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波蘭取消所得稅挽回年輕人,但人才流失真的可逆嗎?

波蘭取消所得稅挽回年輕人,但人才流失真的可逆嗎?

波蘭本周生效的一項新法律,將取消大約200萬年輕工人的所得稅。這是政府試圖阻止波蘭自15年前加入歐盟以來經歷的大規模人才流失的策略。人才流失一直是個全球性難題,這一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和經濟排名較後的發達國家尤為嚴重,且在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而加劇。目前,各個國家都採取了多項措施施遏制這一趨勢,但似乎都收效甚微。

波蘭年輕人從來沒這麼「賺錢」過

總理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說,免稅將為年輕人帶來新的機會,「因此他們可以與西方國家的年輕人競爭」。從8月1日起,26歲以下年收入低於8.6萬(15.4萬元人民幣)茲羅提的波蘭人將免徵該國18%的所得稅。考慮到波蘭人的平均年薪略低於6萬茲羅提(11萬元人民幣),這一津貼算是慷慨的了。預計將有200萬人有資格享受這項福利。

2004年,波蘭和其他7個中歐和東歐國家加入歐盟時,波蘭公民獲得了不需要工作許可或簽證就能在歐盟各地工作的權利。莫拉維茨基在議會中倡導新法律時表示,在過去15年中,有170萬人離開了波蘭。「好像整個華沙都離開了……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他說,「這必須結束,年輕人必須留在波蘭。」

人才外流對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華沙移民研究中心移民經濟學研究部主任芭芭拉·傑思維茨(Barbara Jancewicz)說:「在過去三四年里,我們開始看到工人短缺,意識到我們需要這些人回來。」

基托斯卡(Kinga Kitowska)是離開的人之一。這位22歲的企業分析師來到倫敦學習,在金融業找到一份工作後並留下來。她認為雖然政府的出價很慷慨,但這不足以說服她回來。「為了讓年輕人留在這個國家,我不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她說,「關鍵是要創造機會,開放目前對年輕人有吸引力的行業。薪水固然重要,但不是優先考慮的。我在短期內尋找的是機會,而不是金錢。」她在倫敦的工作在波蘭並不存在。

移民專家也不相信這一策略會奏效。倫敦智庫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就業和社會政策團隊負責人羅爾夫(Heather Rolfe)表示:「這並不全是錢的問題。」她解釋說:「對在英國的年輕波蘭移民所做的研究突出表明,年輕人經常「離開國家」作為一種儀式,他們將離開他們的家庭,獲得一些獨立。」

自2004年以來,英國一直是波蘭移民最受歡迎的目的地:目前有近100萬人居住在不列顛群島。儘管波蘭近年來在經濟上取得了重大進步,但英國的工資水平仍然要高得多。18%的稅收減免雖然很多,但仍然不能縮小波蘭和英國之間的收入差距。

儘管該法案在以皮斯黨為主的波蘭議會獲得了壓倒性的支持,但也引發了一些批評。反對黨議員彼得魯(Ryszard Petru)在議會發表講話時說,這項耗資巨大的新法律非但不會讓年輕人生活得更好,反而可能導致僱主削減工資,保持稅後工資不變。「當他們26歲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他們將被裁掉,因為突然之間,僱傭他們的成本將變得非常高昂。」他補充道。

羅爾夫說,年齡限制也可能會使那些已經在國外並正在考慮返回波蘭的人失去資格。然而,這項法律可能有助於說服那些考慮離開的人留下來。「對那些仍在波蘭、尚未移民的人來說,這要重要得多,因為這鼓勵了更穩定的就業,並給他們帶來了一些好處……所以他們可能更傾向於留在波蘭。」傑思維茨說。

挽回人才的「失敗案例」

努力挽回人才的還有土耳其,但是由於國家問題,似乎收效甚微。

土耳其工業和技術部長瓦拉克(Mustafa Varak)2018年末宣布了一項旗艦學術資助計劃,該計劃旨在重振學術界,扭轉廣泛報道的人才流失現象。該計劃宣布了一項對研究人員及其大學的慷慨支出——有經驗的研究人員可獲得每月4200美元(2.9萬元人民幣)的合同,期限為兩到三年,較年輕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可獲得每月3500美元(2.4萬元人民幣)的合同,在土耳其進行研究的學者可獲得高達18萬美元(124萬元人民幣)的研究補助金,而為他們提供食宿的大學或機構可獲得高達75萬里拉的研究補助金。它還承諾每月為學者提供394美元(2700元人民幣)的福利,讓他們和家人一起搬到土耳其,並承諾支付他們的機票、住宿、醫療保險和類似的需求。

截至今年5月,該項目已收到36個國家的242份申請,其中包括一名曾是2007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成員的教授。

然而,數據顯示,與因法律迫害或學術環境壓迫而被迫離開的學者數量相比,該項目吸引到土耳其的學者數量只是滄海一粟。儘管這個奢侈的計劃吸引了知名科學家來到土耳其,但在緊急法令的壓力下,土耳其的大學正處於完全崩潰的邊緣。

在2016年政變未遂後的兩年緊急狀態期間,政府開除了5896名大學學者,其中許多人被剝奪了資助,無法在土耳其工作或出國旅行。政變發生後的幾個月,包括大學在內的許多教育機構也因涉嫌與葛蘭宗教運動有關聯而被關閉。在這種學術氛圍下,申請這個項目返回土耳其的土耳其人遠遠不足以扭轉所謂的人才外流。這類問題不能簡單地靠砸錢來解決。

同樣面對這個問題的還有印度,2009年,印度出生的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瑪克里什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和他的兩位同事因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早些時候,拉瑪克里什南在拉賈斯坦邦首府接受採訪時談到了人才流失問題。

他認為印度在遏制人才流失方面行動遲緩,「印度在提升科研環境方面的投資沒有中國多,中國正在迅速趕上西方,我不認為印度能以同樣的速度迎頭趕上。中國吸引了許多著名的中國科學家回國。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吸引了國際科學家,這些優秀人才在合作培養下一代中國學生。我在印度沒見過這樣的事情。」

「印度的科研環境不是很樂觀。」拉瑪克里什南表示,「人才遷移不僅僅是為了設備,他們離開是因為他們想要在一個整體環境中工作,比如有同事和他們互動、自由、少官僚主義等等。」

人才流失也不是洪水猛獸

人才流失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可能難以發展,同時,打破失去最優秀員工的惡性循環非常困難。發展中國家在許多方面都蒙受了損失:

所得稅的稅收減少:25—60歲的工人對國家財政的貢獻最大,因為他們繳納所得稅,但沒有養老金或教育支出。

競爭力下降:熟練勞動力短缺推高工資的速度可能快於生產率。匯回家的工資也會導致匯率的上升。同時,匯款還可能導致勞動力供應下降,因為那些在原國家收到匯款的人沒有那麼大的動力去拿低時薪工作。

失去潛在的企業家:那些移民往往是最有能力和願意冒險的人,如果他們留在原籍國,就可能開辦有助於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的企業。

導致關鍵技術工人的短缺:通常是技術工人(護士、醫生、工程師)被發現最容易移民到收入較高的國家。

降低人們對經濟的信心:人們渴望離開而不是留下。

非經濟成本:如果年輕的技術工人移民,可能會對政治和社會機構產生影響。

然而,人才流失也並非洪水猛獸。移民把工資寄回他們的國家,也帶著更好的技能和商業知識回國。同時,移徙工人經常向原籍國的家庭匯款,這將對國際收支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改善作出重大貢獻。

並且,人才移民提高了實際工資和生活水平。自加入歐盟以來,東歐國家的生活水平和實際工資出現了增長。勞動力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是同時存在的。跨國公司一直熱衷於在東歐投資,以利用東歐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不斷增長的市場。據《經濟學人》報道,相對短缺的勞動力導致企業提高了實際工資。在波羅的海國家,工資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這迫使企業加大對自動化的投資,以保持競爭力。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舞!舞!舞!登堂入室的街頭穿搭,從舞蹈開始!
環保行動,留住旅途中最美的風景

TAG:iWeekly周末畫報 |