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盤點美國名校錄取政策:功利心太重的中國學生難進名校

盤點美國名校錄取政策:功利心太重的中國學生難進名校

在過去一段時間,針對名校生的探討很多,比如「常青藤綿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空心病患者」等。針對這些現象,哈佛為首的名校掀起了對錄取政策的改革,今天這篇文章將盤點美國名校在錄取學生時政策發生的變化,並且給中國考生一些懇切的申請建議。

美國名校的錄取政策變天

麻省理工學院:

* 可填寫的課外活動從原來的10項減少到現在的4項;

* 9年級之後才開始的課外活動不允許再添加上去;

* 文書話題新增「請描述你是如何為所在社區做出貢獻的,可以是關於家庭、學校和鄰里」。

耶魯大學:

* 可填寫的課外活動只能有2項;

* 文書話題新增「回顧一下你曾經為家庭、社區或公共利益做出的貢獻」。

這僅僅是個開始,接下來會有很多大學隨之響應,而這一切的改變源於一份報告。

2016年,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推出了名為「Turning the Tide: Inspiring Concern for Others and the Common Good through CollegeAdmissions」(力挽狂瀾:通過大學錄取政策來激勵學生關心他人和公共利益)的報告。

而這份報告又源自於哈佛大學Richard Weissbourd教授一項進行了十來年的研究。他讓來自美國各地的1萬名中學生排列出什麼是對他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研究結果顯示,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成就最重要,30%把追逐幸福快樂當作最高理想,僅有20%多一點兒的學生覺得應該把關愛他人列為人生目標。

Weissbourd教授非常震驚。他出生在20世紀50年代,正值美國民權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那時的大學生(多數是白人)並沒有隻考慮自己群體的利益,而是站在了反對種族隔離和社會不公平的前列。在接下來的反越戰運動中,大學生更是成了急先鋒。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些未來的社會精英本應心懷天下,致力於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可是當下他們卻只專註於如何攫取更多的個人利益。那些不計個人得失、關注弱勢群體的大學生彷彿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難道如今關愛他人成為小眾的價值觀了嗎?

「優秀」的常春藤綿羊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無獨有偶,耶魯大學的William Deresiewicz教授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Deresiewicz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一路從本科讀到了博士,之後又在耶魯大學執教,可以說他本人深諳常春藤這類美國頂尖高校的套路。他用「優秀的綿羊」來形容常春藤盟校里的未來「精英」:他們都很聰明勤奮,似乎時刻都保持鬥志昂揚精力充沛,但同時又總是感到焦慮、壓抑和茫然,缺乏好奇心和理想,他們只是在人云亦云的價值觀裹挾之下,盲目而又順從地向著一個方向前進:華爾街上的金融或諮詢公司。

變革,錄取政策才是指揮棒

目前哈佛大學的這份報告已經得到超過120所大學和學院署名支持。這些學校既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這些常春藤盟校,也有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這些頂級私校,當然更不乏公立名校的支持。

除了像麻省理工學院和耶魯大學這樣從課外活動數量上進行硬性限制以外,各所名校的錄取理念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富裕家庭的孩子花父母錢飛到世界各地,在欣賞異國風情之餘,做一兩個星期的義工,已經不再認為是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了。參加五六個俱樂部,甚至自己創辦一個假大空的俱樂部,也很容易被錄取委員會識破套路。

名校會更願意看到申請者因為興趣愛好長期沉浸到某項課外活動中,而不是只有一兩周的短暫行為;會鼓勵學生從細微之處去關愛他人和社區,而不是跑到千里之外修房子。比如,為減輕家庭負擔去做兼職,幫助父母照顧年幼的弟妹或者年邁的祖父母,有真情實感和反思,反而更能打動錄取官。比如下面這幾個活動案例。

領導力不看團隊大小重在為人謀福

美國的教育體制下,非常看重孩子領導力的培養和展現,但是中國學生容易對「領導力」這個詞理解錯誤,認為領導力主要體現在可以領導多少人的團隊做事。事實上,美國高校更在乎你如何利用有效的資源和團隊,去影響他人,為群體造福。

Ivy高中時是學校的志願部部長,她希望可以藉助這個平台給學生們帶來更多的便利。比如,她發現,學校的衛生間從不安放廁紙,同學們都需要自備衛生紙,所以就發生了不少忘帶廁紙的「人間慘劇」。於是Ivy開始萌生了為學校衛生間裝備免費衛生紙的計劃。

這個看似簡單的計劃,卻遭遇到了重重困難。Ivy一開始籌劃在全校募集資金,經過一次民調,她發現同學們捐款的意願並不強烈。之後她又把目光投向了回收廢棄塑料瓶,並且尋求與學校的環保社合作。但是發現學校早已進行了對塑料瓶統一回收的工作,回收的收入也另有他用,好不容易找到的資金渠道就這麼斷了。

經過一系列內部政策申請和外部拉贊助,終於有一天,學校里的所有衛生間都安裝上了帶有廣告盒的衛生紙。在申請學校的時候,Ivy自稱廁紙姐,以「My Toilet Paper Complex」這個吸引人眼球的題目,以及幽默輕快的筆調,侃侃而談自己為爭取「最基本的人權」的鬥爭過程,最終她獲得了全美排名第九的文理學院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面試官Andy的認可。

做學術也可以心繫社會

很多同學會覺得,做學術這件事情,離自己太遙遠,要麼是自己達不到一定的學術深度,要麼是擔心太枯燥別人也聽不懂。但聰明的人,往往會利用高中生力所能及的知識範疇加上一定的文獻閱讀和總結,結合某種社會現象,通過做簡單研究的方式試圖去解決問題。

Steven就是這樣的一個聰明人。首先,Steven對體育很有熱情,是學校的籃球隊主力,每年運動會上都活躍在短跑、跳高、投擲等各項賽事中。此外,他初中的時候還參加過機器人比賽,對於科技創新有著情有獨鐘的關注。但是不得不說,興趣廣泛如他,基本都是淺嘗輒止,沒有一項是真正能拿出手的亮點。

終於,一次在北京殘聯下屬的一家聾啞兒童機構做義工的機會,讓Steven感受到了一股強烈的願望,希望可以為這些盲人小朋友做更多的事情。Steven先是做了一個關於「肢體運動與遊戲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然後設計了一套可以跟盲人小朋友們一起做的遊戲,之後重新跟這家機構取得了聯繫,並通過號召他自己所在的籃球隊成員,一起加入了遊戲課程開發的公益志願活動中去。

他們希望,通過與孩子們的溝通、遊戲,可以幫助這些聾啞兒童重新樹立希望,對生活建立信心,並對自己的能力進行開發和再認知,幫助他們今後的成長。就像Steven最終在他的文書里寫的那樣:「曾經孩子的一個擁抱就會讓我不知所措,但是現在,我身上爬滿了小孩子,看著他們依依呀呀快樂的樣子,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值得依靠的大樹。」

最終,Steven收穫了他一直夢想的卡耐基梅隆(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工程學院的錄取。

藝體特長也可以與慈善相結合

還有一種情況,是中國學生經常遇到的,就是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學鋼琴或者打籃球,可是到頭來卻發現周圍的人十有八九都有這樣的藝體特長,頓時沮喪無比,從此不再觸碰。但事實上,如果用得好,藝體特長也可以成為慈善界強有力的一種號召形式。

Vincent學習了十二年的鋼琴,直到現在還與他的鋼琴教師,一位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音樂老師保持著頻繁的聯絡,也與當地的鋼琴學校關係不錯。加之Vincent曾經參加過磐石基金會的暑期夏令營,與磐石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可以從基金會獲得慈善組織的支持。

他曾夢想著能夠邀請到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好的鋼琴演奏家,所以寫信給了朗朗、李雲迪,甚至馬克西姆,但是他得到的只有冷漠的無視或是禮貌的拒絕。他失望過,但是很快重新振作起來,把自己的目標定位得更加實際。除了在邀請鋼琴師方面碰到的困難,Vincent在尋求資助、尋找場地、獲取政府批准方面也都碰到了種種之前預想不到的狀況。但最終,他在烏魯木齊成功地舉辦了有三百多人參加的慈善音樂會,在當地造成了轟動,有三家紙媒和兩家電視台對他的活動進行了報道。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設計課外活動,第一得真是來源於自己的興趣,是自己想做的事;第二要投入時間,不懼困難。其實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戰勝困難的過程,才是招生官真正想看的;最後,是要心繫社會,有一顆公益之心。耶魯大學的招生頁面中這樣界定招生官期待看到的學生們從事的活動:

你抓住了那些能讓你擔任領袖人物的機會,並將你的精力投入你所選擇的活動中。你毋需擔任一個全國性的組織的主席才能給錄取委員會留下深刻印象,但委員會希望看到你花時間、抓住有意義的機遇,並積極地影響你周圍的人。你對你投入時間做的事情,展現出深深的執著與真摯的熱愛。你追尋真心嚮往之事的無上愉悅—而非連篇累牘陳列活動的簡歷—將會讓你具備更強有力的資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藤博士留學 的精彩文章:

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評價
劉墉:一位父親給女兒的安全叮嚀

TAG:藤博士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