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墓,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要問起讀書時期,記憶最深刻的人物是誰,肯定會毫不猶豫地說出第一個名字,那就是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當年,閱讀了著名作家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真的是熱血沸騰,這位可敬的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他的先進事迹和奮鬥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奮發圖強,勇攀科學高峰,陳景潤因此也成為我們心目中最有分量的典範和英雄。
因此,在這個清明期間,特意來到北京門頭溝萬佛華僑公墓內,瞻仰最崇敬的科學家陳景潤先的安息之地。
清明節,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期間,無數人緬懷先賢,靜心感受前輩的精神,寄託著對先人的崇敬和哀思,正是這每一年的緬懷,都表達對祖先的崇敬和哀思;每一年的祭奠,都能讓人們在這土壤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春天的萬佛華僑陵園景色秀麗,湖光山色,人稱此地憑稟戒台之威嚴,遙承潭柘之涵秀,常有紫霧生騰環繞,陳景潤的墓碑非常有特色,兩塊非常大的大理石,一紅一白,分別鑄成的兩個大大的數字白色的「1」和紅色的「2」。
代表的是陳景潤在1973年3月2日發表了著名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即「1+2」),把幾百年來人們未曾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引起轟動,在國際上被命名為「陳氏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這一200多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被譽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是陳景潤一生為之嘔心瀝血、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有一個關於他忘我鑽研數學問題的故事廣為流傳:陳景潤走路邊想邊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樹上,連忙道歉,可是並沒有反應,他仔細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白楊樹。因此,在他墓後面,種有一顆這樣的樹。
陳景潤先生出生在戰亂時期的1933年,福建省的一個小職員的家庭, 在那個時期養育一個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陳景潤的父母靠著微薄的收入,養活著一大家子。在這樣的一種環境里,小小的陳景潤性格內向。生活沉悶也就養成了他沉悶的性格。
陳景潤從小就很喜歡數學,而且天賦很高,高中時期就因為突出的數學理科成績被當時有名的廈門大學成功錄取了,陳景潤就順利進入了廈門大學,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後來就遇見了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陳景潤當年蝸居於6平方米小屋,借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的奮鬥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奮發圖強,勇攀科學高峰。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
1973年,陳景潤發表了「1+2」詳細證明,在國際數學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有數學家給他寫信:「你移動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國際數學界稱之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陳景潤後來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儘管享有很高的聲譽,但他自己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高峰還沒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氏綜合征10多年之後,由於突發性肺炎併發症造成病情加重,陳景潤終因呼吸循環衰竭逝世,終年63歲,帶著對「1+1」衝刺而未竟的遺憾走了。
1999年10月,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把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觀測中心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7681」的小行星(第一顆編號為素數的小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數學家。
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安德烈·韋伊稱讚他:「陳景潤先生做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危險,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響世人。」
陳景潤的學術成就在今天仍閃爍著璀璨的光芒,他為了數學研究,甘於清貧、耐受寂寞,他醉心科學探索、執著追求真理,他的科學精神仍激勵著大家奮發前進。每到清明節期間,許多人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來到他的墓前,緬懷這位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