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講好秦漢建築故事

講好秦漢建築故事

7月26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秦漢三輔地區建築研究與復原」項目組在北京舉辦項目開題報告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的專家,組成評議組對項目開題進行了評議。項目組首席專家及各子課題負責人就項目設立的學術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現狀、未來研究思路、主要技術路線、預期學術成果等進行了專題彙報。評議組專家在聽取項目彙報內容後,進行了認真討論、評議,一致認為,「秦漢三輔地區建築研究與復原」課題將建築考古和田野考古結合起來,設計合理、組織嚴密、研究方法得當、技術路線科學、學術意義重大,成果值得期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劉慶柱研究員主持開題報告會。

會場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瑞研究員以《秦漢三輔地區建築研究與復原思考》為題作了專題彙報,子課題負責人李毓芳研究員作題為《秦漢三輔地區建築遺址考古學研究》的彙報,趙化成教授作題為《秦漢三輔地區城市與建築空間格局復原》的彙報,徐怡濤教授作題為《秦漢三輔重要建築遺址復原研究》的彙報,張劍葳研究員作題為《秦漢三輔地區建築與城市遺址復原展示技術研究》的彙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主持開題報告會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做專題彙報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項目子課題負責人李毓芳研究員作彙報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項目子課題負責人趙化成教授作彙報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徐怡濤教授作彙報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張劍葳作彙報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秦漢是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陝西關中在漢代時分屬京兆尹、左扶風、右馮翊,因而也被稱為「三輔」,該地區是秦漢帝國統治廣袤疆域的首都所在地,建設了一系列高等級的各類建築。

劉瑞介紹到,「秦漢三輔地區建築研究與復原」課題計劃對戰國秦中後期、統一秦和西漢三階段的已發現、發掘的部分都市、陵墓、宮殿等建築,從「秦漢三輔地區建築遺址的考古學研究」「城市與建築空間格局復原研究」「重要建築遺址復原研究」「建築與城市復原展示技術研究」等四個方面開展系統研究。通過專題的考古整理,並根據最新考古發現,探討相關建築的時代、形制和性質。同時,對秦漢櫟陽城遺址、秦阿房宮遺址、秦漢上林苑遺址等正在發掘和整理的建築遺址,與建築史學家合作,從發掘準備、田野發掘到資料整理開展建築復原,採用建築學語言開展相關記錄,打破行業隔閡,探索遺址發掘與建築復原的有效方式。對已發掘回填建築,儘可能查詢相關資料後,利用現代技術進行三維建模和復原研究。同時,對已發掘的秦漢建築材料開展系統研究。

在本課題的設計中,建築學家也將直接參与建築遺址的發掘和資料整理,和考古學家一起分析建築遺址的發掘細節,提出建築遺址發掘的注意事項,完成切合遺址發掘情況的建築復原,構建對已發掘建築的復原或再復原工作模式。考古學家和建築學家共同努力,從空間上分析秦漢大到城市、陵墓,小到宮城,更小到單體建築的建築規劃思想、建築布置手法和具體建築過程,探討秦漢三輔地區建築對後代建築影響,從建築文明角度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傳承發展,探索不同文明體系建築布局思想對後世影響,推進秦漢建築考古和建築復原研究。

在本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專家團隊將結合現代手段開展建築復原展示研究。張劍葳介紹,專家團隊將運用GIS系統及自主開發的資料庫,以不同尺度開展模擬、展示建築和城市選址、建築和城市發展的整個過程,形象地將平面建築遺址立體復原呈現,進一步檢查、驗證之前建築考古發掘和建築復原研究工作,校正、修改已有復原成果,分析、尋找秦漢建築特徵,探索秦漢建築設計思想與模式,直觀化地將發掘成果和復原成果有效展示,並根據技術發展,回溯性開展已做復原的升級提高。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鍾曉青點評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鍾曉青在聽取學術彙報後認為,本次課題設置是考古學界和建築學界在新材料、新認識和新技術條件支撐下的一次嶄新的合作,建築學界專家將直接參与田野考古發掘研究,能夠直接觸摸最一手真實的考古學資料,從而可以使得建築復原更具科學性。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高崇文點評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高崇文指出,秦漢三輔地區是秦漢時期官式建築的集中區域,本項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秦漢時期的建築發展歷史,了解都城設計理念的變化,進而折射出當時統治階層某種思想觀念的變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點評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說,考古發掘可以發現建築基址的情況,而對於建築上部的情況不甚明了,通過考古學者和建築學者的合作可以提取更多的復原因素,從而為科學復原提供可靠依據。三輔地區不同於一般的郡縣,是秦漢時期的京畿重地,是中國走向大一統的核心地區,官式建築類型多樣,要加強分類研究,同時對於薄弱環節要加強田野考古發掘工作,豐富對秦漢三輔地區建築形態的整體認知。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白雲翔點評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白雲翔分析,項目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工作模式都進行了嶄新的探索,這代表了當今學術研究方法創新的趨勢。秦漢三輔地區官式建築的深入綜合研究,對於從整體上把握秦漢建築文明狀況具有積極意義。他認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注重考古發掘研究基礎上的透物見人,通過秦漢建築研究認知當時社會治理的理念,並為認知後世建築提供一個重要的基點。

劉慶柱強調,建築就是政治的標證,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政治理念是通過建築體現出來的。秦漢三輔地區的建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漢帝國的文化形態,要注重典型的建築類型的發掘、研究,由易到難,由點到面,抓住重點,把考古學與建築學的研究手段深入融合,真正講好秦漢建築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四大文明古國視域下的中國夏代文明
建構共享經濟合作規制治理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