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放下是大智,但並沒有那麼簡單

放下是大智,但並沒有那麼簡單

放下是大智

但沒這麼簡單

作者丨伊諾

首發丨騰訊道學

01

放下只需一念,不放卻有很多借口

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資料圖)

最近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他本是修道之人,再加上他天性穎悟,才智過人,終有一天定能獲得至道,參透人生。

但是為了查出真相,他同張小敬一拼到底。他不在乎官位、不在乎名利,甚至靖安司被燒,傷亡慘重亦不能阻止他,著實不像一個修道之人。

這是因為有一個執念在他心中揮之不去,是長安百姓也好,是太子也罷,一旦在心裡生了根,便不能輕易地放下。

不放下的借口(資料圖)

《莊子·外篇·山木》中講到魯國一位家住市場南端名宜僚的人應邀進宮,拜見魯侯。魯侯滿面憂愁,仰天嘆氣,為政局危機擔憂。

宜僚給魯侯出了一個主意,建議他去南越一個名為建德之國的地方,那裡民風淳樸,老百姓少私而寡慾,很適合靜心修道。

但是魯侯曰:「彼其道遠而險,又有江山,我無舟車,奈何?」

又曰:「彼其道幽遠而無人,吾誰與為鄰?吾無糧,我無食,安得而至焉?」

魯侯的種種疑問和擔心並非問題的關鍵所在,他希望獲得內心的寧靜與平和不假,也確實被政務煩擾不堪,但是他放不下的更多,權利、美色、豐衣足食的生活。

放下只需一念,不放卻有很多借口。

02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水靜則明燭鬚眉(資料圖)

放下的前提是心靜。

《莊子?外篇?山木》中云:「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 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

人唯有在心靜時才能正確的反觀自己,審視自己,明確自己的處境。

為何俗語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之說?旁觀之人看的是別人的事,故能不動情,不足以撓心。而當局之人卻難求靜心。身陷煩惱的背後,更多不是外界因素造成的,而是庸人自擾。

天下何人不說人

生活中,好像有太多的煩惱,大到生老病死,小到別人的一個眼神。生死乃人之常情,老病亦是人之常態,若無生死、無病災,又如何能稱之為人?

天下何人不說人,何人又不會被別人在背後說。自古聖賢還有人非之議之,別人對你的評價又算得了什麼呢?

萬物均有它運行的規律和法則,天地之中無一人例外。人事也好,天命也罷,不過是順時順勢而運行,我們作為宇宙中的一顆粟米,又何苦自找煩惱。

03

無為、無欲方能剛強

無欲則剛(資料圖)

這幾天大家都為董璇的離婚叫好,說她做到仁至義盡了。而她自己的狀態也不錯,還帶著可愛的女兒主持新餐廳的開幕式,一頭短髮,優雅而幹練,依舊是美好的樣子。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因婚姻破裂而選擇離婚的女人並不多,大多數因為顧慮太多,孩子、老人、財產、名譽、後路種種。

但凡被其中一種因素牽制,便不能洒脫放手,放下過去,日後難免會繼續容忍、死扛、湊乎的過日子。

沒有哪個卑微的女人是幸福的,挺直腰板才能做好自己。

無欲則剛。沒有慾望和需求,沒有顧慮和擔憂,便沒有人會牽製得了你,就不會陷自己於進退兩難的境界。

無所可用(資料圖)

《莊子?外篇?山木》中說: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這個小徒弟就有點糊塗了,他問:「昨天山上那棵大樹,因為沒用處,所以不挨刀。昨晚山下那隻公鵝,因為沒用處,所以挨了刀。有用無用都可能挨刀,到底怎麼回事呢?」

莊子說:「這也不對,那也不行,就只能站在中間了,可這樣又很累,還是用心修道,達到無欲無為之境吧。」

是啊,站在哪一邊都很累,站在中間維持平衡更難。無欲無為,方能不受掣肘,自強自立。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老子的智慧:我們該如何理解「道」?
道家「三寶」助攻「文景之治」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