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熒光蛋白的故事
綠色熒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是一種示蹤物,基於GFP的光學成像技術讓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從微觀到宏觀各個層次上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
2008年,因在綠色熒光蛋白的發現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rfie)和錢永健(Roger Tsien)3人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然而,在這個偉大發現的背後,還有一個人作出了傑出工作,但他就沒有上面3人這麼幸運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1962年,下村修等第一次報道了這樣一種蛋白:它在陽光下呈綠色、鎢絲下呈黃色、紫外光下發強烈綠色。這就是後來的綠色熒光蛋白(GFP)。
1992年,在下村修工作的基礎上,普瑞澤(DouglasC.Prasher)測出了綠色熒光蛋白(GFP)的基因,而後他離開了科學界。原因是他申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時,評審者說沒有蛋白質發光的先例,就算他找到了這種蛋白,也沒什麼價值。
一氣之下,他離開學術界去了麻省空軍國民衛隊基地,到農業部動植物服務部工作。
輾轉幾年後,他成了一名巴士司機,時薪不到10美元。
由於沒有穩定的工作,普瑞澤一直過得很辛苦。
但不能否認,普瑞澤第一次成功克隆出了編碼GFP的DNA序列。
在談到普瑞澤的貢獻時,馬丁·查爾菲甚至說:「他們(諾獎委員會)可以忽略掉我,把這個獎頒給普瑞澤。」
幸運的是,在窮困潦倒之後,普瑞澤又回到了科研領域,在錢永健的實驗室任職,繼續發揮他的天賦。(錢永健(Roger Tsien)已於2016年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
啟示
幾乎所有的科學發現都離不開科研基金的支持,然而有的時候,基金來的太遲。由此,有些人的命運從此改變。
TAG:生命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