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書而讀
書籍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它滋養我們的心靈,澄明我們的思想,豐富我們的生活,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並不是每一本書都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因為書有優劣之分,有深淺之別,有好壞之異。一個閱讀者如果希望讀到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書,自然要面臨著兩個字:選擇。
擇書而讀,其道理不難理解,問題在於如何「擇」。一般來講,我們選擇書的時候,首先依靠感覺自選喜歡閱讀的書,這樣閱讀起來就會感到滋味十足,身心愉悅;其次是留意別人推介的圖書,一旦發現其中有自己喜歡的,就可借而閱之或買而讀之,這樣的選擇由於是建立在別人的選擇之上,因此常常會閱讀到值得閱讀的書;再次是重視學者名家的推薦書目,選擇其中自己喜歡閱讀或值得閱讀的書,一一加以通讀乃至精讀,比如梁啟超、胡適、魯迅等文化名人開列的書單,對當今閱讀者來說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像美國著名報人、專欄作家費迪曼在其《一生的讀書計劃》中所開列出的百部書目,也值得今天的閱讀者參考。最後一點是注意選擇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畢竟大凡名著者,必有可取之處。如果是一部名著,讀之而合乎口味,則有必要精讀和復讀;倘若尚屬可閱讀之列,亦不妨堅持讀之。如此這般,總會有良好收穫。
閱讀的藝術,其實就是怎樣適當地略過不必要閱讀的部分;而選擇的方法,其實就是如何儘可能地找到有必要閱讀的書籍。毫無疑問,一個人即便終日手不釋卷,也不可能閱盡天下之書,因而他有必要選擇。而選擇可以是隨意的,但並不是隨便的。在具備選擇常識的情況下,隨意地選擇我們的閱讀之書,的確需要一點小小的智慧。
英國哲學家考爾登說:「僅次於選擇益友的,就是選擇好書。」益友難交,好書難求。但人生在世,總得要交些朋友,總得要讀些好書。因此,交友也好,讀書也罷,選擇是必須的。而即便有選擇,也難免會交錯了朋友或選錯了書籍,但這並不能成為「沒有必要選擇」的理由。對於一個閱讀者而言,即便做到擇書而讀,也不能確保拒劣書於千里之外,而是只能讓我們儘可能地少讀一點劣書。再說,世間的許多書,我們並不能僅憑他人的評介來貿然判定是否值得閱讀。許多時候,我們只有親自去閱讀與感受,才能斷定一本書的優劣與好壞。
毫無疑問,閱讀的個性化與多元化的前提是擇書而讀,而唯有個性化與多元化的閱讀,才能使我們的閱讀生活始終保持應有的品質。(杜學峰)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西藏加速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宋慈和他的《洗冤集錄》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