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恐懼症,你有嗎?
編者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編輯王日出在中科院之聲開了一個雜貨鋪,鋪子里有各種有趣的心理學百貨。歡迎大家沒事過來逛逛。
這是一個拖了兩年多、一直沒寫完的題材。為什麼我清楚地記得是兩年多?是因為起初我提起筆要寫這個題材的時候是我上次去看牙醫。而這次再有這個念頭,是因為又去看牙了。也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定期」洗牙,而這個「定期」,已經因為自己的懶惰拖了一年多。不過說是「懶惰」不如說是恐懼,就連我現在「筆聊」這個話題,都感到特別緊張,甚至有些害怕、呼吸都有些困難。
除了恐懼、緊張等主觀感受之外,對於牙醫的恐懼也會讓人產生生理上的變化,比如血壓升高、心跳加速等,皮膚溫度、皮膚電反射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都是診斷牙醫恐懼症、區分嚴重程度的客觀標準。牙醫焦慮/牙醫恐懼並不罕見,世界各國關於牙醫焦慮發生率的報告,從10%到40%不等,女性往往比男性報告更多的牙醫焦慮。
在一項跨文化的研究中,30%的受訪中國人報告有中度或重度的牙醫焦慮,而丹麥只有15%。這可能是因為國人並沒有定期看牙醫的習慣,看牙醫的時候已經是「病入膏肓」、必須「敲骨吸髓」,過程會更加血腥、疼痛,更難以忍耐,自然也就更加害怕了。
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說,對牙醫的恐懼來自於三個因素:有些孩子因為過去在口腔治療中的消極體驗而產生牙醫焦慮,有些孩子是因為膽小、在多數場合都會產生劇烈的恐懼反應,還有些孩子是對於治療中的某些要求(比如一直保持張嘴的姿勢等)感到氣憤。
除了兒童本身的因素,父母對於牙醫的恐懼和焦慮也會加重孩子的負面反應。而對於成人來說,對牙醫的恐懼可能來自於接受口腔治療時遭遇過的直接創傷,或者本身存在其他的心理問題,或者容易受到驚嚇。
就我自己的體驗來說,只要一進入到牙醫門診、聽到滋滋的鑽牙的聲音,甚至頭腦中出現「牙醫」的念頭,就開始緊張、感覺牙齒在隱隱作痛,就像是一種條件反射。實際上,焦慮和恐懼症的形成也與條件反射有關係。
條件反射是人們通過親身經歷將一件事情或者刺激與某個特定結果結合起來的過程。20世紀初期,心理學先驅之一的華生認為,嬰兒只有很少的情緒反應模式(比如恐懼、憤怒、喜愛),也只有少量的情景與這些反應相關。但如果將不怕的刺激與害怕的刺激同時呈現後,再單獨呈現不害怕的刺激,嬰兒也會出現害怕的反應。
在之後幾年,巴普洛夫發表了「狗和搖鈴」的經典條件反射的實驗研究。條件反射是形成牙醫恐懼最常見的原因,有研究指出,創傷經歷對於嚴重的牙醫恐懼的解釋度達到38%。
牙醫恐懼一般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緩,但對我來說,對牙醫的恐懼並沒有隨著年齡而減少。這可能與另一個因素有關——對於看牙過程的預期。如果預期看牙是一件特別不舒服的過程,看牙時的疼痛無法忍受,那麼所感受到的焦慮和恐懼就會更強。因此,更多的接觸牙醫可能減緩對於牙醫的恐懼。有人比較過心理學學生、生物學學生和牙醫學生的牙醫焦慮水平,結果顯示,牙醫學生的牙醫焦慮情緒顯著低於心理學學生和生物學學生,有經驗的牙醫學生的牙醫焦慮顯著低於剛入學的牙醫學生。
正因為有牙醫恐懼的人很多,也有不少人來研究可以緩解焦慮的方法。很多人怕牙醫其實是怕疼,因此用麻醉和止疼的方法可以緩解焦慮。另外也可以通過改變對「看牙」的負面認知(比如看牙一定會很疼)來緩解焦慮。還有就是運用某些方式讓患者放鬆下來,比如引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肌肉放鬆、放鬆聯想、使用生物反饋等等技巧,達到「牙醫當前而面不改色」的目的。最近有人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幫助牙科病人放鬆,特別是在海邊漫步的虛擬場景能幫助病人減少焦慮、疼痛,在一周後回憶起看牙醫的經歷也更為積極。還有研究發現,薰衣草和橙子的香味可以緩解病人看牙時的焦慮、改善患者在牙醫診所的緊張情緒。還有人試著用音樂來緩解牙醫焦慮,也起到了一定效果。不過這種效果似乎也只對當次門診有效,並不會減輕病人對以後看牙醫的焦慮。
說歸說,我還是害怕牙醫的。但人不能因噎廢食,每年的定期口腔檢查還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可以防患於未然,還會因為疼痛小而減少未來的恐懼,通過多接觸牙醫降低對看牙的緊張情緒。
來源:PsyCh Journal雜誌
※我國開發的諾如病毒四價疫苗正式進入臨床研究
※動物雌性攻擊行為研究獲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