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傳統學術的當代解讀——找准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生長點

傳統學術的當代解讀——找准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生長點

史技

歷史借鑒,技術前沿,社會與組織變革趨勢。

關注

5068字 | 8分鐘閱讀

近代以來,學術界不少人用西方概念詮釋中國學術觀點,用西方方法論解讀東方思維成果,用西方學術體系整合東方思想文化資料,用西方理論模式剪裁中國實際,削中國數千年的文明之「足」去適西方近幾百年的學術之「履」,一旦碰壁,則「寧信度不信足」,妄評中國學術為「神秘主義」、「不講邏輯」、「不科學」云云。另一些人則以「西學」為參照力圖從東方文化中找到與西方似乎相同、相近或相通的東西,以此來證明中國文化也有「合理的成分」,實際上仍然陷入了向西方文化認同的迷圈,同樣消解了中華理論的獨立性、體系性與理論自信。

在哲學界,崇奉西方「黑白二元對立論」,一切都做二元切分,一切都講對立鬥爭,強調一方吃掉一方,強調你死我活,強調對整體的裂解,鼓吹征服自然、征服世界。有人便套用其話語體系來解說中華陰陽五行學說,拿「對立統一」論來比附陰陽五行學說中的「陰陽對應」論,把萬事萬物之間的對應/對稱/對等/對齊/對比/對映關係,一律放到「對立/對抗」的模式中去妄加評議,這就拋棄了傳統理念「天人相與,厚德載物」的哲學根基,否定了和合,否定了中庸,否定了共存雙贏的哲理基礎,既曲解了西學自身,又誤讀了中華經典。對於我國的傳統理論,要善於發現其理論生長點,作出合乎時代要求的闡釋與更新,揚棄與發展——盲目的「罵」和「捧」都不對。

陰陽五行理論,集中體現著中國傳統的世界觀、價值論、思維方式及其表達式。訊下試作說明。

1 1

陰陽學說是自然整體哲學,它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全息性」:整體的每一局部都能表達整體的性質與功能。與西方哲學範疇不同,陰陽不是」物性」的抽象概括,而是意象和「意象群」的歸納。它不是某種物質的靜態共性之高度抽象,而是以事物的動態性能為觀照對象,為事物之間的關係萃取一個範疇、一個類稱。陰陽學說的觀照對象是自然整體,陰陽之離合是對自然事物之整體性關聯性的劃分與合成。其內涵十分豐厚,一下子很難全面把握,作為入學之門,我們可以從下述四個方面來認識它:1,分陰分陽之說;2,陰陽應象之說;3,陰陽互根之說;4,陰陽對應之說。

(一)以陰陽觀來看世界,先要把握分陰分陽之說

古人把光明的、向上的、剛性的、強大的、積極的、外顯的、正面的事物和事理,都歸之於「陽」;如天、日、火、男、山、龍……,而不涉及各自的理化構成,不作靜態的定量分析。同時,凡保守的、黑暗的、靜態的、消極的、柔弱的、內藏的、反面的事物或事理,都歸之於「陰」,故地、月、水、女、澤、蛇均歸為一類,而不顧及各自的生化形態,不作靜態的定性解析。

事物之分陰分陽是相對的。在生活中,凡天地、山川、水火、風雷上下、表裡、日月、雌雄、黑白、寒溫、虛實、高低、強弱、甘苦這些對應概念,……也有此陽彼陰的歸類。但某事物的屬陰屬陽,並不是僵死的,要看具體條件。比如日與月,日為陽,月為陰;但就月自身而言,則其受光面為陽,背光面為陰。手足對稱時,手為陽,足為陰;手足分講時,各自有陰陽:手背為陽,手心為陰;足背為陽,足心為陰。男生在女生面前為陽,在老師面前則為陰。一切以具體條件為轉移.

據說西亞、歐洲古人認為世界充塞著「黑白二元」的對立、爭鬥,非白即黑,非晝即夜,非神即魔,互相對立,互不相容,你死我活,一個吃掉一個。南亞先民把世界看做是「水、火、土、風」四大要素的有機結合,他們不講「你死我活」,而講「同登極樂世界」。這種思維就客觀而縝密得多,是尊重天人的價值論。中國伏羲八卦其實就是這四大要素的一分為二:「水」分江河湖海之水(坎)與浸潤滋長之水(澤);「火」有天生之火(震雷) 或人用之火(明離);「土」有大地(坤)與山石(艮)之別;「氣」有天之氣(乾)與地之氣(巽,風)之分。它們又以對偶形式相聯及:天地一對、風雷一對、水火一對、山澤一對。這裡,乾者,天也,積氣也;巽者,風也,氣之動也,故皆為"氣"類。震乃天火,指雷,神威莫測;離為人火,生活用火,象徵文明,彩麗、溫暖。坤指大地、指農田,有承載之德;艮指山石、金玉,具靜止、固守之性;坎喻陷阱、困厄、牢獄之災、身外之禍;澤為潤澤,滋養,乃生命之源,象欣悅之態。這就既看到了它們之間的共存關係,又看到了它們間的陰陽消長關係,把世界的多樣平衡涵化於其中,更具哲理性,更能反映宇宙萬物的動態組合,更能說明宇宙的生成運化的內在機理。故陰陽相互組合、相互作用是萬物生成變化的原動力。這是中國哲學的第—塊基石。

(二)陰陽學說的表達式:通過相應的」象」來表達生活哲理

中國古人採用「比類取象」的方法,把世間萬物的形態、性質與功能,通通歸屬於「陰/陽」體系,取其代表性物象(或意象)表示之,藉以象徵系統內部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的複雜聯繫。中醫為表述其生理/病理與藥理的對應關係,有所謂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目」這類說法,就是按陰陽應象的思想方法論來的。這「象」有四大類:

1.符象:八卦之卦爻符就是陰陽理念的符象表達式。符象表達要以約定俗成為前提、為基礎。

2.物象,比如借用龍馬錶陽性,借用冰霜表陰性。

3.事象:借生活事象來言理,寓理,目的在說理不在講事。古代典故和寓言均屬此類;是不計事之有無的。

4.意象:主觀結撰的形象,用來渲染氣氛、提升詩意美感度的畫面,如「鶴鳴在蔭」「九天攬月」「一葉知秋」「星火燎原」之類,都用來映射一定的義旨/情趣。

(三)陰陽互根學說:揭示陰陽之間的同生共存的價值指向

陰陽是同生共存的。中國古人認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如果將陰陽孤立起來,它就不能生長,不能發展。《黃帝內經》說:「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所謂「陰陽互根」,就是指陰中含陽,陽中生陰,陰陽消長,互為作用,誰也離不開誰,誰也取代不了誰,只能在彼消此長、此消彼長中螺旋式上升,波浪式推進,只能互依共存、互滲共進,各以對方的存在為自身存在的先決條件,故不贊成用「生死對立」關係說明一切,指導一切。比如:立法與犯罪是「互根」的:犯罪推動了立法,立法控制了犯罪;立法者不要指望能「消滅犯罪」,犯罪者不要指望能「無法無天」……這都出於「互根」式思維。陰陽互根學說反對偏盛偏衰,認為雙方的發展都有一個客觀的「度」,要保持相對的平衡、對稱、互依關係。陰陽只有共存於一個系統中,事物才能存在和發展。

2 1

五行學說.是中國先民對世界萬物萬象之關係的模式化形象化表達。「五行(hang航)」就是「五行(xing形)」,指五類事象之間的運行路線、運行模式(數學模型);又是「五行(heng衡)」,指五類事象的內在秉賦、內在德能。古人就是通過「五行」相互聯繫的有機鏈條,來揭示事物關係的多向性、多樣性、關聯性、整體性,揭示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運化發展的趨勢與規律。所謂「五行」,其實是我國古人採用「比類取象」「立象盡意」的表達式,從生活中提取出「金水木火土」五種「物象」,借用這些物象來「比類」、來「對應」生活中萬事萬物萬象之間的基本聯繫的一個「模式」,一種「示象」符號體系,一個網狀的「數學模型」。作為一定哲理的「表達式」;而萬物關聯正是我們今後攻關的重心。

(一)生,指五行鏈條中相鄰事物之間、前者對後者的生化助長作用,比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樣推衍往複,生生不已,前者的存在是後者生化長養的必要條件;而後者的存在,又反過來構成前者的生化環境。比如說:金生水,但「水」並不只是消極地等待「金」來「生」它;它也會通過木、火、土等中間環節去「生」金。這說明在五行鏈條中,前者生後者,後者又間接地反饋於前者。因此,這裡所說的「生」,不是指前者「轉化」為後者,也不意味著後者單純依賴於前者,它們之間是「共存互動的生化關係」。

(二)克,指五行鏈條中相間的兩個事物之間、前者對隔位的後者的抑阻與剋制作用,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通過這種控制抑阻,維持適度平衡。注意:這裡的「克」不是「滅」,不是一方吃掉一方,而只是一種制衡作用,只求在秩序範圍內保證雙方的正常存在。

(三)乘,指在五行鏈條中,主方過於強大,超量投入,客方相對弱小、無法承受,因而超量生克,這叫做「乘」。比如,水生木,水超量投入則反而害了木,破壞了整個生化鏈條;水克火,本意是以水制火,但水過強則滅了火,同樣破壞了總體平衡。自然界常有引入物種的超量生克現象;社會生產中的超量生克,也在節制之類。

四)侮,反之,客方過於強大,主方過於弱小,生克逆向運行,出現負態生克,便是「侮」,即所謂「子克母」、「尾大不掉」之類。比如,火生土為正常,土生火則為異常;金克木為正態,木克金則為負態。異常或負態的出現,有賴於協調和消解。

注意:在五行學說中,生與克所表述的關係並不是事物之間的矛盾對立、作用與反作用關係。金生水、水生木,金不克水卻克木。「生」與「克」的主方都是「金」,而客方卻分別是「水」和「木」,因而生克不是對立關係,而是對應關係;而且,「生」不等於轉化,「克」也不等於消滅,所以不能把生克關係等同於或解釋為「對立統一」關係。東西方兩種學術體系的術語、概念並不等值,不能機械對譯。同樣,乘侮之間,也是對應關係,也不存在矛盾對立關係,不可用鬥爭學說去闡釋它。另外,有人把「五行」解釋成構成物質世界的五種「元素」,顯然,這是用西方術語解讀中國學術產生的失誤。他們不理解中國古代哲學理論「比類取象」的傳統表達式,把金水木火土之「象」機械地當作「實體」去看待。殊不知這根本不合乎中國古人的思維特徵,因而無法讀懂東方思維成果。至於把生克關係說成是作用與反作用關係,解讀為「對立鬥爭」,把五行鏈條視為簡單循環論,進而又大加撻伐,那就不僅僅是可笑的謬誤了。

這種「生克乘侮」關係,《五行口訣》說來很形象:

【金】

金能生水。金鋒水銼;水多金沉。【能生甲】

金能克木。金強木折;木強金缺。【能克乙】

金由土生。金多土變;土多金埋。【被生雨】

金被火克。金強成器;火強金銷。【被克丁】

【水】

水能生木。水多木困;木多水縮;【能生甲】

水能克火。水盛火滅;火盛水干;【能克乙】

水由金生。水多金沉,金多水澀。【被生丙】

水被土克。水旺土崩,土旺水蓄。【被克丁】

【木】

木能生火。木強火化,火多木焚。【能生甲】

木能克土。木多土傾,土多木折。【能克乙】

木由水生。木盛水縮,水多木漂。【被生丙】

木被金克。木強損金,金強木折。【被克丁】

【火】

火能生土。火強土變;土多火晦。【能生甲】

火能克金。火盛金熔;金多火熄。【能克乙】

火由木生。火多木焚;木多火熾。【被生丙】

水火相濟。火旺水耗;水旺火滅。【被克丁】

【土】

土能生金。土多金埋;金多土變。【能生甲】

土能克水。土多水淤;水多土流。【能克乙】

土由火生:土多火晦,火多土焦。【被生丙】

土被木克:土弱木枯;木去土揚。【被克丁】

應該指出;這一「五行生剋」關係,實際上是前人思維路線的一種「模式化」表達。古人把木、火、土、金、水之間的聯繫歸納為生(滋生,長養,推進)、克(克制、禁約,抑止)、乘(過度的投入或克制)、侮(逆向的長養或壓抑)四種關係,它表明了世界各種事物之間由多樣聯繫、立體交匯、生化運行、有機統一而形成的複雜而平衡的總體形態。它追求的是各方的正常存在、總體平衡,是秩序的動態維護或重建。在這個理論模式中,世界是一個綿綿不絕的品物鏈條,事物之間互為生化的條件,互為發展的因素,又互為制約的環境,取消任何一個環節,世界都將是不完整的、不可持續的。五行學說反對偏盛偏衰,這裡沒有你死我活的鬥爭,不提供弱肉強食的理論支持,不贊同一方吃掉一方、消滅一方、壓倒一方。這裡沒有什麼你死我活的鬥爭。而一事物對於它事物的相生或相剋,也都離不開周圍事物的協調參與和平衡組合,事物總是在多向多維多重的交互作用下實現總體平衡和動態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把這種學說稱為「關係學說」,或曰「網哲學」。這一學說的深刻性,比起西方的「結構論」、「控制論」、「組織學說」來,毫不遜色。這麼看來,五行理論是具有很大的內在張力的,它能適應綜合平衡、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訴求,能適應樹立參於意識、調適意識、環保意識的理論訴求,能適應多元共存、互利共進的戰略思考。找准它的理論生長點,給予正確的解讀,此其時矣。

對於我國的傳統理論,要善於發現其理論生長點,作出合乎時代要求的闡釋與更新,揚棄與發展——盲目的「罵」和「捧」都不對。對五行學說應該這麼看,對其它傳統觀念、傳統理論也應作如是觀。

【作者簡介】陳洪宜,原警官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授,貨幣史專家,長期從事古典文學與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熱心於文史哲法的綜合研習。主要著述:《瀟洒人生--世說新語擷趣》(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中華交通史話》(中華書局)、《中華法治史話》(群眾出版社)、《中華警事史話》(九州出版社)、《中國治安史》(公安大學出版社)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鏈說 的精彩文章:

中國貨幣史之從起源到統一

TAG:i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