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黃連湯方證、方義解析

黃連湯方證、方義解析

黃連湯所主為傷寒病之胸中有熱及胃中有邪證。但其胸中熱從何而來?胃中之邪指什麼?吳謙曰:「傷寒邪氣入里,因人臟氣素有之寒熱而化病。此則隨胃中有寒,胸中有熱而化」(《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注》卷五)。謂其外邪入里,隨體質陰陽之偏頗分別從化為胸熱胃寒。但柯琴有不同看法,指出「此熱不發於表而在胸中,是未傷寒前所蓄之熱也……寒邪從脅入胃」(《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卷三)。即認為患者胸中素有蓄熱,外感寒邪後,寒邪入胃,而成胸熱胃寒。細究之,吳氏與柯氏之言並無太多差異,均強調患病前已有胸熱或體質寒熱偏頗。本證之胸熱胃寒為大多數醫家所認同,但柯氏進一步闡發其病機,謂之「胃中寒邪阻隔,胸中之熱不得降,故上炎作嘔;胃脘之陽不外散,故腹中痛也」(《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卷三)。強調了胸熱胃寒、寒熱相隔、寒滯腹痛和胃逆欲嘔的病證特點。可以斷定,黃連湯證系素體寒熱偏頗,或已有胸熱或胃寒在先,傷寒之邪入里隨體質陰陽偏頗,從化為上(胸)熱下(胃)寒,寒熱相隔,胃氣上逆,而見以腹中痛、欲嘔吐為主症的證候。黃連湯君以黃連清泄胸熱;臣以乾薑溫脾祛寒,更用桂枝辛溫以助乾薑溫中散寒兼溫經止痛;佐以半夏和胃降逆,合桂、姜之辛散,與黃連之苦降,升降氣機,交通上下,以破寒熱之格拒;稍佐人蔘、大棗、甘草健脾養胃,兼助姜、桂復中陽,並能制黃連苦寒傷胃。全方清熱祛寒,交通上下,安中止嘔。黃連湯方證涉及胸熱胃寒,有傷寒注家認為該方由半夏瀉心湯變化而來,既然半夏瀉心湯方中已有乾薑溫中祛寒,今去黃芩,何以更加桂枝?柯琴云:「君黃連以瀉胸中積熱,姜、桂以驅胃中寒邪」(《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卷三),認為桂枝助乾薑溫中祛寒,如從該證患者素體中焦有寒及傷寒之外寒入胃考慮,此說與病機甚為吻合。羅美謂:「桂枝溫散寒邪且交通陰陽」(《古今名醫方論》卷三),指出桂枝溫散中寒、交通陰陽,與病機中上熱下寒之阻隔相應,似也在理。不過此作用似應理解為桂枝(散寒助陰升)與黃連(泄熱助陽降)二味配伍之結果,如王子接指出:「桂枝宣發太陽之氣,載引黃連從上焦陽分瀉熱,不使其深入太陰,有礙虛寒腹痛」(《絳雪園古方選注》上卷)。認為桂枝辛散能制黃連之苦降,使之專走上焦,且避免苦寒傷中。考《本經》載:「牡桂,味辛溫,主上氣逆」,於方中有平沖降逆和胃的作用。綜上,桂枝在黃連湯中的作用涉及溫胃散寒、交通陰陽、平沖降逆、兼制黃連之苦寒。(REF范方馨,謝鳴.半夏瀉心湯與黃連湯證治辨析[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04):343-346.)

「胸中有熱」,即指邪熱偏於上部,包括胃脘,上至胸膈「胃中有邪氣」,指腹中有寒邪,病位偏於下部,包括脾與大腸。因此形成胃熱腸寒,胃失和降的證候特點。「腹中痛,欲嘔吐」,是本證的代表癥狀。寒邪在腹,脾氣受損,寒凝氣滯,經脈不和,故腹中疼痛;熱邪在上,胃氣不降,上逆而作嘔。腹中痛與欲嘔同見,亦是熱在上而寒在下的標誌。今病邪在胃腸,所以治療上就應以清上溫下,和胃降逆為法,黃連湯是主方,使胃和寒散熱除而愈。在諸家對此方義的註解中,柯氏之注發人深思:「用黃連瀉心胸之熱,姜、桂去胃中之寒,甘棗緩腹中之痛,半夏除嘔,人蔘補虛。雖無寒熱往來於外,而有寒熱相搏於中,所以寒熱並用,攻補兼施,仍不離少陽和解之治法耳。此證在太陰、少陽之間,此方兼瀉心、理中之劑」。(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少陽方總論》)。宗仲景之旨,我們體會到臨證不可拘泥,只要掌握其寒熱夾雜,陰陽失調之病機,雖病因各異,但病變重在脾胃,脾胃不和,中州升降失調,水津不能四布,病久不愈;邪居胃中,使陰陽不交,陰不得升而寒留於下,陽下得升而熱隔於上,皆可服用本方。治療屬於本證型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均有滿意的療效。通過數十年的臨床實踐,結合現代中醫藥研究進展,精心領悟柯氏稱此方不離「和解之法」,又謂「此證在太陰、少陽之間,此方兼瀉心、理中之劑」之意。融清上溫下、和解、瀉心為一體,創擬加味黃連,臨床效果優於黃連湯。加味黃連湯由黃連、乾薑、桂枝、半夏、黃芩、柴胡、三棱、三七參、連翹、鬱金、枳殼、升麻等組成。本方所治,當為虛實夾雜,寒熱交錯之證。病變之本,多與飲食不節,情志不調有關。飲食不節則傷脾胃,脾胃傷則不能健運水谷精微,釀痰化飲,而致脹滿之症;情志不調則傷肝,肝傷則疏泄失職,氣機不暢,郁而生熱,而致疼痛泄瀉之症。胃為多氣多血之腑,氣不條達,極易化熱,故脾胃功能失調,而致胃實脾弱,脾濕胃熱。(REF:石顯方, 傅文錄. 從黃連湯證看脾胃病的理法方葯[J]. 河南中醫, 2006, 26(9):4-4.)

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之對比。三方均為和解之劑。半夏瀉心湯,在《傷寒論》中主要治療心下痞一證,其基本病機為寒熱錯雜,邪氣結於心下。「按之心下濡」「滿而不痛」為其主要癥狀,治法為和中降逆消痞。其組方實為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以乾薑易生薑而成。因此具有調和陰陽、復其升降、補瀉虛實之功,故應屬於和解之劑。小柴胡湯見於《傷寒論》少陽病證,為少陽病之主方。其病機為傷寒表證未解,邪傳入里,侵入少陽,致少陽樞機不利,木郁化火。「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為其主要癥狀。其治法為和解少陽。黃連湯其基本病機為寒熱錯雜,其基本證候是上熱下寒證。其治法為清上溫下,和胃降逆。因其能交通陰陽,恢復中焦升降之機,故亦可歸於和解之方。其組方也可以歸結於小柴胡湯的加減,如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中說到「此亦柴胡加減方也」。相同點:病機上都有寒熱交錯;癥狀上都能出現嘔吐,腹痛;治法上均有調和氣機、斡旋陰陽之意。藥物組成均含有人蔘、半夏、甘草、大棗;其中黃連湯與半夏瀉心湯還均含有黃連、乾薑。不同點:半夏瀉心湯之寒熱互結於中焦,黃連湯之寒熱居於上下,小柴胡湯之寒熱在於表裡。治法上,半夏瀉心湯重在和胃而降逆,黃連湯重於清上溫下,小柴胡湯重在宣透表裡,和解少陽。藥物組成亦有差別,半夏瀉心湯以半夏為君,和胃滌痰,調和中焦。在泄熱通降葯上,比黃連湯多黃芩,比小柴胡湯多黃連,故重在於和降之力。黃連湯以黃連為君,以其苦寒之性清上部熱邪。比半夏瀉心湯多桂枝一味,王桂利認為黃連湯中桂枝一味用的恰到好處,使上下陽氣匯通,陰陽相續;比小柴胡湯多一組葯對黃連與乾薑,意重於清上溫下。小柴胡湯重用柴胡為君,其氣質清輕,能助膽氣之升發,疏散膽火之瘀滯,合《素問》「木郁達之」之意。併合黃芩,使少陽之火從內清從外疏。以上所述,只是對黃連湯方葯進行理論上的淺微探析,《傷寒論》中的經典方劑理論與臨床意義遠不止如此。對於經方的學習需立足於理論放之於臨床,使其功效得到最大發揮。(REF:譚張奎.經方之黃連湯方葯淺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6,12(21):89-90.

黃連湯由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而成,桂枝辛甘溫,可補心腎之陽氣,黃連、桂枝配伍成對,則全方寒熱比例亦隨之改變。筆者認為黃連湯交通心腎之類型屬「心火旺,腎陽虛」。黃連湯清上溫下、辛開苦降,可以認為仍為瀉心之法,然卻為何更「瀉心」之名?此問徐氏正有解釋:「諸瀉心法,皆治心胃之間寒熱不調,全屬里證。此方以黃芩易桂枝,去瀉心之名,而曰黃連湯,乃表邪尚有一分未盡,胃中邪氣尚當外達,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裡,則意無不到矣。」此番解釋,「瀉心法,皆治心胃之間寒熱不調」與《傷寒論》命名「調中劑」相合。不僅脾胃寒熱不調如此,凡調理脾胃的幾個方劑,仲景都附之特殊名稱,比如承氣湯、建中湯、理中湯。但徐氏將方中桂枝解釋為和表裡,並且因兼表證而更名,卻值得商榷。小建中湯亦是表裡同治,卻為何仍名以「建中」?由此可反證出,變名不因其能解表,而因其中妙義已不在脾胃。黃連味苦,為心家之正葯,以此命名正與心相對,如同柴胡湯與肝、麻黃湯與肺、地黃丸與腎。所以筆者認為之所以更名為黃連湯,仲景之意乃因意欲突出此方治心之妙義。(REF:趙訓冰,滕佳林.淺論黃連湯交通心腎[J].西部中醫藥,2016,29(01):108-109.)

整理丨菟絲子

圖片丨菟絲子

校對丨貫貫

★版權聲明★

本平台所使用的圖片、音視頻、文字僅用於學習交流,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權及使用不當情況,

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或協商授權事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樸實與厚度 的精彩文章:

五瀉心湯方證解析及鑒別
茯苓四逆湯證病機分析

TAG:樸實與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