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用人講究義理,李鴻章用人講究事功,誰更勝一籌難有定論

曾國藩用人講究義理,李鴻章用人講究事功,誰更勝一籌難有定論

李鴻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繼承曾國藩的衣缽創立了淮軍。就是在用人方面,李鴻章也是不輸他的老師,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所超越。《清史稿》評價李鴻章用人時說:「好以利祿驅人,緩急不可恃。」

李鴻章與曾國藩在用人上有很大區別,淮軍的特點一是兵將冗雜,以才能為第一,但選擇不精。高級將領中,只有一個舉人,團首、降將、鹽梟、防軍佔了多數;二是以功名利祿相號召。李鴻章說:「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耳,我無利於人,誰肯助我?」

從1870年到1911年的40年間,淮軍、北洋出來的部級官員共有38人,著名的有丁日昌、盛宣懷、袁世凱等人。有學者評價,李鴻章是在義理與事功之間彷徨,但本質上他是沒有義理之學的洋務首臣。他籠絡人才確有一套辦法,有的方面連曾國藩都自愧不如。

「滿堂豪翰濟時彥,得上龍門價不賤。」這是李鴻章評價曾國藩幕府人才薈萃的詩句。曾國藩聚集了一大批有各種才幹的專業人才,如精通數學、天文、機器製造的科學家,有諳習律令、會計的刑名、錢穀之士,有崇儒重道的道學先生,有深悉文案之道的文學侍從,也有懂得軍機韜略的參謀人員。

李鴻章與曾國藩的最大不同在於,他從實際需要出發,把能力置於道德之上,尤其注重羅致經世致用、精明練達之士。到了上海以後,李鴻章很快認識到洋務的重要性,因而在所用人才中,以通習洋務的為最多,這也是使他成為當之無愧的洋務領袖之首。

曾國藩對李鴻章的用人策略有褒有貶,趙烈文建議說:「李鴻章少帥用人只求眼前的功效,老師固然應當以大局起見,不應有不同的意見,但也應該在無意中稍稍顯示一下你的風采,也好讓這些人迷途知返,邪風不再盛行下去,這樣做實在是功德不淺啊?」曾國藩回答說:「曾、李氏一家,他在前方,我怎麼能不順從他啊?」

李鴻章是出了名的護犢子,他接替曾國藩北上剿捻以後,就一個勁地為手下人謀位置,而潘鼎新是他的四大愛將之一。李鴻章藉助淮軍的力量,兵威所及,就會成為他的地盤。早在李鴻章調鼎軍南下山東時,他就為潘鼎新謀得山東布政使的頭銜,並私下裡活動讓潘升巡撫,這引起剛剛升任巡撫的丁寶楨的警惕和不滿。

後來潘鼎新率軍隨李鴻章駐在天津,開了煙、肆、倡等幾個館,人稱「潘窯子」。光緒初年,他任湖南巡撫,上任當天就問屬下人:「安徽籍在湖南服官的有多少人閑居無事?」屬下的布政使一時答不上來,潘憤憤不平地說:「吾皖人大有功於國家,不可忽視也。」

第二個月,所有閑置的安徽籍官員全部安排了職位,後來因處理教案不力,他被彭玉麟、張之洞聯名彈劾,到了這個時候,李鴻章還是向清廷舉薦他「才兼文武」。

還有上海文人領袖馮桂芬的例子。李鴻章在北京當翰林時就與馮相識,他到上海不久即發覺馮是個難得的智囊人物,便趕緊將他招入麾下。

馮是名士,架子大,而李鴻章也有大架子之稱。但此時李對馮執禮甚恭,嘴不離「老前輩」三個字,而馮也是傾囊相助,將他的洋務見識全部講給李鴻章聽,這讓李大有裨益。曾國藩曾一度點名要馮桂芬去他的幕府,李鴻章硬是不放。而正是用了馮桂芬,才使得李鴻章坐上了洋務領袖的頭把交椅。

民間傳說的李鴻章與范肯堂的故事,更可見李籠絡人才不遺餘力。據說,每逢初一、十五兩天,李必定正衣冠候於范的居室外問安。李還以乾魚翅贈予范的雙親。范用李的御賜紫疆馬車訪友,李不但不責怪,反增派八名士兵當范出遊時的護衛。後來,受寵的范肯堂一意為李鴻章效力,竟無意金榜題名,不再涉足科舉。

就提拔和用人而言,曾、李相同,都提拔了無以計數的人才,使得薪盡火傳,但他們用人的側重點仍有很大差別。曾國藩以儒家義理為依歸,這樣事功有大本大源。而李鴻章雖然也試圖向義理嘗試,但時代趨於不同,遂專註於事功,而這樣的事功缺乏大本大源,因此有些方面李鴻章又不如他的老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在處理年羹堯一案上,雍正表面看似贏了其實卻成了最大的輸家
戊戌變法胎死腹中,短短數年慈禧為何轉變態度大力推行新政?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