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3)緣起體(3)從中際後際生及彼不生趣清淨究竟(1)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3)緣起體(3)從中際後際生及彼不生趣清淨究竟(1)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3)緣起體(3)

從中際後際生及彼不生趣清淨究竟(1)

《瑜伽師地論》卷第

一、二、從中際後際生及彼不生趣清淨究竟

云何從中際、後際諸行緣起生?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釋第二相中:「受二種先業果」者:一、內異熟果。二、外增上果。

「前際」就是過去,「中際」就是現在,「後際」就是未來。「前際」在十二緣起上說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受緣取,取緣有,這是「中際」。生緣老死,這就是「後際」。

「云何從中際、後際諸行緣起生」:現在有了生命體以後,有煩惱而繼續造業,下一生的五蘊果報繼續生起。

一、二、一、從中際後際生

一、二、一、一、別辨

一、二、一、一、一、中際攝

一、二、一、一、一、一、明二果

謂中際已生補特伽羅,受二種先業果:謂受內異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

先說什麼叫做「中際」?「中際」也就是現在,現在這個階段。現在這個階段是什麼情形呢?就是由過去的業力,現在的生命現起來了,「中際已生」。生命現起來,當然是有一個眾生的,就是「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是新的翻譯,它還保留原來的梵文,中國話叫做「數趣取」。

「受二種現業果」:這個有情領受了二種由過去生造的業所得到的果報。「先業」:現在的果報不是現在造成的,是過去的業力創造的。那「二種果」呢?「謂受內異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這二種果:一個是「內異熟果」,一個是「增上果」。「內異熟果」,就是自己的生命體叫做內,「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境界」就是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覺受的境界。所遭遇到的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所遭受的,這是內心所攀緣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上心裡面有感覺、有覺受。增上果是什麼意思呢?所遭遇到的,是業力的力量。「增上」是強大的力量,就是過去的業力力量很大,在得到「內異熟果」的同時,也又得到「境界」的果報,賴以生存的果報。我們身體雖然是非常的重要,但是它要生存,要依賴很多的因緣,依賴色、聲、香、味、觸的。增上果主要是指器世間,就是飲食,乃至到我們住的房子、穿的衣服,所有的這些生活的環境,這個環境是我們所以能生存的力量,就是果報,叫做「增上果」。

韓清淨《披尋記》:「謂受內異熟果等者:領受自體,業異熟生,是名內異熟果;領受境界,業增上生,是名外增上果。如是二種皆先業引,名先業果。

「領受自體,業異熟生,是名內異熟果;領受境界,業增上生,是名外增上果」:有情過去造的業,領得感受自己的生命體,現在變異成熟了,產生現行,稱為內異熟果。

「如是二種皆先業引,名先業果」:所領受的境界,由業的增上力所生,名為外增上果。這二種都是過去生的業力所引發的,稱為先業果。

一、二、一、一、一、二、辨二因

一、二、一、一、一、二、一、引因

一、二、一、一、一、二、一、一、辨相

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一、能引

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一、一、明緣起

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一、一、一、別顯二支

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一、一、一、一、無明緣行

此補特伽或聞非正法故,或先串習故,於二果愚。由愚內異熟果故,於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由迷後有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於諸行若作若增長。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或聞非正法」者:謂現在世。「或先串習」者:過去也。此二竝是:分別起愚。由迷內現自體、及後有愚,故發業。由迷外愚,故潤生。既迷現內果,故於後苦不如實知。

「此補特伽羅,或聞非正法」:假設這個有情所聽到的、他所學習的,都不是正法,不是佛法,「或先串習故」:或者也沒有去向誰學,但是也知道生存之道,與生俱來的就知道做殺、盜、淫、妄的事情。為什麼呢?過去世就「串習」,常常這樣做這件事,習慣了,今生不需要人教就會,所以「或先串習故」。

「於二果愚」:這樣的這些情形,過去的業力,得到現在的兩種果;而現在沒遇見善知識,沒能聽聞佛法,不知道生命體,是苦、空、無常、無我。

從佛法上看,地獄是沒有的,也沒有餓鬼,也沒有畜生。為什麼有了?是自己創造的。「於二果愚」:對這兩種果不明白,不明白都是虛妄的。

「由愚內異熟果故」:不知道身體是有各式各樣的苦。還要追求將來,也是還要繼續追求苦,是「於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現在生命體的苦不知道,將來的生命體,也一樣不知道是苦,這個不知道就叫做「愚」。

「由迷後有後際無明增上力故」:由於對下一生的迷惑,還有對後際的無明,也就是不明白下一生會怎麼樣,這樣的愚癡是這麼的強而有力。

「如前於諸行,若作若增長」:也是「如前」和過去生一樣繼續造作福、非福及不動業。「若作」,第一次做這件事,做完了還是不能停下來,繼續做,業力就「增長」了。

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一、一、一、二、行緣識

由此新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由此新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者:謂識種子、隨逐業故,名:由行故識生。招集而生、非辨體生,增上緣故。若初識支、唯第八識。通依一期、一切識說。通六識身,即會前際名色,能為六識所依,亦復如是。

「由此新所作業」:由於不造作新的福業、非福業、或不動業,就熏習在阿賴耶識裡面,業力積聚在那裏了。「故說此識名隨業識」。

韓清淨《披尋記》:「由愚內異熟果至名隨業識者:謂於異熟果所攝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有受者所有無知,名內異熟果愚。即由此故,亦於當來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由於後有不實知故,便於未來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未來為當有耶?為當無耶?當何體性?當何種類?總此說名後際無明。以此為緣增上力故,如於前際造作增長諸行,即於爾時行為緣故,熏變於識,識於現法隨業而行,由是故說名隨業識。

「謂於異熟果所攝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有受者所有無知,名內異熟果愚」:對於果報體所攝的諸行,起不如理分別,執著:這個身體乃至識是我,我是受者,這是一種無知,名為內異熟果愚。

「即由此故,亦於當來後有生苦不如實知」:因為執著現在這個生命體是我,因此對將來生命體所生的苦果,也不能夠如實的了解。

「由於後有不實知故,便於未來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未來為當有耶?為當無耶?當何體性?當何種類?總此說名後際無明」:對下一個生命體不知道是無我的,所以對未來的這一切有為法,也是不合真理的分別、執著:我將來是有?還是沒有?我將是什麼體性?哪一個種類呢?這些總稱為後際無明。

「以此為緣增上力故,如於前際造作增長諸行,即於爾時行為緣故,熏變於識,識於現法隨業而行,由是故說名隨業識」:以無明為緣的增上力的緣故,如是於過去生造作增長福、非福及不動諸行,在造業的同時以行為緣,熏習到阿賴耶識中,現行的阿賴耶識即帶有已生之業種子,因此稱為隨業識。

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一、二、結說現法

即於現法中,說無明為緣故行生,行為緣故識生。

「即於現法中說」:現在的生命體,具足了這兩件事,「無明為緣故行生」,「行為緣故識生」。

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一、二、釋識名

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一、二、一、名因識

此識於現法中名為因識,能攝受後生果識故。

「此識於現法中名為因識」:「隨業識」現在生命體裡面,它叫做「因識」。為什麼叫做「因識」呢?「能攝受後生果識故」:能引發出來後一個生命的果識。

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一、二、二、名六識身

又總依一切識,說名六識身。

「又總依一切識」:生命體的活動,不只是阿賴耶識,還有眼識、耳識、舌識、身識、意識的。所以要是把所有的識都把它說出來,應該說是「六識身」,不但是阿賴耶識,前六識也應該包括在內。

韓清淨《披尋記》:「又總依一切識說名六識身者:謂隨業識於現法中,約就一切相續為名,總有六識差別可得,說彼六識名一切識。即依彼一切識,此識總說名六識身。當知此中一切相續,所謂諸根。如下〈攝事分〉說(陵本一百卷十五頁)。復次,當知此識名六識身,是密意說,體唯異熟,非異熟生故。

「謂隨業識於現法中,約就一切相續為名,總有六識差別可得,說彼六識名一切識」:隨業識,在現在的生命體當中,若以一切相續,即六根而言,會產生六種不同的識,所以總稱這六種識為一切識。

「即依彼一切識,此識總說名六識身」:而根據一切識,這識就總說為六識身。

「當知此中一切相續,所謂諸根」:應當知道這裡所說的一切相續,是指六根。

「如下〈攝事分〉說(陵本一百卷十五頁)」:如〈攝事分〉《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所說。

「復次,當知此識名六識身,是密意說,體唯異熟,非異熟生故」:這識稱為六識身,是佛的密意說,其實它的體性就是異熟的阿賴耶識,並不是指由阿賴耶識所生出來的六識。

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二、所引

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此名色種子,是後有六處種子之所隨逐。此六處種子,是後有觸種子之所隨逐。此觸種子,是後有受種子之所隨逐。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本識是引果名色種隨,名色是總六處種隨,六處為依觸種隨。觸為能生受種隨。《唯識》《對法》云:此識等五,名為:所引。無明、行:能引故。即此所引、及能引,俱為引因。引生老死、勢疎遠故。雖皆名引因,識等五種與生老死為因緣生故。〈九十三〉及此中,說:獨名引因。

「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隨業識」是因識。「後有」,現在的生命體是現有,現在的生命體以後的生命體叫「後有」。「後有」是一種果報,這果報是由現在的種子造成的,現在的種子是業力造成的,由業力造成了種子,由種子去造成將來的果報。「後有的名色種子」:名色是後有的種子。後有名色種子一直地在隨逐著「識」,在識裡面儲藏。

「識」到那兒去,「名色種子」就隨著到那兒去的,也說是帶業住生。這個人造了三惡道的業力了,但是臨命死的時候有正念,跑到天上去了,但是地獄的「名色種子」隨著也去了。這個人造了很多的好事,臨命終的時候糊塗,住生到三惡道去了,但是人天的善業的「名色種子」也隨著去了,還沒有消失。做善,善也不會消失,做惡,惡也不會自動的消失的,總是隨著「識」的。

「此名色種子是後有六處種子之所隨逐」:「後有六處」,就是將來生命的時候,那個生命體上有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有「六處」,就是六根。這「六根」,將來的生命體上的六根也有種子。六處種子也是隨逐「名色種子」。「六處種子」,六處: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是由精微的物質組成的,名色裡面的「色」。但是現在是說「種子」的時候,還沒有現行。意處,就是第六意根。意根就是「名」。所以「名色種子」是「六處種子」的隨逐處。

「此觸種子是後有受種子之所隨逐」:「受」種子隨逐「觸種子」,也就是觸緣受。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都是「種子」,不是說「現行」。

一、二、一、一、一、二、一、二、結名

如是總名,於中際中後有引因應知,由此能引識乃至受一期身故。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論云:由此能引識乃至受一期身故也。非無明行、非引因攝,能所二引、諸教不同。《成唯識》云:《瑜伽》說:識唯是所引、異熟識種,名:識支故。《集論》說:識唯是能引、識中業種,名:識支故。異熟識種、名色攝故。《緣起經》說:識支、通能所引,業種、識種、俱名:識故。識是名色依、非名色攝故。義顯:愛取有,名為:能生。生老死支,名為:所生。《成唯識》說:識等五種由業熏發,雖是同時,而依主伴、總別、勝劣、因果相異,故諸聖教、假說前後。又依當來、現起分位,有次第故,說有前後。因此,亦會前後諸文,云:由斯識等,亦說現行,因時定無現行位故。

在「中際」中的時候就造成了「後有引因」,將來的生命的成就,是由現在的「引因」成就的,「引因」是「現在際」,是現在造的應該知道。

「由此能引識,乃至受一期身故」,這句話是總說的。「能引」因裡面有識、名色、六處、觸、受種子,就得到將來的生命體。下一生的生命體,就由識、名色、六處、觸、受的種子創造的,由它引發出來的。引發出來就受,「受一期身故」,「受」也有取著的意思,也有成就的意思。

韓清淨《披尋記》:「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等者:緣起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當知此依當來生起次第,假說彼種有先後別,是故此中說名色等後後隨逐,由此義顯所引緣起。

「《緣起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緣起經》說:因為有識的因緣,就會有名色;因為有名色,就會有六處;因為有六處就會有觸;因為有觸,就會有受。

「當知此依當來生起次第,假說彼種有先後別,是故此中說名色等後後隨逐,由此義顯所引緣起」:這是依據將來生命體生起的次第,假說這些種子有先後差別。造業時,同時熏下這些能生出將來果報體的種子,其中說名色等後後隨逐,因此可以顯示其中所引的緣起義理。

一、二、一、一、一、二、二、生因

一、二、一、一、一、二、二、一、受緣愛

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緣境界受愛。

「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由過去生的異熟果愚,由無明創造了一些生死的業力,由業力去引發、取得後來的生命,這叫做「引後有」。「已」,已經作過了,無明緣行已經成就了。

「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緣境界受愛」:在現在新的一期生命中,在所緣的境界上自己有所覺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樂受、不苦不樂受,我們也還是不明白它是苦惱的境界。「故起緣境界受愛」:所以對欺誑性的色、聲、香、味、觸的境界,就會生愛;就「起緣境界的受」,由受而愛,總感覺到是可愛的,這樣的去執著。這就是受緣愛。

一、二、一、一、一、二、二、二、愛緣取

由此愛故,或發欲求,或發有求,或執欲取,或執見戒及我語取。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由此愛故」或「發欲求」者:求生欲界。「或發有求」者:求生色、無色界。此二為總,體即是愛。四取為後,初起二求故,後別生二取。

因為有「愛」的關係就發出「欲求」、或發出「有求」。「有求」:去求色界、無色界天的果報。「欲求」:就是欲界人天富貴的果報。不明白這都是苦惱的事情,所以還是去希求。

「或執欲取」:是一般的凡夫執著欲;「或執見戒」:外道有錯誤的思想,執著自己的思想最高明,所以「執見」。「執戒」,就是外道宗教的儀軌,執著所受持的戒法是非常美滿的。

「及我語取」:不管是一般的「欲取者」、或者是「執見戒者」,都有相同的「我語取」,就是執著有我。「語」在佛法的態度說,只有那麼一句話而已,實在是沒有我的。

一、二、一、一、一、二、二、三、取緣有

由此愛取和合資潤,令前引因轉名為有。

「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緣境界受愛」,就是「愚」和「愛」,「由此愛取和合資潤」,及境界受的愛,再加上四個取。「由此愛取和合」起來「資潤」,和合起來資潤以前所創造的,隨業識裡面的識、名色、六入、觸、受。資潤引因,「轉名為有」,繼續這樣的愛取,就增長、擴大了以前所造的「引因」的力量,力量一大了就不叫引因了,「轉名為有」,就是有力量可以得到果報了。

以前創造的業力有引發的功能,但還不一定成功,而現在「由境界受愛,由此愛故發欲求,發有求,或執欲取、 見取、戒禁取及我語取」,這力量就夠了。「由此愛取和合」起來,「資潤令前引因轉名為有」,改變了名字了,所以由這個力量會有一個新的生命。

韓清淨《披尋記》:「由此愛故至轉名為有者:愛有三種:所謂欲愛、色愛、及無色愛。由有欲愛故發欲求,由有色愛及無色愛故發有求。取有四種:所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如下差別中說(陵本十卷一頁)。由此愛取和合資潤前所引因,所謂識乃至受五法種子,令彼種子能有當生,能令生有將入現在,由是說言轉名為有。

「愛有三種:所謂欲愛、色愛、及無色愛」:愛有三種,愛著欲界的境界,愛著色界的禪定,愛著無色界的禪定。

「由有欲愛故發欲求,由有色愛及無色愛故發有求」:有欲愛的有情就發出欲求,想要追求欲;有色愛或無色愛的有情,想要追求禪定,希望到色無色界天去受生,因此發起有求。

「取有四種:所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如下差別中說(陵本十卷一頁)」:取有四種,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在《瑜伽師地論》卷第十還會說到。

「由此愛取和合資潤前所引因,所謂識乃至受五法種子,令彼種子能有當生,能令生有將入現在,由是說言轉名為有」:由愛取的資潤,使所引因的過去業行熏習的業種子加上識、名色、六入、觸、受的種子,達到將要生起的狀態,成為有支,能使生有將來進入現在,因此說轉名為有。

延伸閱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愛云何?謂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無色愛云何?謂無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無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無色界苦果。欲取云何?謂於諸欲所有欲貪。見取云何?謂除薩迦耶見,於所餘見所有欲貪。戒禁取云何?謂於邪願所起戒禁所有欲貪。我語取云何?謂於薩迦耶見所有欲貪。初唯能生欲界苦果,餘三通生三界苦果。」

即是後有生因所攝。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即是後有生因所攝」者:後異熟果、辨體因緣、業增上緣,俱是有支,獨名:生。非愛取支、非生因攝。《對法》《唯識》說:愛、取、有,近生果故,合名:能生。不相違也。然《對法》說:謂於因時,有能引、所引。謂於果時,有能生、所生者。未熟,名:因。非無因果。已熟,名:果。非無果因。據義各別,亦不相違。

愛取有就是下一生的生命能生的原因。

韓清淨《披尋記》:「即是後有生因所攝者:前說境界受愚及與愛取,皆是後有生因所攝。

前文說對於境界、有愚癡、有愛取,都是感得下一生生命體生起的主要原因。

一、二、一、一、二、後際攝

一、二、一、一、二、一、約引因辨

從此無間命既終已,隨先引因所引識等受最為後,此諸行生,或漸或頓。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此諸行生,或漸或頓」者:胎、卵、濕三支,皆漸生。化、頓起,已如前說。

「從此無間」:就是從中際和後際,中間沒有其他事情的間隔。「命既終已」:中際的生命結束了,「隨先引因所引識等」:以前所造的「引因」,所引的識、名色、六入、觸、受。「識等」,識為先,受為最後,識、名色、六入、觸、受,一共是五個,「受」是最後。

「此諸行生或漸成頓」:「諸行」,就是識、名色、六處、觸、受,它將來會得一個生命,生命體出現的時候,「或漸或頓」:或者逐漸的成就了,或者頓然間生命體就成就了。

胎、卵、濕、化是四生。濕生和化生,是「頓」,頓然間生命體就出現了。卵生、或胎生的生命體的成就是「漸」,就是逐漸次的一部份、一部份慢慢的大起來的。

韓清淨《披尋記》:「此諸行生或漸或頓者:胎卵二生諸行生時,名之為漸,由有生及等生趣起相差別故。濕化二生諸行生時,名之為頓,由彼身分頓時起故。如下差別中說(陵本十卷二頁)。

「胎卵二生諸行生時,名之為漸,由有生及等生趣起相差別故」:胎生和卵生生命體的型態,它們的五蘊要出生時是慢慢的、次第的,稱為漸。漸生的情況有生、等生、趣、起四種相的差別。

「濕化二生諸行生時,名之為頓,由彼身分頓時起故。如下差別中說(陵本十卷二頁)」:濕生和化生這二種生命體的型態於生出來時,馬上就具足了六根,稱為頓。在《瑜伽師地論》卷第十還會再說到。

以上是約引因來說明下一生的生命體的情況,解釋完了。

延伸閱讀:

1、《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云何?謂於胎、卵二生,初託生時。等生云何?謂即於彼身分圓滿,仍未出時。云何?謂從彼出。云何?謂出已增長。出現云何?謂於濕、化二生,身分頓起。蘊得云何?謂即於彼諸生位中,五取蘊轉。界得云何?謂即彼諸蘊,因緣所攝性。處得云何?謂即彼諸蘊,餘緣所攝性。諸蘊生起云何?謂即彼諸蘊,日日飲食之所資長。命根出現云何?謂即彼諸蘊,餘壽力故,得相續住。

2、《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四:「身分頓起者,謂:支分頓生,其化生諸根頓生,謂手足等支分亦爾;濕生不然,謂根漸生。支分頓起,與前卷說胎卵濕生諸根漸起,亦不相違。」

一、二、一、一、二、二、約生因辨

如是於現法中,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愛,愛為緣故取,取為緣故有,有為緣故生,生為緣故老病死等諸苦差別,或於生處次第現前,或復種子隨逐,應知。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或於生處次第現前、或種子隨遂等」者:有色界生,次第現前。無色界生,色種隨遂。

「如是於現法中,無明觸所生受」:現世的色受想行識當中,「無明觸」:由無明主導,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接觸色、聲、香、味、觸、法,有「無明觸」。

「無明觸所生的受為緣故愛」:觸對境界時,因為無明,不知道一切法是不真實的,是無我的,執著一切法是真實的。「所生受」:所生起的感受,心裡面就有愛著心,對某一種境界有歡喜心,愛煩惱現行。「愛為緣故取」:由愛為因緣故所以又有取的煩惱現行,取就是比愛的力量又強大了。

「愛為緣故取,取為緣故有」:因為「愛取」執著作因緣,由愛取的滋潤使得下一生的識、名色、六處、觸、受的種子,所以有力量去得下一世的生命體了。

「有為緣故生,生為緣故老病死等諸苦差別」:由有為緣就會受生了,有了生為緣,老病死種種苦事隨之而來。

「或於生處次第現前」:或者在得果報的時候,「次第現前」,識、名色、六處、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生,生老病死,次第的現前了,「或復種子隨逐應知」:或者有的時候是在種子的狀態。只要將來的生命生起來,種種苦的種子,有因緣就會現行,還是要老、病、要死、眾多的苦惱都出現了。

韓清淨《披尋記》:「老病死等諸苦差別等者:內身變異,有老病死諸苦生;境界變異,有愁歎苦憂惱諸苦生,是名老病死等諸苦差別。如是諸苦,或有處所即於生處次第現前;或有處所雖不現前,然種隨逐。由是當知,生為根本,諸苦相續;若證無生,苦乃永滅。

「內身變異,有老病死諸苦生」:內身變異,是指身體自身的變化,有老、病、死,都是苦惱的境界。

「境界變異,有愁歎苦憂惱諸苦生,是名老病死等諸苦差別」:境界變異,對於境界的變化,就會有種種的憂愁、感嘆、苦惱、等等情緒出來,名為老病死等諸苦差別。

「如是諸苦,或有處所即於生處次第現前」:諸多的苦,根據受生的地方,有時是次第現前,在欲界受生的人,會有老、病、死。

「或有處所雖不現前,然種隨逐」:有時是暫時不現前,然而種子還是儲藏在阿賴耶識中;在欲界天、或者在色界天受生的人,雖然不會老和病,但是還是會死的,而這些老病的種子還是在阿賴耶識中儲藏著,回到欲界受生,仍然會有老病死的。

「由是當知,生為根本,諸苦相續;若證無生,苦乃永滅」:所以應該知道:以生為根本,就會有種種的苦惱纏繞。只有成就了無生,苦才有辦法永遠滅除。

一、二、一、二、總結

如是於中際中,無明緣行等、受緣愛等為因緣故,後際諸行生。

「如是於中際中無明緣行等」:「中際」,在現世的生命體當中,如果有無明,糊里糊塗造了福非福等各式各樣的業行,同時就會熏習牽引下一生的識乃至受的種子,這是說引因。

「受緣愛等為因緣故」:接觸境界時有無明觸,無明觸所生的受為緣,受去攀緣愛,也就是「受緣愛」,有愛就有取,有取使令之前栽培的識、名色、六處、觸,受的種子就變成有,以此為因緣故「後際諸行生」,就是將來的生命體出現了。現在的生命體,是依賴過去生中的業力出現;將來的生命,就是以現在的業力出現。

從中際以後,後際生,這是說一般生死凡夫生命體的型態,解釋完了。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檀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辟疑&往生西方凈土、兜率凈土修持難易比較(6)
《宋藏遺珍》的發現與影印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