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耳和髎穴:清熱降濁

耳和髎穴:清熱降濁

耳和髎為經穴名(ěrhéliáo)。耳和髎即和髎。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耳和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耳即耳竅,和即調和,髎指骨隙,此穴在耳前骨的淺表陷隙中,可調耳和聲,故名耳和髎。

【腧穴釋義】

禾髎。禾,五穀之代稱也,此指氣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及穴外匯入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中一方面是耳門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陽膽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傳入本穴的濕冷水氣,兩氣交會後在本穴的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而得名。

【取穴位置】

在側頭部,當鬢髮後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後緣。

【穴位解剖】

在耳前肌、顳筋膜淺層及顳肌;布有顳淺動、靜脈的分支和屬支;有耳顳神經、面神經顳支分布。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降濁。有清熱散風、通竅聰耳、祛風通絡、解痙止痛作用。

主治

1. 頭痛,耳鳴;

2. 牙關緊閉,口喎。

【穴位配伍】

配聽宮、翳風主治耳鳴;

配頰車、地倉、陽白主治面癱;

配太陽、印堂、足臨泣主治偏頭痛。

【刺灸法】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頭痛、面神經麻痹、下頜關節炎等。

⊙版權聲明:內容來源於網路,由國聯商務網分享,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療健康生活常識 的精彩文章:

肝火旺盛,不僅是「愛生氣」這麼簡單!這些典型表現,千萬別忽視!
常按這個穴位,幫您安神益腦

TAG:醫療健康生活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