各自的膳房,僅后妃就有八個等級,飯資從十兩到五十兩不等。最大的"御膳房"只為皇帝一人服務。古往今來,皇帝們吃到的每一口飯都關係到他的安全和健康以及身為九五至尊的排場。那紫禁城裡的飲食習慣到底是怎樣的呢?
清宮裡的用膳一直沿襲著入關前的傳統,和漢族的飲食習慣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每日只食兩餐,因為在關外時,滿族人民在勞作之前要先吃一次早餐,中午是不會回家的,也就沒有吃午飯的習慣,直到下午時分才會回家吃晚餐。滿族人民長期實行兩餐制,在入關後也將這一制度帶進了宮廷。宮中的早膳在卯時(早上六點半到七點半之間),晚膳在酉前(下午兩點至三點之間),兩膳之間有一次點心,晚膳之後有一次酒膳。雖貴為九五至尊,但是在飲食方面並不能隨心所欲,飲食的質和量都是維持一天學習和處理國事的基本。對於皇帝來說一定要飲食有度,切記暴飲暴食,無論自己多喜歡的食物,都不能食用過多。如此看來,雖然皇帝們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卻也必須時刻克制住自己的慾望,就連最基本的食慾都不能得到滿足,這個位置雖然得到了許多常人無法得到的,但也失去了很多基本的快樂。
1、 飲食節儉的千古一帝
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我們不難看到很多皇帝用膳時的情景,大多是豪華精緻的餐具,上百道美食,魚貫而入伺候的宮女太監。舉手投足間盡顯皇家用膳的氣派和奢華。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據史料記載,皇帝的膳食一般來說是二十道菜左右,乾隆年間的膳單記錄過,乾隆一頓膳食的菜大概是十五道到二十五到菜之間,而後期的慈禧太后平日里每頓膳食則是有四十八道菜,過年過節更是加到一百零八到菜之多。
而御膳房的"創始人"康熙皇帝對於飲食方面,則是一向秉持著勤儉節約的態度。都說從一個人喜歡的食物上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性格。他最愛吃的食物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豆腐,也曾將宮廷里用簡單食材製作的八寶豆腐的配方當作獎賞賜給過大臣,這道菜雖然樸實無華,但卻營養均衡,與形勢低調為人寬厚的康熙皇帝也很是相配。、
清初的法國傳教士白晉的《康熙帝傳》也曾記載過,康熙皇帝滿足於普通的食物,絕不追求特殊的美味,而且吃的也很少,沒有絲毫鋪張浪費的情況,甚至他曾經率領大軍出征時,為了節約軍糧一天只吃一頓飯。他一生一生勤奮勞碌,從"百廢待興"到"康乾盛世",他一個人用了六十一年的時間,撐起了繁榮的大清朝,而這背後他一個人默默付出的,我們也未曾見過。大概就是這健康克制的飲食習慣,所以康熙在清朝帝王中的壽命也是比較長的,他的樸素節儉、修身治國,值得後人永遠學習。
2、 奢侈無度的慈禧太后
跟勤儉樸實的康熙皇帝比起來,同治的生母慈禧太后就是極度奢華了,尤其是在她的飲食方面,更是超過了清朝的歷代皇帝,光是在膳食上,每年就要花掉幾萬兩銀子。慈禧每日正餐有上百道菜,點心有四五十樣,每樣菜式都必須選用上等食材,不光是飲食極度奢侈,連餐具都絲毫不能馬虎,慈禧生前最愛用的兩樣餐具就是一雙鑲銀筷子和一雙金制筷子。無論宮外是怎樣的動蕩不安,她也肆無忌憚的讓膳房為她準備昂貴的食材,換著法的取悅自己。
光緒年間,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帶著光緒倉皇西逃。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逃行隊伍里,所有御用服食,概未備帶,加上沿途兵荒馬亂,無人接應,平時對飲食要求極高的慈禧太后此刻能吃得上一頓飽飯就已經是萬幸了。可一到西安,她就又過上了窮奢極欲的生活,而其中花費的大量金錢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靠大量調撥,轉運各省的關京餉銀糧,二是靠對沿途及山陝人民的大肆搜刮。在王朝生死存亡之際,身為太后的她不但不心繫天下子民,反而致百姓於水生火熱之中,大量榨取民脂民膏。與日暮西山的王朝統治相比,晚清的御膳房卻呈現出一派迴光返照似的繁忙景象,大清朝就這樣在慈禧醉生夢死的揮霍中走向了滅亡。
3、 末代皇帝愛西餐
作為清朝末代皇帝的溥儀,他的一生經歷了從帝王到平民的轉變,而他的飲食喜好和習慣也相比較傳統的清宮膳食有了很多改變。清朝衰敗的命運,並未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他不但在宮裡繼續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李鴻章之子還為他找了一位西洋老師,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個人就是英國的庄士敦,溥儀與他相處的很融洽。
在庄士敦的影響下,溥儀的生活和思想都漸漸西方化,他開始嘗試西式禮服,閱讀英文書籍,嚴肅的帝王生活中,溥儀對西方世界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當然其中也包括了西方的飲食。為了能夠在宮裡吃到西餐,溥儀還裁撤了當年康熙帝設立的御膳房,把儲秀宮的後殿改成了一個西餐廳,裡面的清一色的西式傢具、餐具、鐘錶。溥儀還特地請了四位西餐廚師,專門為他一個人烹飪西式美食。
溥儀有時甚至會連續半個月都吃西餐,少的時候一個月也要吃上十天八天,他的菜譜一般是每頓兩個菜一個湯一份點心一份水果,有時即使正餐不吃西餐,也要讓廚師給他做一個西式的湯,溥儀最喜歡的是羅宋湯,他覺得這相比較中式的湯更加濃郁可口。撤去御膳房後,宮內關於食品的開銷有了很大的節省,但由於當時的朝廷已經走向了衰落,連這樣的程度也還是難以維持,1924年,溥儀不得不撤去自己的西餐廳,然而就在他撤去西餐廳之後的不久,紫禁城也與它的最後一任主人告別了。
雖說民以食為天,但飲食也是帝王們宮廷生活的根本。這只是宮內生活里很小的一個縮影,卻也反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象徵一個王朝的興起與衰落,象徵著舊時代的逝去和新時代的到來。康熙帝設立了御膳房,他的飲食簡單樸素,他的一生勤懇堅實,他一步一個腳印,帶領大清朝走向了繁榮昌盛。慈禧太后揮金如土,她的飲食奢侈豪華,她把祖輩積攢的金錢和功德一併消耗了出去,這個王朝就在她的一次次揮霍中走向了滅亡。溥儀不再滿足於自己看到的世界,西餐是年少時的他對西方世界最朦朧的感觸,他用味蕾感知著那個遙遠的地方,他撤去了祖宗代代相傳的御膳房,他也離開了這個紫禁城,他的飲食西方化,他不斷的嘗試新鮮事物,當時的朝廷已油盡燈枯,新的時代卻也悄然到來。他雖為紫禁城的籠中鳥,最後也終於獲得了屬於自己的自由的天空。
參考文獻
李斗——《揚州畫舫錄》
乾隆——《乾隆御制千叟宴詩》
※嘉慶成為太子後,被乾隆帶去祭拜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為什麼?
※晚清富二代出身的美國博士,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的半世繁華
TAG:心安歷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