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歐美讀不懂的大國韌性和力量,經歷"華為時刻",凝聚中國競爭力?

歐美讀不懂的大國韌性和力量,經歷"華為時刻",凝聚中國競爭力?

歐美讀不懂的大國韌性和力量,經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經濟大國之間的競爭常常會出現一些重要的經濟時刻,比如當年美國與前蘇聯之間的競爭,出現了「斯普尼克時刻」。1957年10月4日的「斯普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的倒逼。這一天,前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進入地球軌道,震驚了整個美國。歷經12年的努力,美國幾乎發揮舉國之力進行技術追趕,最終實現了超越,並建立起美國以科技為主導的全球經濟霸權。再比如「德國製造時刻」,1887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必須標註「德國製造」字樣,以此將價廉質劣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區分開來。這也被視為是「德國製造」的起源。最終逼迫德國加強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在品質上精益求精,至今德國製造仍然是頂級品質和工匠精神的代名詞。

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的一系列中美之間的經濟貿易摩擦,以及華為於2019年5月15日被美國宣布列入「實體清單」,從貿易延伸到科技,至此,「華為時刻」到來。隨後華為做出的一系列舉措,恐怕除了華為之外的中美經濟決策者和公眾都沒有想到。華為的反擊似乎比美國出的第一記「重拳」還要狠,華為海思拿出百寶箱,一夜之間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晶元等壓箱底兒的核心技術大白於天下;接下來華為總裁任正非頻繁接受全球著名媒體的採訪,表達出華為面對美國制裁的態度,並表示華為企業發展不會受到影響,華為早在10年前就做足了戰略應對的準備,闡明了華為5G技術的世界級優勢,其他公司至少要2-3年才有可能追趕上華為5G的技術水平和能力。

歐美讀不懂的大國韌性和力量,經歷

思考由「華為時刻」開始,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是什麼?

1957年的「斯普尼克時刻」,使得美國卧薪嘗膽,經歷12年的時間超越前蘇聯,成就至今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更早前的1887年的「德國製造時刻」,使得德國製造在利益與尊嚴面前選擇了尊嚴,成就了德國製造直到今天仍然倍受推崇的工匠精神。

2019年的「華為時刻」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與上述兩個世界經濟史上的重要時刻相比,「華為時刻」不但給我們帶來了科技研發和產品創新重要性的認知,也給中國、中國企業和中國人民對於中國走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樹立了信心。當所有人都認為,華為會像此前的中興一樣一打就服之時,沒想到華為海思的「備胎」讓華為成為韌性十足的彈簧,在巨大的壓力面前,反彈得更大。

因此,「華為時刻」之於中國企業的啟示是:科技創新才是競爭力,尤其居於全球產業鏈上的中國企業。

歐美讀不懂的大國韌性和力量,經歷

之於每一個單獨的中國企業,其所展現的全球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並不相同,華為的5G技術世界第一,大疆無人機的世界第一,聯想個人PC電腦的世界第一,格力空調的世界第一,等等,每一個世界第一背後,都有企業不同的戰略策略,都展現出不同的企業的不同的核心競爭力。然而,如果把這些企業劃分為中國企業集群,華為、大疆、聯想、格力、阿里巴巴、中車、國家電網、海康威視等,中國企業集群的全球市場核心競爭力來源是什麼呢?答案不言而喻——科技研發和產品創新。

或許在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之前,並未深刻地了解一下,5G技術對於全球經濟未來意味著什麼?也沒有清查一下華為的世界5G專利資料庫——華為在標準的專利方面應該是提供了16000多個5G標準體驗,換成A4紙將近10米高。華為5G專利全球排名第一名,佔比達到20%。美國的所有企業的5G核心專利的佔比不到15%。

因此,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科技研發和產品創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把企業的戰略重心回歸到科技研發。

歐美讀不懂的大國韌性和力量,經歷

中國企業的「華為時刻」即中國經濟的崛起時刻

幾乎世界所有國家都在等著看中國如何承受關稅之壓,美國認為中國挺不住,歐美小國由於經濟規模較小,世界貿易格局變化對其影響不大,自然也持隔岸觀火之態度,甚至還對於華為5G技術一拒了之。然而,中國力量絕非兒戲,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進步並非虛幻,愈挫愈勇的中國經濟在壓力面前,反而展現出極大地反彈力度。

在壓力面前,不但華為沒有屈服,反而更多的華為在這種逼迫之下挺直了脊樑。廣州恆大作為一家房地產公司投資數千億布局新能源汽車,聯想在全球超算500強當中勇奪世界第一,百度在人工智慧和無人駕駛領域名列世界前茅,阿里巴巴旗下晶元公司平頭哥正式發布首款產品玄鐵910。

一時之間,似乎所有曾經如華為「備胎」一樣的科技成果湧現出來,一向「悶頭髮大財」的中國企業張開雙臂向世界亮出肌肉、發出怒吼,就如孫楊的游泳成績受到質疑一樣的怒吼和肌肉展現。

是時候讓世界看到中國力量了,是時候向世界展現中國實力了。改革開放之初的上世紀80年代,中國在極度貧窮的情況下,能夠經過40年的努力發展起世界上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40年後的今天,發展起來的中國,完全沒有任何理由被人打回原形。

由於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14億人口,而且經濟發展之初的整體經濟水平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在經濟發展戰略上主要是解決14億人口的物質和文化生活質量,這使得中國經濟發展更加註重實用實效等應用層面,忽略了戰略性的科技研發和技術進步,並沒有什麼過錯。

歐美讀不懂的大國韌性和力量,經歷

然而,隨著基礎性的民生經濟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之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便被提上日程。截至2018年9月,我國高被引論文(2008年至2018年被引用次數處於各學科世界前1%)數量為24825篇,佔世界份額為17.0%,比2017年增加了23.3%,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中國的國際熱點論文(近2年間發表且最近兩個月被引用次數進入本學科前1‰)數量為842篇,佔世界總量的27.6%,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其中,我國材料科學領域論文被引用次數已經連續兩年保持世界首位,另有10個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2位,分別是:農業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工程技術、環境與生態學、地學、數學、藥學與毒物學、物理學、植物學與動物學。顯示出我國在科技研發方面的強勁實力。

另外,在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機器人等領域的世界專利數量中國也保持世界第一,更是連續六年成為世界機器人最大的消費市場。

上述成果,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好現象,即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伴隨著世界級的科技進步和創新引領,它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地發展動力。科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強勢的新動能。

歐美讀不懂的大國韌性和力量,經歷

結束語

中國人的內斂和不張揚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低調屬性,這使得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製造物美價廉供全球,歐美國家鋪張浪費任逍遙,成為一種世界經濟的常態。即便我們如今有像華為、聯想、國家電網、阿里巴巴、格力、騰訊、百度等一樣的世界級企業,也從未曾向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虛張聲勢,本著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姿態與世界合作,展現了中國的擔當與責任。中國的溫文爾雅不是用來被欺凌的,中國的擔當和責任不是無邊界的,全球經濟格局不是一根「攪屎棍」就能攪得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會停滯,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不會停止,中國人民的勤奮努力不會消失,中國經濟的崛起一定會實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