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古今君臣關係中,能夠達到像太宗納諫、魏徵進諫那樣契合高度的確實不多見

在古今君臣關係中,能夠達到像太宗納諫、魏徵進諫那樣契合高度的確實不多見

魏徵的沒完沒了、盡情盡性、事無大小的進諫而產生的邀譽之嫌,也是有事實根據的。而他心裡很明白,只要掌握分寸,不觸犯太宗最大的忌諱,不觸動太宗最重的心病,就會相安無事。即使曾有一次當面勸諫太不留情面,使太宗實在忍不住了,一退入後宮就大喊大叫,口口聲聲說要把魏徵這個鄉巴佬殺掉,連長孫皇后都驚動了。經過長孫皇后的一番勸解,又沒事了。因為畢竟不是觸及太宗最敏感神經的事,過一會兒也就好了。如有同僚向太宗抱怨,說魏徵為了出風頭,凡是他不樂意的人,不同意的事,就無休無止地提出反對意見,不達目的不罷休,直到按照他的心意辦才閉嘴。古今人評論此事,大多認為是那些同僚出於對魏徵的嫉妒。其實未必全是這個原因,也多少與魏徵不顧別人的感受而任性傾瀉的強勢言論有關,從而引起同僚的反感。為此,連貴為皇帝的太宗也常常避其鋒芒,盡量不與其起正面衝突。

太宗十八歲帶兵打仗,十幾年的戎馬生活,早已養成好動的習慣,好武的情趣。而在古代,通過打獵的方式來檢閱軍隊,是一種通行的做法。所以,太宗一方面由於主觀上的喜好,一方面由於客觀上的需要,常常出宮開展打獵的活動。有一年,太宗已準備好外出打獵,剛好魏徵從家鄉掃墓返回京城後聽說了,但過了好幾天又不見動靜,就向太宗詢問是怎麼回事。太宗說:確有此事,但知道你回來了,怕你怪罪,就臨時取消了。還有一次,太宗興趣正濃地玩著一隻上好的鷂鷹,突然看見魏徵來了,為免於聽到一番玩物喪志的勸諫,便急忙把鷂鷹藏進懷裡。偏偏魏徵早已看到了,也不說破,而是說起事來滔滔不絕,沒完沒了,有意拖延時間。太宗一邊勉強應付,一邊擔心鷂鷹,好不容易等魏徵說完離開後,再看懷中的鷂鷹,已經被悶死了。長孫皇后與太宗結婚很早,共同度過太原起兵之後腥風血雨的戰亂歲月,在政治上對太宗幫助很大,也善解人意,又為太宗生了三個兒子,所以兩人感情深厚。

貞觀十年(636),長孫皇后才三十六歲就去世了,葬在昭陵,太宗時時想念,有一天,又忍不住思念之情,就把魏徵叫來,要把對長孫皇后的至篤深情表現給魏徵看,想得到魏徵的好言安慰。誰知道,當太宗領魏徵登上高台,指著遠處的昭陵方向,問魏徵看見沒有時,魏徵揉揉眼睛,說:「老臣眼花,沒看見。」

太宗就指著昭陵給他看。

魏徵便說:「陛下您也不早說是看昭陵,我以為是要看獻陵,如果是看昭陵,那老臣早就看見了。」

一下子刺得太宗臉紅起來,趕快叫人把觀望昭陵的高台給拆了。原來太宗的父親李淵死後葬在獻陵。像這一類既無關國家大計又不影響社會的事,在瞅准了太宗軟肋的魏徵那裡也不被放過,這不能不說多少與借題發揮、趁機出氣的無賴行徑沾點邊吧!不過,這些以進諫為邀譽的言行,並不傷大雅,君臣之間也就相安無事。

其實,太宗的納諫有邀譽的用意,魏徵的進諫也有邀譽的因素。但儘管如此,絕不能因為其中都有一些個人的動機摻雜在裡面,就否定太宗納諫和魏徵進諫在客觀上對促進社會生產和穩定百姓生活所釋放出的正能量。所以,《舊唐書·魏徵傳》上才會記載:「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魏]徵入卧內,訪以得失。[魏]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魏]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實事求是,平心而論,在古今君臣關係中,能夠達到像太宗納諫、魏徵進諫那樣契合高度的確實不多見。

武德九年(626)十二月,魏徵出色地完成了巡視和安撫山東、河北地區的任務,返回長安復命。到京城後,魏徵與太宗暢談甚歡的喜悅之色尚未從臉上消退,就為一件政事吵得不可開交,在進諫與納諫這一很難掌握平衡點的矛盾體中發生了正面衝突交鋒,第一次嚴重地考驗著這一對君臣的關係。

衝突的起因源於一場關於面對天下人是守信譽以講誠信而贏得人心,還是毀信譽以不講誠信而失去人心的爭論。按照唐初的法令規定,剛出生的男孩為黃男,四歲為小男,十六歲後為中男,二十一歲後為丁男,六十歲後為老男。其中在十六歲至二十一歲之間還有一個過渡性的初步夠得上「始成丁」的十八歲丁男,這些人不用服兵役和徭役,二十一歲後的丁男才開始服兵役和徭役。那一年徵召兵丁時,宰相封德彝向太宗建議,凡是中男雖未滿十八歲,但如其中有身體發育壯實,長得高大的,也可以當作兵丁徵召。太宗同意照此辦理。等到朝廷徵召兵丁的敕令文件下達後,魏徵怎麼也不肯在文件上籤署自己的名字,再三再四地駁回不簽發。當時,魏徵任諫議大夫,屬於門下省的諫官,有審議駁正權。

太宗大為惱火,把魏徵召至當面責問:「中男如果長得確實矮小,當然不會徵召從軍。如果長得確實高大,也可以徵召從軍。這事與你有什麼關係?固執得這麼過火,我不理解你的用意!」

魏徵也一臉嚴肅地說:「我聽說把水抽干後捕魚,肯定能得到魚,但明年就再也沒有魚了;把樹林燒光後打獵,肯定能獲得野獸,但明年就再也沒有野獸了。若是中男以上都徵召從軍了,那些租賦雜役又將怎樣獲取呢?而且,連年以來,國家衛士們已不能勝任征戰。難道是因為當兵的人數少嗎?不是的,其實是因為國家不按正常法規辦事,不尊重兵丁的權益,所以,使得他們喪失了勇氣和鬥志。若是多多地抽取兵丁,還讓做雜役,即使兵士數量眾多,也終究是無用的。若是精挑細選健壯的,又尊重他們的權益,激發出每個人的自信和勇氣,就能以一當百,何必要人數多呢?陛下口口聲聲說自己為君主之道是以誠信對待天下萬物,要使得上至官吏下至百姓都沒有虛偽欺詐之心。可繼位時間並不長,就在所做的幾件大事上全沒有誠信可言,又怎麼可能取信於天下人?」

太宗一聽就急了,趕忙追問:「你所說的不守誠信,是什麼事呀?」

魏徵一件一件地舉出例證,從容應答:「陛下剛剛當上皇帝時頒布詔書說:『過去沒有交上的租稅債錢,虧欠的官家財物,全部免除。』您指令有關部門,一條條列出清單,卻把秦王府庫房中的東西不算作官家財物,有欠秦王府財物的,照舊追討。陛下是由秦王升為天子的,秦王府的財物怎麼就不算作官家財物?您又曾經下詔說:『關中地區免除兩年的租稅徭役,關東地區免除一年的租稅徭役。』百姓蒙受大恩,天下歡心喜悅!沒有想到,才過了幾天就有聖旨說:『今年百姓大多已經服役結束,若是說從現在免除,不過是白白虛受國家恩情,如果已經折算輸送了租稅,就讓各地全部收取,對於要免除的,都以明年作為起始點來算。』在租稅返還給百姓之後,又重新徵收,在百姓心中,不可能沒有埋怨。已徵收的物品不退還,清點作為軍需,把來年作為免除服役的起始,這怎麼能取信於人?另外,宣布朝廷政令,管理各地百姓,主要依靠的是擔任刺史、縣令的地方官,每年賦稅力役的徵收徵集都委託他們。一旦朝令夕改,便使得刺史、縣令一徵召兵丁,百姓就懷疑他們是弄虛作假。這樣一來,希望下面做事有誠信,不也是很難的事嗎?」

太宗聽了,頓時醒悟,對魏徵說:「我看你對這件事十分地固執己見,懷疑是你不清楚這個事。現在聽你議論國家不守誠信,竟然是由於不了解民間實情。我不仔細尋思,過失也就很深了。凡行事都照這樣出現錯誤,怎麼能達到治理的目的?」於是停止徵召中男從軍,並賞賜一口金瓮給魏徵。

在太宗和魏徵的君臣之間,就是這樣地為治理國家而由磨合到默契,直至達到完全互信。所以,不能因太宗納諫而聽取批評意見和魏徵進諫而提出反駁意見,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觸動封建社會的不合理制度,而且還是出於要使封建統治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就去否認一個能誠心納諫的帝王和一個能認真進諫的臣子是能夠為百姓做出一點好事,為百姓減輕一些負擔,多多少少維護了下層民眾權益的客觀事實。

摘自「大家精要」叢書之趙望秦《魏徵》

《魏徵》是講述唐朝太宗時期著名的「諫臣」魏徵一生的經歷、對大唐建設以及太宗政績的貢獻還有他自己的治國理念。全書將他的一生分為「不得志」的前半生以及青史留名的後半生分別敘述,並從他以德為本的治國理念、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以及傑出的文化建設幾個方面詳細敘述他於社會、於人民、於歷史的功績。

作者簡介

趙望秦,1953年生,西安臨潼人。文學博士。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科研。已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出版學術專著、古籍注釋、教材等四十餘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舒敏:生活就是故事
夢中人——讀《自深深處》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